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盾的夫人黃靜潔原來是教育專家啊。看到這本《父母的格局》,序言還有楊瀾的推薦,看下去覺得果然是專業人士,相當了得。
黃靜潔的書中寫到了自己培養兩個男孩子的經歷和感受,確實很用心,也是一個格局很大的媽媽。她致力於把孩子引領到一個思考自己會給世界帶來怎樣改變的道路上去,而不僅僅是成績好就算完事。
黃靜潔帶孩子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先生譚盾給予了相當大的理解,先生既然事業上是需要經常離開家在外,那麼作為媽媽的黃靜潔就心甘情願守著孩子長大,儘量不離開紐約的家,雖然自己也工作,但是孩子所有重要的時刻全都保證自己不缺席。
這樣做自己當然要辛苦一些,但是對於孩子的言傳身教來說是很好的範例。
在中國歷史上,大概親子關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父母們意識到應該在孩子的教育上做出改變,但是還是不明白如何做改變。
成年人的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學區房的概念,私立高中的蓬勃興起,都讓家長們莫衷一是,各執一詞。
尤其是新聞事件中,很多我們以為已經被培養成功的孩子面對挫折時採取了放棄生命的極端措施,讓我們做家長的更加焦慮和無奈。
黃靜潔在書中的思考顯示了對這些問題的深層次思考,並且努力做出自己的言傳身教,幫助孩子樹立意識:我應該對世界的改變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正是父母一直在做好自己,所以孩子在感受這些的同時會在自己的行為裡做出修正或者模仿,家長也就像是孩子的鏡子。
黃靜潔這十多年來,一直在做教育事業,並且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公益演講等途徑和渠道,與千萬個父母建立了聯繫。
感受著眾多父母的不容易,還要堅持著學習和更新知識體系,又要用心地陪伴著孩子的成長過程,黃靜潔一直在努力著。
在這本書中,她對長子Ian的引領就是要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擔當,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也是弟弟Sean的榜樣和楷模。
因此孩子會時刻思考自己的行為。在孩子高中畢業的時刻,原本孩子弄丟了通知書,沒有及時通知到家長必須去參加,只是前一晚說了一下,做媽媽的有點著急因為第二天安排了會議,沒辦法去了,孩子也表示理解。可是黃靜潔想到這是孩子的重要時刻,還是需要有一定的儀式感,就改變了行程計劃,隨後趕到了孩子的禮堂後排家長區域裡。
結果等到孩子要轉身向家長們表示感謝時,Ian以為沒有家長出席,所以不抱任何期望懶散地看了一眼家長區,卻意外發現了使勁揮著手的媽媽,臉上一下子笑開了花。
更重要的是校長宣讀說有個對做出特別貢獻獎的學生的表彰,黃靜潔正在想這是誰的孩子啊?怎麼會如此優秀。沒想到校長宣讀的正是自己孩子的名字,做媽媽的一下子熱淚盈眶,這是個多麼值得驕傲的時刻啊!
所以黃靜潔說幸虧自己改變了行程,這一趟非常值得,在孩子的重要時刻自己作為家長做到了見證,還感知到了孩子的優秀的品質,這就是孩子生命裡最重要的時刻。儀式感是必要的。
比如高分人並不具備更多優勢,我們需要將孩子培養成為優質人。你就不會為某一天他的發展憂心忡忡。
家長可以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精神楷模。然後再運用潛移默化的力量去改變孩子的未來。比如黃靜潔家裡灌輸的是孩子可以改變世界、拯救地球。
黃靜潔覺得這並不是幼稚的遊戲,更多的是讓孩子意識到雖然一個人的生命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個體,但是卻能在合適的時機裡做出自己意想不到的貢獻。
黃靜潔提到自己的孩子也曾經因為打遊戲過分消耗了精力導致上課時昏昏欲睡,成績大幅度下降。跟孩子交談了這個問題,孩子不以為然,認為自己打遊戲是組隊,如果自己不參加是沒有團隊意識,會被排擠的。
黃靜潔很發愁。後來還是在老師的點化下決定留給孩子犯錯誤的時間,等等他,後來在孩子很崇拜的學長的提醒下,Ian減少了打遊戲的時間,慢慢回歸了正常的生活節奏。
應該說比起那些教孩子提高成績、學會聽話的書本來說,這本書真的很優秀,難怪獲得了「冰心兒童圖書獎」,這本書用大量的實際案例幫助我們做家長的來意識到自己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孩子的生命雖然是父母給的,但是他們應該屬於更廣大的世界。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來就有多精彩。每一個教育的範例都不是絕對可以重複複製的。
黃靜潔這本《父母的格局》讓我們意識到需要改變自己,然後才能引領孩子奔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大有作為。格局教育就是給孩子榜樣、視野、信念和內在的力量,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和強大,並且有力量去改變和參與世界的進程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