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回顧:
83歲的陳時發老人住在長沙新華園小區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裡,兒女在外忙於工作。自從2013年老伴去世後,家裡絕大多數時間便只有他一人。他說,希望能找到愛心房客,無需支付房租,還可免水電費,唯一的要求是,希望對方可靠善良,能偶爾陪他看看電視聊聊天,讓空蕩蕩的家裡多一絲溫暖和人氣。
空巢之症:政策標籤
中國即將進入老年社會,據2014年底的統計,中國六十歲以上老人人口達2.12億,佔總人口數的15.5%。應該說,這個比例還在繼續上升。這一代老人還有著獨特的時代標籤,他們經歷改革開放,人口代際迅速流動;他們經歷人口政策調整,一個家庭一般都只有一個孩子。時代的政策標籤整讓空巢變成這代老人的集體際遇,他們的獨生子女要麼在外地要麼忙於工作,日常生活就是靠老夫麥相互扶持照料,若有一人離世,便成空巢,獨自生活。
空巢之求: 老有所言、老有所暖
空巢一代往往有穩定的物質條件和經濟來源,他們的需求也與傳統的養老模式不同,側重點不在於老有所養,空巢之求在於老有所言、老有所暖。這一代的空巢老人不需要在經濟上依附子女,他們最大的問題在於孤獨,他們的子女工作壓力大,在「4+2」的家庭模式下往往分身乏術,基本上不可能與老人長期在一起生活, 如何讓空巢老人得到陪伴,是兩代人共同的難題。
空巢之痛:零房租並非良藥
面對空巢的集體困症,零房租絕對不具備普遍適應性。首先是安全沒保障,零房租伴隨著高風險,老人們目前沒有足夠的甄別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素不相識的房客的來源、人品都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可預見性,運氣好的話,可能是老人的伴
相反,有可能給老人的生活甚至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困擾。就其可行性來說,不是每個老人都寬鬆的住房條件以房換伴,都有經受各種質疑的氣魄,都有這份不怕上當的膽量,都能迅速適應和不同陌生年輕人的生活。今天這個空巢老人也許能夠通過免費出租給自己找個說話的人,但這肯定不是一個療效穩定的集體藥方。
空巢之解:社會保障
空果現象以家庭為單位,卻不僅是一家之事零組金求合住的老人身上,缺的是什麼?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陪伴和關心。實際上是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失。傳統居家養老方式的調整已經成為社會的必然趨勢,養老機構將成為人們養老生活的主要選擇。
而空巢老人寧願面對陷生人的風險,正因為社會養老機構的建設還沒跟上時代需求,沒有以健全的軟硬體建設構建足夠的公信力和信任感。空巢老人怕孩子們經濟壓力大怕養老院條件差怕生病了沒人知道怕倒下了沒人扶,這不僅僅是子女如何孝順父母的個體家庭問題,體現的是我們社會養老制度的不健全不成熟,沒有給老人們一份晚年的安心與信心。
空巢老人之痛讓我們感同身受,他們所反映的問題更迫切需要全社會的關注。這些不應該是老年人自食其力解決的問題,應該由政府主導、集家庭和社會合力,建立健全我們的養老制度養老機構,從醫療、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社會的養老能力,這樣我們才有信心面對即將到來的老年社會,讓每一個人都能從容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