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我們不能成功?我們自己心知肚明

2020-12-22 印月居

為什麼我們不能成功?

為什麼我們聽過許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因為——

我們總以為自己明白道理,卻從來都不能堅持。

《老子》有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那些成功人士總在示範一些最簡單的道理,比如堅持下去,不要好高騖遠。

我們總以為他們在騙人,他們一定有自己的秘訣。

事實上,他們確實在騙人,因為欺騙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真相。

由於這世界上的絕大多人要的不是真相,他們要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基於這種偏見,他們在聽到真相後,只會變本加厲地重複之前的錯誤行為。

捫心自問,其實人們只是不願面對真實的自己罷了。

床頭的書翻了幾頁就放下,好像這樣就算是學習了。

在辦公椅上坐夠了八小時,好像這樣就算是努力了。

這就是我們。

其實我們自己也知道,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只是我們不願面對如此醜陋的自己。

我們總是自作聰明地給自己的不作為找出各種理由。

我們怪出身,怪社會,怪一切不平等的待遇,

但是——

就算我們騙過所有人,也騙不了自己。

我們總是想走捷徑,遇到困難就躲在安樂窩裡。

我們總是想要複製別人的成功,卻不知——

成功其實沒有捷徑

《老子》云:

「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個德行完備的人,他所奉行的真理只有一個,而一個人知道的道理越多,就越會陷入選擇的困惑中。

正如許多成功人士所說:

成功就是一個人專注於一件事,一輩子,把它做到極致。

大道至簡。

為什麼你願意整天拿著手機打發時間,也不願意去看哪怕一頁書?

因為你想獲得即時的快樂。

每個人都會選擇嗑一粒瓜子的同時吃掉它,卻不會選擇嗑完一堆瓜子後一起吃掉。

如果堅持做一件事等於延遲滿足,那麼及時享樂的你,又憑什麼抱怨社會的不公呢?

朋友們——

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沒有神明,有的只是心知肚明的自己。

我們到底付出了多少,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

請不要掩耳盜鈴,因為說沒有用,做才有用。

不要期待一個救世主的到來,救世主是遙遠的,因為——

離一個人最遠的,正是自己。

我們唯一看不清的,恰恰也是自己。

自欺欺人不能擺脫困境,而這個世界的唯一真理就是:

求人不如求己。

相關焦點

  • 老子為什麼跟我們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何須問 自得琴社 老子為什麼跟我們講
  • 老子教我們;淡泊名利,找回真我
    這豈不是讓人大跌眼鏡,老子為什麼要推翻,世俗眼裡的,這些聲色之娛呢!因為大道至簡,因為他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我們今天講道德經,跳出歷史之外行不行,當然行了,我說過道德經,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如果我們知道那段歷史,會讓我們更加的通透,你說是不是。
  •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有什麼意義?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並不是因為它產生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失去了價值。老子《道德經》深刻的心靈像太陽和月亮一樣,總是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時至今日,老子《道德經》已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共同的精神遺產。老子《道德經》可以是現代人的知識、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藝術,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靜藥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慰藉。在現代人的解讀之下,老子《道德經》在當代中國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老子《道德經》對我們現實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保護,和諧文化、現代管理等。這裡重點學習老子《道德經》對我們個人自身修養的提高。
  • 曾仕強教授:我們現在都說要爭先。其實是我們誤解了老子的意思
    曾仕強教授易經的奧秘分享 第三十七章我們為什麼要爭先?我們現在都說要爭先。其實是我們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是要爭先的,道家是很積極的。他是站在不爭先的立場上來爭先。我不認為劉備是自己決定去三顧茅廬的,那根本是諸葛亮設了個局。先叫人給他留下個好印象,然後叫人在他面前吹噓,弄得他不得不來。哪裡是他自動來的?可是我們都說是劉備自動去的。一個人要做到叫人家來找你,不要老推銷自己。今天的人動不動講「你要推銷你自己」。那就是你作賤,把自己當成了商品。你不是商品。
  • 究竟是為什麼,蔡英文心知肚明
    而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經濟倒退,但是臺灣地區卻能保持經濟常青,究竟是靠誰才有如此成績,民進黨當局心知肚明。近日,臺灣地區「財政部門」公布一組數據,數據顯示:臺灣地區11月份「出口」大陸的總貿易額高達144.6億美元,是歷史上最高的一個月份。現如今,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順差地。
  • 老子為什麼強調「自是不彰」?
    這一章的意思是踮起腳尖站著,反而站不住;跨步前進,反而走不快、走不遠;局限於自己所親眼所見的人,反而看不分明;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判斷不清是非;誇耀自己的人,反而沒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領導別人。以上那些,從「道」的原則來衡量,只能把它們叫做剩飯、毒瘤。誰都厭惡他們,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以此自居的。那麼,老子為什麼強調「自是不彰」呢?我們在生活中又該怎麼做呢?
  • 老子告訴我們:從小事做起,方能有所成!
    今天,我讀的書是老子的《道德經》。每次讀到這本書,對老子的崇拜與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老子對萬事萬物看得非常透徹,一針見血,都會給我們後人很大的人生啟迪。今天再讀此書,帶給我最大的感悟便是:從小事做起,方能有所成就!
  • 2020年,我們曾在老子的理想國煎熬
    民復結繩而用之——老子的理想國是「小國寡民」,但是在我們體驗過兩個月這樣的理想國之後,大家就感覺熬不住了。大家都覺得,再隔離下去,得不償失。這是為什麼呢?在國家來說,要復工復產促進經濟復甦,在國民來說,要賺錢養家出行玩樂。我們看看歐美國家對待居家隔離和戴口罩的態度就知道,在全球貿易、崇尚自由的現代文明實行老子的小國寡民是多麼的困難。
  • 認知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欲望過於「膨脹」會減少個人的幸福感,比如在農村鄉下,我們經常看到的鄰居之間「長與別人比高低」,最後把自己氣的夠嗆。本質是看到別人家有了什麼,自己沒有,還羨慕嫉妒的一種心理表現而刺激到達到的欲望不能得到滿足的狀態。
  • 老子所講的道真實存在嗎?老子為什麼宣稱道是實在?
    老子教導我們說,在可經驗的萬事萬物之外,存在一個實體,它虛無空洞,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擁有取用不盡的能量,它生養可經驗的萬事萬物,是萬物之母。這個實體,老子命名為道。老子講有道存在,不等於自然界果真存在這樣一種事物。
  • 老子的無為而治
    在這裡我想著重說一個人---老子,從公元前800年-公園前200年,世界文化就出現了第一個軸心時代,在這一時期東西文化區域都出現了一個思想解放,在中國出現了孔子,老子,莊子這樣的哲學家思想家,在古印度出現了佛教創始人釋加牟尼,在西方出現了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柏拉圖等思想家。
  • 老子的治國理念真是我們所理解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用道家的道理解讀道家的思想 要想理解《道德經》中的每一句話,都必須依照道家思想的標準及方法,去領怪揣摩其中的意義,方能了解老子的真實意圖。如果我們用別家學說的思想,比如用儒家的觀點來分析判斷《道德經》,那看到的只是儒家的《道德經》而非老子的《道德經》。所以,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思想成見,用老子的思想來解讀《道德經》。
  • 大道理我們都懂,可為什麼別人能成功,而你不能?
    剛開始,我看到這句話時,無法理解,為什麼道理懂了,卻無法過好自己的人生呢? 直到畢業的時候,在秋招的會場,有的同學能說會道,把自己的大學成就可以說的天花亂墜,而有的同學一緊張就啞口無言,忘了精心準備的臺詞。 道理都懂,但人的能力卻是千差萬別,能不能做到又是一回事了。
  • 老子為什麼假設道存在?
    所以,當我們試圖講解什麼是老子思想時,就不能以想當然的我以為做根據,而是需要以經文中明確的論述為依託。我們要避免空說空話,每一個觀點或論點都需要有經文明確的論述做支持。比如,有人要問什麼是道?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將老子經文中所有的相關論述做一番審查,看看作者本人關於道究竟說了些什麼。我們所給出的答案裡不應當有老子所界定範圍之外的內容。這是我們學習和研究老子思想時必須要遵守的一個原則。
  • 俗話說「寵辱不驚」,為什麼老子卻說「寵辱若驚」?
    那麼,為什麼老子在《道德經》13章要告誡大家「寵辱若驚」呢?做人,到底是應該「寵辱不驚」,還是「寵辱若驚」呢?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的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在這段自白式論述中,我們不難讀出幾分抱怨。我講的道理是那麼簡單,為什麼天下就沒有人願意去了解它?我提供的法那麼容易實踐,為什麼天下就沒有人願意遵守它?老子抱感慨自己的思想不被世人理解,心中也包含一絲無奈。另一方面,他又承認這個現實,理解這個現實,認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指出聖人基本上都是褐衣懷玉的。
  • 為什麼我們讀不懂傳統經典?
    為什麼我們讀不懂《道德經》?解讀一下「大音希聲」,就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查字典:音——信息;聲——聲波。聲音——通過聲波傳遞的信息,即「音聲相和」。
  • 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德國有些評論家認為海德格爾對老子的興趣是並不重要的一段插曲;另一些人則認為海德格爾對老子是了解得如此之多,他對老子的興趣是認真的。所以他們認為不了解老子的學說就不能真正理解海德格爾的思想。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Reinhard May和Graham Greene,他們認為老子是海德格爾思想的基礎。
  • 做人為什麼不能太出風頭?老子的這6個字做出了最完美的回答
    我們在很多的時候,都會聽過這樣的一句諺語:「槍打出頭鳥。」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這句話有兩個意思,一是告訴人們,凡事不要爭著出風頭,太過於出風頭,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二是說,人不可太出眾,要學會收斂鋒芒,不然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 品讀《道德經》:老子關於如何成事的幾個觀點,對我們的四個啟示
    老子在《道德經》中,不僅詮釋了「道法自然」的大道理,對於如何做事,怎麼把事情做好,做成功,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講述。這些論述,仔細研讀,可以給我們以啟發和指導。這段話告訴我們,做一件事之前,在戰略上大的方向要對,並且應該淡化它,而在戰術層面,則要強調認真、細緻的執行舉措,細心對待,用心處之,方可成事。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解決比較難的事情時,要從容易之處切入,處理大事情時,要從細節處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