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印度的中產階級夫婦:服裝店老闆拉吉(伊爾凡·可汗 Irrfan Khan 飾)與太太米塔(薩巴·卡瑪爾 Saba Qamar 飾)為了讓女兒皮婭(蒂希塔·塞加爾 Dishita Sehgal 飾)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了各種辦法。而當他們費盡心思終於要將女兒送進名校時,事情卻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印度電影這幾年真的是好作品頻出,讓人刮目相看,每次他們探討的課題也是所有國家,特別是同為發展中國家所存在的通病。好吧,其實這些問題,發達國家也存在,並且一直存在,只是像輿論這種東西,在老牌發達國家發達的輿論環境裡已經都包裝秤更不一樣的東西了,這個不深究了。
影片的一開始,丈夫拉吉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妻子米圖非常激動的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這段對話,剖析了印度社會重視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取得優勢,爬上更高的階級。這和中國人理念中的「起跑線」,可以說,是不謀而合,而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命運」中的「命運」,其實就是印度口中的「階級」,命運越好,階級越高。
好的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住在學區房,孩子的父母還要接受各種考核,除了學歷、職業等硬性指標,父母的談吐思維、衣著品味等等也要納入考量,考核由筆試和面試兩關組成,非常嚴苛。
這些入學條件,都和孩子本身的資質無關,父母的經濟實力,父母的各項素養,所謂的招生,看起來更像是在招學生的父母,確切的說,是篩選出哪些孩子的父母來自上層階級。
於是,來自中產階層的拉吉夫婦,花重金搬進了學區房,並開始了一系列假裝上流人士的行動,簡直是洋相百出。
這種根據父母階層來決定孩子能否入學的做法,則妥妥的就是出生論,變相的認為,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決定孩子也將是什麼樣的人,完全否定了教育對個人品質的塑造。
孩子所出生的家庭,進而,社會競爭機制也就蕩然無存,中下階層的孩子一出生就輸了。
為了改變這種這種明顯不公平狀況,印度政府規定包括名校在內的每所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配額,留給貧困學生。
於是,拉吉夫婦在假裝上流人士之後,不得不搬到貧民區,開始了扮窮生涯,為女兒爭取寶貴的入學配額。為了融入貧民生活,做戲做足,騙過監督員的檢查,拉吉夫婦又鬧出了不少笑話。
影片使用喜劇的方式,讓拉吉夫婦假裝一個他們不屬於的階層時,他們在上流階層無法融於的困窘和在貧民地區無法融於的艱苦,為觀眾奉獻了足夠笑料的同時,更是深刻反映了階級間的巨大貧富差距。
巨大的貧富差距,無疑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但更可怕的是階級固化。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句話用在這裡,實在是恰當不過。
剛進入大學上學的時候我很迷茫,甚至在剛出社會的時候也是這樣,我發現身邊的人從一開始就能明確目標,有的人在剛上大學就以卓越的表現和豐富的見識,有的人在看待事物和為人處世方面處處遊刃有餘,而我,像個什麼都不懂得劉姥姥,劉姥姥至少還能說會笑。
困窘不已,想要發展,但是口袋沒錢,想打造更好的自己遊刃有餘得做選擇,但是生存成了難題。
有錢的意義在哪裡,在於你有更多的選擇,不至於被逼進不對等的生活抉擇中,因而有更寬鬆的可能性去發展更高的人生。貧窮的人需要更多時間去摸索自己的人生,因為大多時間都在擔憂自己的生存問題,兼職和學業之間我要選擇,目標與夢想之間有時候有著衝突,我能夠選擇什麼和我必須選擇什麼產生了巨大的衝突。
但是想了想,如果想明白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可能就能看開一點,教育能改變許多,但是很多沒有積累的家庭,也許沒明白教育的意義就錯失了這個改變人生的機會吧,更可怕的是跟起跑線裡沒能成功爭奪到教育資源一樣,連錯過的機會都沒有了。
本文由薩蒂的萬華鏡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