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綁架有多神奇?每天無數的事件發生在我們周圍,該如何應對?

2020-12-22 向陽花丘比特

今天來和大家講講「情緒綁架」,這是一個看似高深的話題卻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著,在親子關係、伴侶關係、朋友關係中都會存在,比如「情緒界限不清」,兩個閨蜜好的跟一個人一樣,平時吃飯、玩耍、睡覺甚至上廁所都要一起,似乎分開之後就無法生活,這種情況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尤其是年輕時,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在別人看來,總會感到「關係過於親密」,引起一些非分之想。

一天,周韻的母親給她打電話,想要讓周韻幫忙買點調料回家,因為周韻的公司離母親家很近,所以隔三差五母親就會指使她買東西,可是這天正好公司加班,於是周韻向母親申請改天再買。母親聽後開始抱怨「你說生你這孩子有啥用?一點也不能體諒母親的辛苦,連買個東西都不行,太讓我失望了。

在很多家庭關係中,我們都會遇到威脅、施壓、要求等情況,比如婆婆讓兒媳婦放棄工作,安心在家帶娃。男朋友要求女朋友不要穿得太暴露,讓外人佔了便宜……所有這些行為或者是有意識的,或者是無意識的,往往這種行為是披著友善的外衣,達到滿足「私慾」的目的。

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在其著作《情緒勒索》中提到了「情緒勒索」的六個特徵,它們分別是:要求、抵抗、壓力、威脅、順從、舊事重演。在每一次情緒勒索中,當事人都會受到對方的要求,這種要求就是「欲望」的一種表達,而當這種要求超過一般尺度時就會受到抵抗,隨後施壓人就會通過這種方式表達「我對你有恩,你要報答我」,通過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來達到目的。這裡甚至會使用語言、身體的一些威脅,直至受壓人屈服就範,然後在下一次活動中繼續故伎重施,完成同樣的需求目的。

他們不斷地重複著貶低他人能力,引發其罪惡感,同時剝奪其安全感的方式,讓你確信自己是錯誤的,而他們的所有行為不僅正確而且是對你有利的,你有責任來配合他們,因為這是你應該做的,只有這樣,你的感覺才會好起來。

而一旦目的無法達成,則會出現各種威脅「如果你在穿這麼短的裙子,我們就分手」,「如果你和他結婚,就別叫我媽」「如果你不加班的話,那你就會被開除」……這群人非常了解被脅迫者的心理,同時也有一定的「權威感」,讓你相信一旦你不如他說的做,最後會惶恐不安,失去快樂與安全。

有一個女同事,因為工作總是做不完,所以時常加班,耽誤晚上接孩子放學的時間,前不久公司來了一個男實習生,她開始向他訴說自己的不易,孩子有多麼的頑皮,最後聲淚俱下地要求男實習生幫他完成這份工作,使她能讓孩子早點回家。

男實習生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結果自從那次開始,這位女同事隔三差五就把工作推給他,有一天,這位男實習生實在受不了了,他果斷地拒絕了她,雖然這位女同事各種哭訴,最後仍然無濟於事,因此學會拒絕是我們開始成長的第一步。

我們需要做的是首先接納自己,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為別人著想,「如果我不這樣做她會不會不高興」,「如果他生氣了會不會分手」……但其實我們首先要摒棄這種想法,因為這是自我價值低落的惡性循環,我們可能因此而活得不像我,更像是為了別人而活,在生活中,我們不需要成為別人,只是活出自我,這句話雖然說得簡單,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因此,每一天的生活從自我接納開始,停止批評自我,提升個人價值,抵抗那些毫無生趣的情緒綁架。

第二點就是聯繫表達自己的感受,你並不是沒有需求的,你也會生氣憤怒或高興愉快,但是在工作生活中,因為各種「和諧因素」,我們不敢哭不敢笑,慢慢變成了「機器人」,要慢慢去體會自己的感受,讓別人能夠了解你的需求,也讓他們漸漸接納我們。

第三點就是尊重別人感受,雖然我們在意自己的感受,同樣我們並不忽視別人的感受,這是共贏的一個基本要件,情緒是可以相互傳染的,因此要更加積極陽光,不要因為討好而去討好,因為別人要求而放棄自我,這其實是一種逃避。

太多人處於習慣性罪惡感中無法自拔,我們為什麼不能對不起別人?為什麼一定要唯別人馬首是瞻?為什麼要讓聽別人對於自我價值的貶低?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可能經常回想,為什麼當時不能有點原則?把所有的錯誤都放在自己身上?有了這種觀點的朋友們,其實你們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接下來就是要鼓起勇氣告別情緒綁架了。

在生活中,我們要建立情緒界限,也就是保持你與別人的距離,這個範圍是一個安全值,或者說一個圍牆,在情緒上抵禦那些「過分、不恰當」的情緒或要求,當我們開始尊重自己的感受,勇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時,我們就會重新掌握住生活的節奏了。

相關焦點

  • 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調節我們的緊張情緒?
    11.過度焦慮了,該怎麼辦?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焦慮情緒。當我們面臨生活中的重要事情,需要做重大的決定,或有一定的危險時都會出現焦慮。焦慮情緒意味著我們的大腦在高速運轉,以提醒機體現在是關鍵時刻,需要提高警惕去應對。
  • 疫情之下,該如何調節我們的緊張情緒?
    每天媒體上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鋪天蓋地,讓人們本就緊張的神經變得更加敏感。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調節我們的情緒?出現過度焦慮的情緒怎麼辦? 下文經出版社授權節選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眾防護與心理疏導》的心理保健篇,以饗各位書友。
  • 各國如何應對記者被綁架? 政府不付贖金壓力山大
    各國如何應對記者被綁架?美國記者福利被斬首事件震驚國際社會。消息稱,「伊斯蘭國」在綁架詹姆斯·福利後曾索要高達1.33億美元的贖金。「支付贖金導致更多綁架事件的發生,更多綁架事件的發生又導致更多贖金支付,這些錢使恐怖組織有能力發動襲擊。我們必須想法打破這種循環」。理論上:政府絕不付贖金美國國務院女發言人哈爾夫上周四為美國政府拒付贖金的做法辯護。
  • 從心理角度分析:中年已婚育女性該如何應對情緒不穩定?
    所以身邊總有一些人,他們有錢也不開心,沒錢也不開心,單身也不開心,擁有愛情也不開心。總之,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開心,並且把不開心的情緒傳遞給其他人。我們不知道竹內結子發生了什麼事,但是身為同齡人的中年女性,我太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女性情緒點。
  • 新民晚報:情緒綁架
    但依然有於正的粉絲不服,「人紅是非多」「就算抄襲也是最成功的抄襲」「哪有什麼東西是完全原創的」,這種論調讓人想到柯震東的粉絲,「吸毒也能那麼帥」「吸毒我也想嫁給你」……法律已經做出判決的情況下依然不辨是非,粉絲們這種盲目的熱情讓人驚恐。再說說西安鳳城醫院的「手術室自拍事件」,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這麼些天。
  • 不要被壞情緒綁架
    不要被壞情緒綁架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我的事業才剛剛起步,女士們都知道,創業初期是很累人的,每天似乎都有忙不完的事於是,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我決定請一個女秘書。後來,在一位朋友的介紹下,我僱用了一位名叫艾倫的小姑娘。我必須承認,艾倫的能力很強,的確讓我輕鬆了很多。
  • 當我們遭遇負面情緒時,我們該如何破?
    通常情況下,一提到情緒,大家都會有些緊張,仿佛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即將降臨,其實這只是人們的一種條件反射,因為大多數人都會自然而然的把&34;一詞當成了&34;。《暗理性》一書是這麼說的&34;這個東西挺好的,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演化過來的工具。它能幫助我們調動身體資源去迅速應對環境變化,比如熱情、興奮、喜悅…..。
  • 如何應對消極情緒和壓力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當我們感到壓力或受傷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不斷出現的負面情緒?我們是否應該把憤怒和沮喪發洩出來,假裝它不存在,這樣我們就能把這些情緒的影響降到最低?還是說錯話或做錯事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事實證明,「填充情緒」絕對不是最健康的選擇,而且有一些簡單的技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 發生突發事件香港應急管理體系如何應對?
    香港地鐵縱火事件發生後,地鐵安排免費巴士送乘客回家。網絡圖。近日,香港地鐵尖沙咀站發生縱火事件,火勢隨後被消防員撲滅,事件造成18名市民不幸受傷入院。事件發生後,從特區政府、地鐵公司到香港市民的迅速反應使事件的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我們不妨探究一下香港的應急管理體系在發生突發事件之後如何應對,看看有何值得借鑑之處。
  • 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我們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在權威型教養家庭長大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大多表現為友善、有主見並且有合作精神;他們追求成就的動機也很強,常常能夠獲得成功並受到他人的喜愛;他們自我情緒的調節能力很強,能夠很好地應對壓力。如果出現了學生因為考試作弊、論文不能過等事件都以自殘、自殺等極端方式解決問題,那作為老師,以後誰還敢管的嚴?誰還敢冒著學生的「生命危險」去捍衛規則呢?「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老師,如果每天都在擔心自己的處理方式是否可能引起學生的過激行為,擔心家長是否會投訴自己,那還如何安心「傳道、授業、解惑」呢?
  • 校園霸凌事件頻頻發生,我們該如何保護「少年的你」?
    他從來沒有想像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東野圭吾近年來,校園霸凌不斷地受到人們關注,發生在學生之間的欺凌、霸凌被頻頻提及。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和書籍也談及校園霸凌。03團體作案為主,多有旁觀者圍觀在校園霸凌發生的過程當中,以多欺少、恃強凌弱的霸凌方式最為明顯,在校園霸凌發生的過程當中,往往施暴者會以團體的形式出現,實施多對一的霸凌,多人參與既能保證成功率,也可相互壯膽
  •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應對焦慮?
    作為一個專門研究焦慮的心理學家,我非常熟悉人們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的情況。因此,問題依然存在:在這種不穩定的時期,我們如何應對?我發現在治療焦慮症患者時,以下四個建議是非常有效的幹預措施。考慮每天練習5到10分鐘,此外,每當你開始感到焦慮時,就開始練習。有很多冥想技巧可以幫助你。不過,為了幫助你開始,請參考以下步驟:躺下或坐在椅子上(如果你想的話,你可以閉上眼睛)。一直吸氣。呼氣時,一直呼吸。 在這裡完成通貨緊縮非常重要。
  • 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調節緊張情緒?
    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調節緊張情緒?  然而,延長的假期以及控制疫情的需要,大家目前需要整天宅在家裡「休養生息」,於是有大把的時間以及多種渠道來獲得有關疫情的負面消息,恐慌、焦慮情緒逐漸加重,甚至超出自己的承載能力,對應的心理反應也隨之而來。那麼我們在面對疫情該如何調節我們的緊張情緒呢?  一、積極進行自我調適,不向身邊朋友家人傳遞負面情緒。
  • 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創傷
    在災難、病痛、事故等重大事件面前,人類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樣的?忽略心理創傷會有怎樣的弊端?身處危機之中,人類真的會自我修復嗎?我們該如何自救與幫助別人?應對危機,明明救助持續進行,為何受災/受難者仍覺得沒有得到關注與幫助……這一系列問題,著名心理學家戴維·B.費爾德曼博士在《倖存心理學》一書中,從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學等角度,通過臨床研究和事實案例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 如何妥善應對別人的情緒?
    情緒溝通,也不是要強行壓制一方推崇另一方,而是要在溝通中察覺到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情緒、勇於面對自己所處的情緒,並知道如何釋放自己的情緒。這段話出自馬薇薇 黃執中 周玄毅等所著書《好好說話》。如此事例,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不勝枚舉,你我也都在此列。在日常溝通中,察覺自己的情緒、面對自己的情緒很關鍵,並懂得適時釋放自己的情緒。但僅此就足夠了嗎?溝通雙方,我的情緒我知道了,對方的情緒你感受到了,那麼當對方個人或者群體情緒處於暴怒的狀態時,我們要如何去妥善應對別人的情緒呢?又怎樣去面對他人的暴怒呢?書中從誤區、訣竅、使用注意3個點告訴我們怎麼做。
  • 什麼是道德綁架?遇到道德綁架該怎麼辦?
    道德綁架的幾種混亂邏輯——1,強制一種因果關係,即道德就是義務,你就應該去做,去執行。2,用集體給人套上一層枷鎖,這樣就成了多數人對付少數人,而被綁架者往往會有口難辯。其實每個人都願意在力所能及範圍內遵守道德或社會公德,讓我們氣憤的是那些拿道德做擋箭牌,攻擊別人人格綁架別人道德的人。他們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可恥可恨。如何應對道德綁架?
  • 幼兒經歷創傷事件後,家長該如何幫助他們?
    如何更好地幫助幼兒應對類似創傷事件?以下是由心理醫生、心理學家和專門研究危機情況的心理健康專家編寫的一份指南。該指南就創傷事件後可能出現的情況,應對措施,以及注意事項提供了的一系列建議。若您或您的孩子需要精神健康專家的幫助,請即時聯繫醫生或其他醫療服務機構。
  • 不要再情緒綁架我們的孩子了
    第一組數據: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人死於自殺。第二組數據: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佔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 中國孩子如此之高的自殺率,讓我們家長和學校的老師們,不得不認真思考一下。 我們不提「孩之殤,誰之過?」但求各自心安理得,不會後悔。 首先,孩子的媽媽,估計是最後悔的。她為自己無法控制的情緒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其次,孩子的老師。
  • 情緒綁架
    如果讓我們每一個人回想一下,我們有沒有情緒綁架過別人?人們通常比較容易忽略自己的行為,不容易承認自己綁架過別人。如果問我們有沒有被別人綁架過?我們可能比較容易聯想到男女關係裡的對方。除了情侶關係以外,我們最容易也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可能受到過的情緒綁架是來自父母和老師。
  • 如何應對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
    我們知道過度的壓力會帶來負面反應,出現消極情緒。如何來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呢?當遇到壓力時我們需要找到自我調節的方法,用積極的角度看問題,從壓力中找到生機,化壓力為動力。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應對生活中的壓力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