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
最近,有則傳聞流傳頗廣:據有心人統計,今年教師節評出的100位「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獎人中,有九成擔任「行政職務」。消息一出,輿論譁然,人們感慨的是高校行政化之烈,質疑的是官員們不擇手段為自己撈榮譽。
且慢感慨,且慢質疑。
最早針對此事的報導說:「100位獲獎者中,擔任黨委書記、校長、院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行政職務的,佔到九成,還有人身兼幾種職務。」
如果說黨委書記、校長、院長是行政職務,那誰能解釋一下,「教研室主任」又算是什麼「官員」?以此斷言「教學名師九成官員」,太過偏頗!
中國的公立大學擁有完備的行政體系,校長、書記可以是副部級、廳局級,院長可以是處級。我曾聽一位副部級校長對學生們說:我也不贊成副部級大學的存在,但如果沒有這個級別,我們學校在地方上辦事,真的很難。
由此可見,高校行政化已經「積重難返」。
讓大學校長戴上烏紗帽,就意味著教育家身份和角色的淡化,我反對。但國內高校常見的是「學而優則仕」和「教而優則仕」。換句話說,尤其那些坐上院長、系主任位置的,多數學術有成。而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研究所所長這類教學科研機構的負責人,由較有威望的教師出任,不足為奇。
這一點,中外有別——在一些世界一流大學,系主任是教授輪流來做的,很多大牌學者反而不願從事這種為別人服務的繁瑣工作。
而既然我們的院長、系主任甚至校長,多是知名教授,那麼教學名師的評選,為什麼一定要避開他們?他們確有官員身份,但不要忘記,他們也是教師。需要審視的,不是他們的雙重身份,而是他們是否達到了評選標準。雖然我很不贊成「雙肩挑」,但只要他們也符合名師條件,有何不可?
評選國家級教學名師的重要目的,是獎勵長期在本科教學第一線教書育人,在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上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鼓勵和帶動教授上講臺。教學名師獎,向教育界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在「重科研輕教學」風氣蔓延的今天,我國的決策者意識到,真正的治學者很珍貴,真誠的教學者也很珍貴。
從2003年設立以來,這項評選已經自成體系,擁有一套相對固定的標準。以教育部公布的「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評選指標體系(本科部分)」為例,滿分100,教風10分,教學情況45分,學術水平30分,外語水平5分。
關於各項指標的分值和權重,仁者見仁,大可討論。譬如我就認為「外語水平」,對於一位中文系教學名師來說不太必要。
但毫無疑問的是,各地區、各學校均仿效這一體系評出教學名師,再逐級向上推薦,最後在全國範圍內評議。這個過程,也是一個長期置於師生監督之下的過程。
雖然我也擔憂過行政事務會影響教授們在教學上更好的發揮,但我並不懷疑他們「名師」頭銜的含金量。
就我所認識的幾位國家級教學名師,他們在教學水平,以及編寫教材、推動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成績,都是相當能服眾的,甚至是歷屆學生所推崇和公認的。他們開設的選修課,往往口碑極佳場場爆滿。雖然,他們之中有的是副校長,有的是院長。
如果一位有實力參評的校長顧及到官員身份,放棄參評教學名師,我欽佩他的高風亮節。但這不應成為一種硬性的要求。教學名師獎旨在選出最好的教師,而在目前的高校,要想剔除所有的校長、院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而去擇優,並不現實。因為至少有一部分最好的教師成了「學術帶頭人」或「教學帶頭人」,而擔任了各種職務,甚至身兼多職。
需要指出的是,「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雖是一項國家級獎勵,但在「重科研輕教學」的今天,這個獎項尤其在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學」,還不那麼重要。甚至有大牌學者向我表示——只有拿不到國家科技獎、兩院院士這類學術榮譽的人,才會考慮「教學名師獎」呢!
現實一點來看,「教學名師獎」所帶來的物質利益,與科技大獎和院士頭銜所帶來的相比,差得太遠了。如南開大學教授顧沛2003年當選第一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金只有兩萬元。
獲獎那年,顧沛還擔任數學學院副院長,以此來看,他也有行政官員的角色。但顧沛的得獎沒有引起爭議,因為同事和學生公認他符合教學名師的標準。
要衡量一個獎項的公正性,只需看得獎人與授獎條件的相符程度即可,沒必要把其他因素牽扯進來。我們的校長、院長,既是官員,也是教師。如果他不拿學術成就去述職,也沒動用權力為自己參評名師,就不必苛責。
誠然,任何一項評選,即使權威如諾貝爾獎,也都很難真正解決公正性問題。教學名師獎經過幾年的評選,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所產生的「名」與「利」的誘惑越來越大。不排除一些教師、學校、地區為它「苦心經營」,甚至編造教學業績。
當前的高校,存在贏者通吃的現象,獲得一項獎勵之後,就可將此寫入履歷,從而更易獲得下一個獎項,榮譽如同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有的教師的課程評為「精品課程」,就增加了評選「優秀教學團隊」的籌碼,而作為優秀教學團隊的領頭人,更容易當選「教學名師」,反之亦然。
正因如此,聽一些教授反映,「包裝」某人去角逐教學名師獎的情況開始出現。對此,就如同對待那些「包裝」騙來的學術大獎和院士稱號一樣,我們密切關注,堅決反對。因為,這才是公眾所真正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