法官如何運用經驗法則認定事實 iCourt

2021-02-18 iCourt法秀

課程信息
iCourt法律邏輯集訓營,以請求權基礎與要件事實為綱,系統解析法官認定事實、解釋法律、形成心證的方法和過程,分析律師如何制定最有力的訴辯策略。10月31日-11月1日上海站,我們將舉辦法律邏輯集訓營,歡迎交流互動。

獲取課程信息請加微信:huluobonuo

投稿請聯絡微信:huangln5

法官如何運用經驗法則認定事實

作者:袁博

經驗法則是對社會某種現象內在規律的反覆認識,具有高度的蓋然性。司法實踐中,常被法官作為一種手段,用以由已知事實代替某種事實的直接證明。法官是如何運用日常生活經驗法則的呢?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條中將「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的情形規定為當事人無需舉證的事實之一。這條規定分別定義了法律推定和事實推定。所謂事實推定,是指法官基於職務上的需要,根據一定的經驗法則,以已知的事實為基礎,推導出未知事實的證明手段。那麼,法官是如何應用日常生活經驗法則的呢?例如,在一起買賣合同中,無法查明成交前賣方的出價金額,在查明成交價為1500元每噸的前提下,法官結合「買賣關係中成交的價格不會高於賣方的出價」這一日常經驗法則,可以得出賣方的出價應該在1500元每噸以上這一結論。可以看出,由於經驗法則是對社會某種現象內在規律的反覆認識,具有高度的蓋然性,故在司法實踐中常被法官作為一種手段,用以由已知事實代替某種事實的直接證明。按照相反情況的有無和概率高低,經驗法則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現結合智慧財產權案件中的司法應用,以下具體分類闡述。此種經驗法則,往往是數學上可以證明的、或符合邏輯的、或不可能有例外的經驗,這些規律符合人們的認知。例如,「馳名商標」是指經過長期使用或者大量商業推廣與宣傳,在市場上享有很高知名度並為相關公眾所熟知的商標;而「商標顯著性」是指商標能夠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與其他同類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加以區分的特性。根據二者的定義可以推出一個符合邏輯的結論:未註冊馳名商標具有顯著性。因為,馳名商標能夠區分商品來源,而區分商品來源就說明商標具有顯著性,因此未註冊馳名商標(馳名商標的一種)具有顯著性,這一經驗法則可以歸納為:「如果A那麼B,如果B那麼C,所以如果A那麼C」。

此種情形下的經驗法則不排除例外情形,但有可驗證性、高度蓋然性。

例如,消費者在吃冰激凌時,一般不會將冰激凌的形狀當成冰激凌的商標,這個經驗法則可以歸納為「在沒有相反事實推翻的前提下,消費者一般不會將普通商品的形狀視為商品本身的商標」。

這是因為,由於長期的消費習慣,消費者習慣於商標與商品本身和包裝物的分離,對於商標與商品本身或者包裝物合二為一密不可分的情形,則一般情況下無法認知其同時還代表著商標。正是基於這一理由,聯合利華公司申請註冊「千層雪」冰激凌的形狀為立體商標的嘗試最終沒有得到法院的支持。此種情形以較低的蓋然性為標誌,還要從其他各種證據、證明手段的綜合聯繫中求得推論,相關當事人完全可能提出反證的質疑,這時,原來的證明就可能被動搖,相應的經驗規則便不能被採納。例如,某一名為「KF45-EFEUEUE-78OF」的產品型號能構成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稱嗎?法官根據「商品名稱過於複雜,難以被消費者穩定記憶,因此不能發揮指明商品來源的功能」的經驗法則可以得出「該型號不具有顯著性,因而難以構成知名商品特有名稱」的結論,然而,這一經驗法則的蓋然性程度並不高,因為當事人不難舉出相反的事實予以推。例如,該種產品型號命名是由某一國家權威機構統一管理,具體命名遵循嚴格的規則,使得該種產品的型號與其生產來源具有了區別於其他生產者的唯一指向性;該種商品所面向的消費者具有專業知識,習慣通過產品型號來認知產品來源;這種產品在市場上長期銷售,其型號具備長期的市場記憶,具備指明商品來源的客觀基礎並具備構成知名商品特有名稱的基本條件,等等。此種情形下的經驗法則不具備蓋然性,即普通人對這樣的經驗並不認同,或者說個人的見解並沒得到大眾認可,極端的個人見解就會成為純粹的偏見。在許多情況下,這種經驗法則是不成立的或不具蓋然性。例如,在LV公司訴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中,被告在其戶外大型廣告中間位置設置了一個模特圖形,模特手中拎著一個帶有LV商標的手提包。被告認為,消費者不會認為該樓盤由LV公司開發,即不會因為該廣告而對該樓盤的來源產生混淆,因此,被告不構成侵權。不難看出,被告的經驗法則可以歸納為「對他人商標的使用只要不構成消費者混淆即不構成侵權」。

顯然,這樣的經驗規則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被告明知「LV」手提包有較高的知名度,還在巨幅廣告中以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和奪目的橙色突出模特和模特手中的「LV」包,進而通過「LV」手提包的知名度來提升其廣告樓盤的品味,將其宣傳行為建立在原告商品之上,系故意利用原告的商譽資源,不勞而獲地獲取比其他競爭者更有利的優勢地位,雖然不構成商標意義上的侵權,但構成不正當競爭。

法官運用經驗法則認定事實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本文雖然是以智慧財產權案件為例,但對於其他類型的案件,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報名方式

相關焦點

  • 試論民事裁判中經驗法則的運用
    其不僅客觀存在於每一個常人的認知範圍中,更影響到法官認定事實和法律適用的全過程。因此,本文從經驗法則的涵義界定入手,對國外有關經驗法則的運用進行了必要考察,對經驗法則適用的必然性予以論證,並在重點闡述我國審判實務中經驗法則應用現狀的基礎之上,對如何正確適用經驗法則及今後完善的應對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析。
  • 關於經驗法則的運用,你不得不知的21條
    6.因同源於歸納法,要允許對運用經驗法則與刑事推定得出的結論進行反證。7.經驗法則是自由心證的基石之一。經驗法則的可視化與自由心證的規範化為刑事印證提供了理論依據,刑事印證本身就是對經驗的一種運用。8.經驗法則與免證事實屬於交叉關係。9.宜將經驗法則分為一般經驗法則與特殊經驗法則。
  • 訴訟制度證明制度與經驗法則的批判性思考——《經驗法則:自由心證的尺度》書評
    該書通過對經驗法則理論的梳理,深入分析了經驗法則的理論基礎,在訴訟證明制度中的運用,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中的功能。本書結合典型案例,在經驗法則類型化及體系化和剖析我國司法實踐經驗法則誤用類型及原因的基礎上,提出經驗法則運用機制完善的多項規制措施。本書作者是張亞東法官。本書第三章為「訴訟證明制度與經驗法則」,主要講述了經驗法則在訴訟證明制度中的運用。
  • 印證證明在證據審查與事實認定中該如何運用
    印證證明即是證據審查判斷的重要方法,貫穿於事實認定的全過程。本期「觀點·專題」特邀法學專家、檢察業務專家圍繞「印證證明在證據審查與事實認定中該如何運用」主題展開探討,敬請關注。印證證明:學理、規則與革新
  • 新評談06:民事訴訟中經驗法則的理解與運用 · 上|審判研究
    證據確實、充分是指:……(五)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符合邏輯和經驗規則,由證據得出的結論為唯一結論。」《行政訴訟證據規定》第54條規定:「法庭應當對經過庭審質證的證據和無需質證的證據進行逐一審查和對全部證據綜合審查,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生活經驗,進行全面、客觀和公正地分析判斷,確定證據材料與案件事實之間的證明關係,排除不具有關聯性的證據材料,準確認定案件事實。」
  • 試論司法裁判中事實推定的運用
    本文首先分析了事實推定的概念和特徵,其次強調了事實推定對訴訟活動所具有的重大價值,對事實推定在司法尤其是刑事、民事司法中的適用,及若干限制原則,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全文6533字)  [關鍵詞] 司法 事實推定 事實認定 運用  在基層法官的審判實踐中,事實認定一直是一個較之法律適用更加關鍵、也更具挑戰性的環節。
  • 從一起案例看邏輯推理在案件事實認定中的運用及所引發的啟示
    但是,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法官需要依靠推理的方法確認案件事實的情況,儘管其普遍性和數量都遠遠低於解釋法律時的推理。本文以司法實踐中遇到的一個典型案例,詳細分析法官如何運用邏輯推理認定案件。  關鍵字: 典型案件 事實認定 邏輯推理  在司法的過程中,法律推理發生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 「以證據為基礎」是法官認定案件事實的基本準則
    顯而易見,在這場討論中,爭論的焦點是:法官應當如何認定案件事實?筆者認為,依照我國訴訟法規定的原則和證據規則,法官認定案件事實應當堅持「以證據為基礎」的基本準則。  一、「以證據為基礎」反映和體現了審判工作的客觀規律  從本質上講,法官審理案件,一是認定事實,二是適用法律。客觀或比較客觀地認定案件事實是準確適用法律的前提。而藉以認定事實的根據則是證據。
  • 法官因何錯判|何為「犯罪事實的認定」——長崎痴漢冤案事件
    其次,關於(2)被告說了兩次「對不起」的事實,法官在判決中執意認定「這是對自己痴漢行為的道歉」。然而,這樣的認定,即便對照過去最高法院將被告的言語用於事實認定的判例,顯然也是錯誤的。僅從這一點上思考失誤的可能性,可想而知,僅憑受害者一人的證詞就認定被告有罪是多麼危險。另外,《刑事訴訟法》第318條規定了法官的自由心證主義:「證據的證明力由法官自由判斷。」但是,法官並非可以因此任意進行判斷。法官的判斷首先必須要「合理」,在此意義上,自由心證主義要受到「經驗法則、邏輯法則、實驗法則」的制約。
  • 日常生活經驗法則在民事案件審理中的應用
    ,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在本案中,由於原、被告之前曾存在合夥承攬工程的事實,雖然不排除在合夥期間雙方之間有借款的可能,但結合被告向原告出具的證明條的內容,按照日常生活經驗,顯然被告的陳述更符合日常生活實際,更具有可信度。所謂日常生活經驗,在西方自由心證制度中的傳統表述方式是 「經驗法則」。它是指法官在其日常生活中認識和領悟的客觀事物之必然聯繫或一般規律,具有普遍公認或不證自明的性質。
  • 滕威 高平 || 法官自由心證的司法運用——以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為例
    自由心證是一種常人認知模式,通常又被稱為自由心證原則,它是指不預先規定機械的規則來指示或約束法官,而由法官針對具體案情根據經驗法則、邏輯和自己的理性良知判斷證據和認定事實。自由心證制度是作為法定證據原則的對立物而產生的。作為法官審查判斷證據的一種方法,自由心證制度在現代民事訴訟法學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判決書應展開法官心證形成的過程
    但是,正如羅伯斯庇爾所言:「再沒有人比法官更需要仔細監督了,因為權勢的自豪感是最容易觸發人的弱點的東西」。­將如何評價證據認定事實完全委於法官自由裁量又有導致濫用的危險這一在訴訟實踐中無數次地被證明了的悖論決定了採用自由心證這一證據規則必須設置制約機制。一方面訴訟法明確規定了證據的種類、範圍、採用證據的「三性」等來限制法官對證據的判斷。這些控制方法構成了自由心證原則的內在制約。
  • 證據法核心功能是事實認定的準確性而非排除非法證據
    引 言  運用證據以明事實,證據法的邏輯起點在於事實認定,其內在功能指向事實認定的準確性,惟其如此,才能為法官的判決提供事實基礎,裁判才能具備基本的正當性。如何實現事實認定的準確性?
  • 事實真偽不明時法官的裁判思維
    若受理,如何處理?依據何在?為此,擬以上述問題為引,按照法官在處理本案時的思維方式為線索,試作分析,以期共鳴。  一、是否作出裁判的回答  法官在事實真偽不明狀態下,有無對本案作出裁判的義務?回答是。法官不得以事實不清為理由拒絕對本案作出裁判。  首先,法律正義的尋求是司法的最高價值取向。
  • 事實認定及其在法律推理中的作用
    這就顛倒了事實與權利/義務之間的實際關係。事實先於權利和義務而存在,並且是權利和義務之決定性因素。沒有準確的事實認定,權利和義務就會失去意義。」對此,李學燈先生也說過同樣的話:「認定事實,每為適用法律之前提。因而產生各種證據法則,遂為認事用法之所本。」   一、法庭認識論中的事實認定   證據法是規制證據運用和事實認定的法律規範。
  • 淺談法官庭審技巧
    首先,法官應耐心細緻地傾聽訟爭雙方的訴辯意見。  聽是基礎,兼聽則明嘛。聽不光是實體公正的要求,也是程序公正的要求。法官通過聽訟能查明事實,同時也使當事人情緒和主張受到尊重,為服判息訴打下基礎。法官在聽訟時不要老是低頭看案卷,應抬起頭來觀察原、被告雙方的言行舉止及反應,捕捉一些細微的信息形成法官的內心確信,從而判斷真偽,查明事實。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
  • 女子丟4萬,撿錢者稱撿到1萬,雙方說法不一時法院如何認定事實
    法律上認定事實是證據證明的事實,大部分人都知道誰主張誰舉證,那麼舉證到什麼程度呢,法院以什麼標準確認某個事實被證據證明了呢?高度蓋然性(可能性)規則的理論源自於西方自由心證制度,主張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只須達到特定高度的蓋然性即可,即這種高度達到「法官基於蓋然性認定案件事實時,應該能夠從證據中獲得待證事實極有可能如此的心證,法官雖然還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但已經能夠得出待證事實十之八九是如此的結論」的程度即可。
  • 兩審法官辦案思維的差異和協調
    如何彌合兩審法官的思維斷層,協調兩審法官的思維差異有著現實和歷史意義。本文提出了兩審法官之間定期溝通交流、統一發改標準、定期對法官統一培訓、形成法律共同語言、界定自由裁量權範圍和尺度等芻議,以求拋磚引玉。
  • 劉玲書評:《法官因何錯判》
    事實認定屬於自然理性判斷,即根據生活經驗、邏輯法則進行常識判斷。法律適用運用的是法律思維、法律知識和經驗,它是後天通過長時間學習、實踐法律而獲得。職業法官審理案件,要兼具自然理性和法律理性。與社會長期脫節,缺乏常識判斷力,法官便成為一個個「孤島」,進行認定事實時難免會出現偏差。那麼,現代社會下,法官應否與社會保持距離或者與世隔絕、維持幾分神秘?
  • 事實認定的理論與邏輯
    尤其是對於庭審工作的開展,事實認定背後的理論邏輯最具指導意義,因為它決定了整個法庭調查的結構和內容,進而為法律的適用和最後的裁判打下基礎,當事人也能因此更明白法官裁判的方法和理由,恰當地維護其自身的權益。那麼,事實認定工作背後的理論與邏輯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