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五礦·御江金城小區裡的託育中心是小區物業服務企業與商業化託育機構共同打造的社區託育中心。據了解,該託育中心主要針對社區裡0~3歲的嬰幼兒提供全日制託管服務。「早上8:30家長將孩子送來,下午4:30將孩子接走。孩子的午飯和午睡都在託育中心完成。」據五礦·御江金城小區託育中心負責人張大偉介紹,該託育中心是小區「37℃生活服務體系」的一部分。在南京,五礦·御江金城小區託育中心已經成為社區託育服務模式的「標杆」。
深入社區破難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專家指出,構建社區託育服務模式是實現「幼有所育」的重要支撐。
上海市政協委員孫靜曾表示,期望上海先行先試,探索實施社區公共託育服務模式。2018年,上海提出,在2017年20個試點社區幼兒託管點的基礎上,再建20個社區幼兒託管點。2019年,在廣東省「兩會」期間,也有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要探索實施以社區為主的家庭互助式託育服務模式。
作為公共服務平臺,社區是就近為居民提供便捷的養老、託育等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當今社會,「雙職工」家庭父母工作忙、工作壓力大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如果家中沒有長輩幫忙,尤其是家中有二胎寶寶的家庭,3歲以下幼兒的照護成為「最大的煩惱」。張大偉指出,在我國發展了十多年的親子早教模式不僅沒有解決0~3歲嬰幼兒全面發展的問題,也沒有解決「雙職工」家庭沒有時間「帶娃」的苦惱:「2017年,我們建立兒童之家時就意識到,託育服務模式一定要社區化,方便家長帶孩子到託育中心,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年輕父母面臨的問題。」
張大偉表示:「目前,房地產行業正由粗放型轉向服務型,很多房地產企業都在布局社區託育中心,解決社區內居民的託育需求。很多小區的物業會所場地都面臨閒置和使用效率較低的問題,構建社區託育服務模式不僅能更方便居民,同時能解決小區配套場地使用效率較低的問題。」據了解,五礦·御江金城小區託育中心就建立在小區原售樓處,不僅場地足夠大,而且在小區內部,這讓家長們「很放心」。「部分家長臨時有事,也會將孩子送到小區託育中心代管。我們還會將託育中心除教室以外的公共區域,在每天固定時間免費對社區的孩子開放,孩子們可以在這裡玩耍和閱讀。」
據了解,五礦·御江金城小區託育中心每月還會舉辦一次「家長大學」,傳遞「家長學校」的理念。張大偉指出,隨著社區服務功能的日漸完善,社區託育中心將成為社區居民的「剛需」。同時,作為共建社區的一部分,社區託育中心將在解決社區中嬰幼兒看護問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為居民提供安全且便捷的服務。
剛需之下仍需完善
由於在國內起步較晚,社區託育服務模式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據介紹,疫情前,80%的社區託育服務中心仍沒有實現盈利。張大偉認為,首先,多年來,我國0~3歲的嬰幼兒教育被親子早教替代,沒有形成較好的樣本。其次,目前很多家長仍沒有形成對社區託育服務模式的共識。最後,很多社區託育中心自身專業性不強,導致家長對這種模式持懷疑態度。
隨著社區託育服務模式的日漸普及,場地問題亟待解決。張大偉說,與其他國家相關要求相比,國內對社區託育中心的場地要求更為嚴格,規定必須在有產權證的商業用地上才能建立社區託育中心,放寬房屋產權性質要求將有利於社區託育中心的進一步普及。「我認為,只要有房屋產權證且房屋沒有質量安全問題,都應該可以建立社區託育中心。」張大偉說。
隨著社區託育服務逐漸成為「剛需」,該模式急需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進行完善。「以五礦·御江金城小區託育中心為例,目前其已經成為南京社區託育服務模式的『標杆』,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張大偉表示。
形式方面,目前大部分社區託育服務中心仍以投資和規模相對較大的育兒園形式運行,申請條件較為苛刻,普及度不高。今後,應鼓勵設立更多居家託育服務點,並完善家庭託育服務行業相關規範。如何將家庭場地納入社區託育中心建設應成為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這樣才能進一步深入社區,並實現真正服務社區。
內容方面,目前社區託育中心主要提供的是0~3歲嬰幼兒的全日制託管服務,今後,社區託育中心可以將早教課程納入服務體系。同時,建立臨時託管服務模式,增加親子共讀等形式,這樣既可以增加社區託育中心的收入,也可以豐富對社區居民的服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