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和大家講講「情緒綁架」,這是一個看似高深的話題卻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著,在親子關係、伴侶關係、朋友關係中都會存在,比如「情緒界限不清」,兩個閨蜜好的跟一個人一樣,平時吃飯、玩耍、睡覺甚至上廁所都要一起,似乎分開之後就無法生活,這種情況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尤其是年輕時,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在別人看來,總會感到「關係過於親密」,引起一些非分之想。
一天,周韻的母親給她打電話,想要讓周韻幫忙買點調料回家,因為周韻的公司離母親家很近,所以隔三差五母親就會指使她買東西,可是這天正好公司加班,於是周韻向母親申請改天再買。母親聽後開始抱怨「你說生你這孩子有啥用?一點也不能體諒母親的辛苦,連買個東西都不行,太讓我失望了。
在很多家庭關係中,我們都會遇到威脅、施壓、要求等情況,比如婆婆讓兒媳婦放棄工作,安心在家帶娃。男朋友要求女朋友不要穿得太暴露,讓外人佔了便宜……所有這些行為或者是有意識的,或者是無意識的,往往這種行為是披著友善的外衣,達到滿足「私慾」的目的。
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在其著作《情緒勒索》中提到了「情緒勒索」的六個特徵,它們分別是:要求、抵抗、壓力、威脅、順從、舊事重演。在每一次情緒勒索中,當事人都會受到對方的要求,這種要求就是「欲望」的一種表達,而當這種要求超過一般尺度時就會受到抵抗,隨後施壓人就會通過這種方式表達「我對你有恩,你要報答我」,通過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來達到目的。這裡甚至會使用語言、身體的一些威脅,直至受壓人屈服就範,然後在下一次活動中繼續故伎重施,完成同樣的需求目的。
他們不斷地重複著貶低他人能力,引發其罪惡感,同時剝奪其安全感的方式,讓你確信自己是錯誤的,而他們的所有行為不僅正確而且是對你有利的,你有責任來配合他們,因為這是你應該做的,只有這樣,你的感覺才會好起來。
而一旦目的無法達成,則會出現各種威脅「如果你在穿這麼短的裙子,我們就分手」,「如果你和他結婚,就別叫我媽」「如果你不加班的話,那你就會被開除」……這群人非常了解被脅迫者的心理,同時也有一定的「權威感」,讓你相信一旦你不如他說的做,最後會惶恐不安,失去快樂與安全。
有一個女同事,因為工作總是做不完,所以時常加班,耽誤晚上接孩子放學的時間,前不久公司來了一個男實習生,她開始向他訴說自己的不易,孩子有多麼的頑皮,最後聲淚俱下地要求男實習生幫他完成這份工作,使她能讓孩子早點回家。
男實習生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結果自從那次開始,這位女同事隔三差五就把工作推給他,有一天,這位男實習生實在受不了了,他果斷地拒絕了她,雖然這位女同事各種哭訴,最後仍然無濟於事,因此學會拒絕是我們開始成長的第一步。
我們需要做的是首先接納自己,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為別人著想,「如果我不這樣做她會不會不高興」,「如果他生氣了會不會分手」……但其實我們首先要摒棄這種想法,因為這是自我價值低落的惡性循環,我們可能因此而活得不像我,更像是為了別人而活,在生活中,我們不需要成為別人,只是活出自我,這句話雖然說得簡單,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因此,每一天的生活從自我接納開始,停止批評自我,提升個人價值,抵抗那些毫無生趣的情緒綁架。
第二點就是聯繫表達自己的感受,你並不是沒有需求的,你也會生氣憤怒或高興愉快,但是在工作生活中,因為各種「和諧因素」,我們不敢哭不敢笑,慢慢變成了「機器人」,要慢慢去體會自己的感受,讓別人能夠了解你的需求,也讓他們漸漸接納我們。
第三點就是尊重別人感受,雖然我們在意自己的感受,同樣我們並不忽視別人的感受,這是共贏的一個基本要件,情緒是可以相互傳染的,因此要更加積極陽光,不要因為討好而去討好,因為別人要求而放棄自我,這其實是一種逃避。
太多人處於習慣性罪惡感中無法自拔,我們為什麼不能對不起別人?為什麼一定要唯別人馬首是瞻?為什麼要讓聽別人對於自我價值的貶低?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可能經常回想,為什麼當時不能有點原則?把所有的錯誤都放在自己身上?有了這種觀點的朋友們,其實你們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接下來就是要鼓起勇氣告別情緒綁架了。
在生活中,我們要建立情緒界限,也就是保持你與別人的距離,這個範圍是一個安全值,或者說一個圍牆,在情緒上抵禦那些「過分、不恰當」的情緒或要求,當我們開始尊重自己的感受,勇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時,我們就會重新掌握住生活的節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