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不會有好結果?
因為迴避型依戀者的原生家庭,往往是有一些不穩定的因素,父母不靠譜,與孩子的關係相對比較疏離。讓孩子從小就得不到回應,沒有安全感,得不到被愛被關注的感覺,在成長過程中,就會對依戀關係沒有信心,為了保護自己,迴避型往往會把自己封閉起來,獨自美麗。
-
認識你的戀愛人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之後,一些心理學家發現,這種依戀行為的影響會延續到人們成年,主要凸顯在親密關係上,由此衍生出三種不同的戀愛人格:安全型依戀人格(secure attachment),焦慮型依戀人格(anxious preoccupied)和迴避型依戀人格(avoidant attachment)。
-
安全型,焦慮型,害怕或忽略逃避型,4種,決定母女關係好壞
安全型依附(secure)如何形成媽媽在孩子表達需求時立即給予孩子需要的回饋,並以積極、樂觀的正向態度和孩子互動,互動時充分展現對孩子的愛,比如一邊擁抱孩子一邊對孩子說「媽媽很喜歡你」、「媽媽很高興你成為我的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
焦慮型依戀者如何和迴避型依戀者在一起?
迴避型依戀者和焦慮型依戀者,在對待親密關係伴侶中,兩者思維行為截然相反,一個追一個跑,格格不入的兩者卻又相互吸引,相愛相殺。在《志明與春嬌》中,張志明就是迴避型依戀最好詮釋:在親密關係中,無論是開始階段,還是最終走進穩定期,每個關係遞進的節點,無不逃避退縮,給人一種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的表象,令人著急。
-
怎麼樣培養孩子「安全型依戀」?
突然,這和諧的畫面被婆婆一句話打破了,「你不回來沐凡可聽話了,自己玩自己喝水,你一回來就不行了,嬌慣得不成樣子。」我立刻回應一句:這叫安全型依戀關係,你要學習了,媽媽!婆婆咂咂舌,轉身走了。我們家鄉有句土話:孩子看見娘,沒事都要哭一場。很多孩子在見到媽媽之前很聽話很獨立,自己玩遊戲,自己吃飯,甚至自己穿衣服。
-
越早讓孩子住宿越好?這個答案,要在孩子的安全關係中找
依戀理論首先是由英國精神病學專家John Bowlby提出的,現在研究者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提高孩子生存的可能性,而且構建了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生活。一般依戀的類型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其中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並稱不安全依戀。
-
戀愛中總是粘人的你,是焦慮型依戀類型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無論是Tommy粘人愛吃醋的表現;還是為了送Simone鑽石首飾,不惜動用自己的信託基金討好Simone的行為;亦或是在自己的大腿內側加了
-
最傷害孩子的媽媽——焦慮型媽媽,是你嗎?
歡迎關注「幼兒園裡孩子王」,和我一同討論幼兒園裡的那些事兒!你知道嗎,焦慮型的媽媽是最傷害孩子的!如果你也是,請看下面!一位焦慮型媽媽的自述!因為身邊的親戚還有朋友家的孩子跟兒子年齡相仿,所以從懷孕時比孕值,到出生後比長相、比身高、比體重、比飯量、比技能、比……只要成長中能拿來比的,我明著暗著都要進行一番較量,生怕有一點被別人落下了。連我媽都經常取笑我:「總有一天啊,你得神經了,我要在你小時候拿你跟人家這麼比,你早就該被扔了。」
-
如何用兩步挽回焦慮型人格的伴侶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方面是孩子的焦慮,另一方面是父母的厭煩和內疚,在這兩種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孩子會非常擔心父母忽然離開自己、害怕被拋棄,因此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所以會表現的特別粘父母,而父母會在孩子特別粘人的時候感到不耐煩,又會在離開孩子的時候感到內疚,雙方的情緒互為支撐,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
是否為焦慮型依戀所困,像鄭爽一樣,試試這份依戀型情侶配對指南
母親作為個體生命初期的主要撫育者,會影響著孩子的依戀類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不同的母親會怎樣影響自己孩子的依戀關係?敏感溫柔的母親,通常都能夠及時地回應嬰兒的需要,嬰兒也得到了持續的照顧。表現出,媽媽來了我高興,媽媽暫時離開,也能一個人玩耍。這樣的嬰兒能夠和母親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迴避型依戀"要警惕
"被其他家長誇讚,周先生也有點驕傲:"我家孩子啊,從小就很懂事不粘人,也不吵著要爸爸媽媽。"但有一次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卻特意和周先生私下反應了問題:"你家孩子是不是不和父母親近啊,每次放學看他到你們都不像其他小朋友那麼歡呼雀躍。而且上課的時候,說他想要爺爺奶奶。周爸爸,工作忙可以理解,但也要多陪陪孩子。
-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迴避型依戀」要警惕
根據鮑爾的實驗結論得出,孩子的依戀類型主要有下面3個: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字面意義指的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很穩定,這主要來源於父母對他們穩定而安全的照顧。但在生活中,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表現也和"安全"截然相反。
-
想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家長得會培養孩子的「安全依戀」
1.迴避型依戀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哭鬧沒有反應,長期忽視孩子的需求,甚至經常性地打罵、斥責孩子,孩子就會形成迴避型依戀。2.抗拒型依戀(又稱焦慮型依戀)如果父母情緒多變,一會對孩子親熱,一會又對他冷漠;雙方對孩子的養育存在不同的觀點,又或者經常性地更換看護者,孩子就會建立起焦慮型依戀關係(抗拒型依戀)。
-
思迪姆託育機構:媽媽給與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還是幸福的一生......?其實上面這些寶寶長大都可以自己創造,重要的是生命的最初,作為母親和寶寶建立了怎樣的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還是迴避型依戀?這將決定孩子長大後和別人建立了怎樣的關係,比如說:和同學能否互助、友愛?和同事能否通力合作?和愛人能否親密快樂?甚至是能否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
思迪姆託育機構:媽媽給與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作為母親,如果你的寶貝問你: 媽媽,你最想給我什麼?你想到了什麼?用之不竭的金錢.....還是幸福的一生......?其實上面這些寶寶長大都可以自己創造,重要的是生命的最初,作為母親和寶寶建立了怎樣的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還是迴避型依戀?這將決定孩子長大後和別人建立了怎樣的關係,比如說:和同學能否互助、友愛?和同事能否通力合作?和愛人能否親密快樂?甚至是能否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生命最初的依戀關係這麼重要啊?
-
孩子去幼兒園的表現,體現了他和父母的3關係,你家是哪種?
心理學家把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分成三類,分別是迴避型、焦慮型和安全型。怎麼判斷自己和孩子之間關心是怎樣的呢,其實可以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看出來。比如或孩子剛開始去幼兒園,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們對大人的依戀程度就會體現出來。一、焦慮型孩子如果是焦慮型,那他的問題就比較容易暴露出來。
-
「科學育兒」還是「盲目上崗」?做父母的你,了解孩子的心理嗎?
但我想說的是現在的網際網路這麼發達,你想學什麼課程是沒有的呢?家長們只要求孩子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成長,難道自己就不需要學習成長了嗎?那你怎麼給孩子做榜樣呢?今天我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聊一聊,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會有多大。
-
迴避型與焦慮型依戀者,註定相愛相殺嗎?
那應該如何建立真正安全、舒適的親密關係呢?要了解迴避型依戀或者焦慮型依戀的人,你必須首先了解他們的過去和現在。創傷會在我們與他人的相處中發揮重要影響。在想辦法讓焦慮型依戀人格和迴避型依戀人格融合之前,需要理解一件事:解決方案不是讓焦慮者和迴避依戀的人邁向彼此,而是雙方都朝著變得更安全的方向走。
-
怎樣培養孩子的「安全型依戀」
作為家長, 你可以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幫助他們形成「安全型依戀如果你的孩子勇於探索未知,同時經常回到你身邊尋求聯結和安慰, 那麼你就可以知道他屬於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使得個體在一生之中都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維繫較好的關係。這是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信任他的「依戀對象」 (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戀人) , 相信他們會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提供支持。
-
孩子對你越來越冷漠,是不禮貌?他是缺愛!請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家約翰·鮑爾比曾經研究過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關注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根據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行為,分為安全型依戀和非安全型依戀如果孩子在幼年時得到父母足夠的情感關注,孩子會對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向外探索的安全島鮑爾比曾經在倫敦的公園裡觀察孩子與母親的互動,當母親們靜靜地坐在公園長凳上織毛衣或看報紙,孩子們就會到處探索,只是偶爾回頭看看母親是否還在看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