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根呷唱的那樣,我是大山走出的孩子,兒時的曲拉滿是阿媽的味道

2020-12-18 果蜜一心

97年那會,整個國家經濟都不是很好,很多地方的人還吃不飽、也穿不暖,粗糧都沒有多少,細糧就更不用提了。相信很多80後的人對那段路程,依然記憶猶新吧!

我是出生在甘南的藏族姑娘,相對而言,甘南的那時候的情況還好一些,青稞面還是足夠的,加上每家每戶都種有土豆和油菜籽,菜也有了。油也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了。只是,那時候想吃點美味的,又特別營養的食物就特別不易。

曲拉就是小時候,我特別想吃,又吃不到的美味,只能逮住機會在日子好一點的親戚家「蹭」一點,順道過把嘴癮。記得小的時候曲拉做好了,一家人捨不得吃,等曬乾為了賣點零用錢補貼家用。婦女們買點花花布給孩子做布鞋穿,或者油鹽醬醋等日用品。

曲拉很好吃,我小時候特別的愛吃,還是我外婆偷偷給我們從舅家偷的,有時候去舅媽家曲拉曬在院子裡,我就偷偷的大吃幾口。每到周末我特意就去舅媽家玩,看著曬在院裡的曲拉,口水不由自主的流出來,稱舅媽進屋時就趕緊偷偷大吃幾口,哪個過癮,感覺這次舅媽家沒白來,開心的要死。

外婆知道我家生活困難,有時會偷偷從家裡偷點曲拉給阿媽,讓阿媽做飯的時候放點,說吃了給孩子們解饞。

每當阿媽說今天放學快點回來,阿媽給你們做曲拉拌湯,我開心的不得了,上課時都想著阿媽做的曲拉拌湯,心裡直流口水,放學鈴聲剛響一下,我就跑了,每次我都比二姐跑得快,早早到家了,喝著阿媽做的曲拉拌湯,心裡哪個爽啊!

剛開始捨不得吃曲拉的小疙瘩,每次總是留在碗底,到最後才吃,阿媽每次被我幼稚的行為逗的哈哈大笑,阿媽雖然在笑,心裡早已流淚了,生活的不容易,家裡沒啥好吃的東西,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珍惜,好的東西捨不得先吃,留到最後到碗底了才吃。

每次阿媽從鍋裡盛飯的時候,我總站在灶臺旁邊,看阿媽是否把勺子從鍋底往上盛飯,因為鍋底下有很多曲拉的小疙瘩,如果阿媽不從鍋底盛,我就不開心了,現在想起來小時候的自己還真是有點自私。可不記仇的阿媽,每次都會如我所願。

繁華世界,難以馴服一顆遊子的歸家之心,家在哪裡,根就在哪裡,靈魂將永遠寄宿在哪裡。像根呷在歌裡唱的那樣,我是大山裡走出的孩子,肩頭扛著扛著大山的色彩,回首自己走過的道道山路,忘不了大山給我的情愛。我是大山走出的孩子,像大山一樣強悍,也有大山的情懷,大山裡有我悠悠的眷戀,千裡之外有我思念的淚眼。我從大山走來,風雨輪迴格桑花開,耳畔迴響阿媽溫暖的話語,句句話語讓我難以忘懷。

【本文為百家號作者「避難堡」原創作品,特此聲明!】

相關焦點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只為書聲琅琅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為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
  • 聲納| 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山」不再讓人畏懼
    讀罷,在深受感動之餘,也頗感幾分沉重與無奈——大山,那時在人們眼裡總是與困難和苦難並列,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的障礙。近些年,我在採訪中走了不少山區,也跟大山裡的年輕人有過一些交流。不經意間發現,「大山」這個詞,在年輕一代的眼裡似乎不再那麼沉重。與彼時對「走出大山」的渴望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卻喜歡談論「走進大山」,聊起這些話題時,他們眼裡閃著光,心中有憧憬。
  • 王懷軍:為了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照片由王懷軍提供)用知識拿到走出大山的車票,才能將自己從苦難中撈起「2008年,我到任校長時,原本有260多名在籍學生,秋季開學來報到時只來了160多人,整整流失了100名學生。」王懷軍說,當時想的是,必須讓更多孩子們回來讀書,他們今後的人生才會獲得更多的可能。
  • 懷念阿媽
    我有三個媽媽。只有大媽我叫「阿媽」,二媽我叫「二嬸」,三媽我叫「三嬸」。我的親生媽媽是「三嬸」。我幼年口齒不清,把「三嬸」叫成sumsum。     我的爸爸是廣東人,長期在上海做生意。阿媽和二嬸都住在家鄉,只有我的親生媽媽和他住在上海。我就是在上海出生的。五歲時他們帶我回廣州。
  • 走出大山的女孩
    誰都有走出大山的夢想和憧憬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機會把夢想和憧憬變成現實家住大山深處的女孩蔡志英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張桂梅。否則,她很可能也會像許多同齡人一樣,任由遐想在雪山上翱翔,自己卻始終長不出一雙飛出大山的翅膀。
  • 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大涼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樂山市帶著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誠意攜手大涼山的美姑縣,共同推進教育協同發展。從學校結對共建到教師交流培訓再到學生異地培養,教育幫扶為大山裡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知識尋夢的翅膀。
  • 辭去公職,放棄百萬年薪,這對85後小夫妻選擇回到大山……
    他們是柳州市柳城縣大埔鎮正殿村盤龍屯的村民,這對85後小夫妻,曾先後考上大學,走出大山。丈夫鄧崇堅曾在市委宣傳部工作,前途無量;妻子韋珊曾是年薪近百萬的女老闆。但如今,他們雙雙回到大山,當起了作坊主。3年來,他們無數次失敗,賠進百萬身家,只為傳承一門古老的手工技藝。
  • 我不是要走出大山,而是走出來了,再走回去
    我沒有對銀聯詩歌POS機有很深的了解,但對於大山深處的詩人們我又感同身受。我來自大山,所謂大山,就是推開門看不見燈紅酒綠,高樓大廈。能看見的只不過是無盡的高山,或者是房屋前熟睡的小狗。對於大山裡的孩子,總有「留守兒童」與之掛鈎。父母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幾年才回去一次。他們有小小的願望,他們希望爸爸媽媽能聽他們訴說心事,希望在他們放學後有人來接,家裡吃飯的時候多幾雙筷子。可是小小的願望卻不能夠滿足。能陪伴他們的是小狗,星星和月亮。上海陸家嘴地鐵站出現的15個銀聯詩歌POS機讓他們訴說著自己的想法。
  • 為什麼陝西方言歌沒有像粵語歌、閩南語歌那樣走出本地文化圈?
    西北風從西北民歌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在中國流行樂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卻沒有像粵語歌那樣,用陝西方言唱歌,印象中只有一個叫石國慶的人,用陝西方言清唱著「我叫王木犢,我叫王木犢」,在萬象更新的80-90年代裡,王木犢最終銷聲匿跡,甚至在網際網路上都僅存幾個段子而已,生於1941年的石國慶(藝名王木犢)如今已經77歲了。陝西方言歌為什麼不能唱響九州?
  • 巴中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深山堅守35年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20年春季 杜秀蘭與4個孩子一個學校獨臂女教師杜秀蘭紮根大山教書育人35年,送走了一個又一個山裡的孩子走出了大山上學期,學校還有4個孩子。今秋開學,在黑潭村小學,只有杜秀蘭和兩名幼兒園學生。杜秀蘭說: 我作為農村一個基層黨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沒有走出大山,要讓孩子走出大山;哪怕只有一個孩子,我都要堅守教下去。6歲那年,杜秀蘭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右臂,但她堅持讀完了高中,給孩子們上課時,她用左手寫板書,工整而有力。這是幾十年裡一點點練出來的。
  • 大山不易,走出家庭的羈絆更難-《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伴讀
    不難理解她會有這樣的結論,因為走出大山,讀大學,讀書學習,她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思想。其實書中很少提到她讀書的過程,但我相信對於一個從未接受過正統學校教育的人,一下子上學,上大學,完成學業是多麼困難,這不是天才就行的,需要我們無法想像的努力和毅力,但是作者偏偏很少提到學習過程的不容易,或許對於她之前糟糕的家庭境遇,再陌生再難以理解的知識學問,都是上天的恩賜。
  • 孩子走出大山 找到了自己的興趣
    孩子走出大山 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中國青年報客戶端9月8日,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天河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陸江婷坐在嶄新明亮的音體教室裡,為採訪她的記者彈了一首《小星星》。雖然彈的是最簡單的鋼琴曲,但是作為一名剛剛從大山搬出來的孩子,在接觸鋼琴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是難能可貴。
  • 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
    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扶貧的重要工作任務。·浩坤學子長沙行」教育扶貧主題活動,浩坤村的孩子們走出了大山,走進湖南,走進長沙。、丹霞地貌是怎麼形成的,特別是這個大恐龍的頭居然比我人還大,真是太神奇了,我都是第一次看到。」
  • 『青海情』阿媽的手
    那是一個秋天,多少歡喜邂逅了幸福的淚水,阿媽託起我脆弱的生命,也捧起她整個世界。時光如風般行進,歲月如水般流淌,阿媽,牽著我的小手,走過春夏秋冬,走過風風雨雨,越過坎坎坷坷,我觸摸到阿媽的手上寫滿了生活的艱辛,鏤刻著幸福的密碼。
  • 兒時的味道,你有嗎?簡單的年代
    我小的時候在山西省曲沃縣的城關小學上學。我們學校裡面,有很多很多來自農村的孩子,我就是其中的一個。童年有一種味道,陶醉了我的一生,無論什麼時候一聞到它,就勾起了我滿肚子的饞蟲,那個味道就是靠紅薯的味道。
  • 一代代南京中醫藥大學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一代代南中醫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我·我們我是阮未艾,南中醫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隊長。五年來,「遠志服務團」的志願者們見證了通村的山路從顛簸陡峭到修繕完畢;見證了孩子們的午餐從山間土地挪到了明亮寬敞的「杏林遠志堂」;見證了教室裡由A4紙拼貼成的「山寨」投影幕布變成了高清電子屏……曉明學長說:「我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在他的感染下,2018年的夏天,我們四名支教團成員來到了這裡。
  • 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
    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人生有很多種選擇,他們卻用一生選擇平凡,選擇寂寞,選擇奉獻,只為讓山裡的孩子都有學上,看到外面的世界,走向明亮未來。人生幸事莫過於遇到一位好老師,正值教師節,向這些老師們致敬!
  • 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她用知識讓孩子拿到走出大山的車票
    等我上完這個班,再給另外一個班上。」一個人包攬了全校所有課程,肯定辛苦,但是似乎王老師講起來也很有樂趣。「一共21年,那個地方都是這樣,一個人的學校,學生們一茬又一茬,我呢,一直都在。光春節就有14年是在學校過的。」正是她付出的一切將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送出大山,她既是校長,又是老師,還是保育員。
  • 甘洛中學的90後班主任:重返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我自己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王呷呷說:「是熱愛讓我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期盼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因為家裡面三姊妹都在讀書,我的父母又都是幹體力活的農民,所以在小學5、6年級時我便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王呷呷說道:農村孩子懂事一般都比較早,好在只要孩子肯讀書父母也還是支持的。而對於王呷呷,幽默風趣的中學語文老師則是影響自己走上教師之路的人。「那時候一上語文課就特別開心,老師特別能夠把班級氛圍帶動起來,讓同學們覺得學習是一件有幸福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