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傷害孩子的媽媽——焦慮型媽媽,是你嗎?

2020-10-22 幼兒園裡孩子王

歡迎關注「幼兒園裡孩子王」,和我一同討論幼兒園裡的那些事兒!


你知道嗎,焦慮型的媽媽是最傷害孩子的!如果你也是,請看下面!一位焦慮型媽媽的自述!

自從兒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的所有喜怒哀樂就都跟他聯繫在一起了。兒子還沒出生時,明知道一切正常,儘管醫生說可能因人而異,但也會因為幾個數值偏低、孕檢值一點點的不正常或是醫生幾句不尋常的詢問,就能不停胡思亂想,奔波幾個醫院,只為了消除心中的那一點兒疑慮——得百分之二百確保肚子中的娃是無比健康的才行。


本來以為兒子出生後,應該就沒有這個焦慮了,沒想到娃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更是牽動了我的每根神經。會因為他不吃奶,懷疑自己母乳有毒;會因為他的小感冒,連續幾天不合眼;會因為他比同齡的孩子爬得慢,懷疑是不是發育不正常,帶著他看了好幾個兒科醫生,最後一個醫生問我:「您是不是想讓他飛?」我瞬間石化了,才想起自己明明知道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身體發育節奏,有快有慢,並不都是6個月會坐,8個月會爬,遵循生長發育規律的同時,也得因人而異。

因為身邊的親戚還有朋友家的孩子跟兒子年齡相仿,所以從懷孕時比孕值,到出生後比長相、比身高、比體重、比飯量、比技能、比……只要成長中能拿來比的,我明著暗著都要進行一番較量,生怕有一點被別人落下了。連我媽都經常取笑我:「總有一天啊,你得神經了,我要在你小時候拿你跟人家這麼比,你早就該被扔了。」好吧,我承認自己是過於緊張焦慮了,但這顆老母親的心啊,總是那麼脆弱,牽娃的一發,而動我的全身心啊!


好不容易到兒子上了幼兒園,也慢慢大了,再加上家裡親人幫忙帶娃,我覺得總算可以鬆一口氣了。可誰知我這顆脆弱的小心臟跳得更厲害了,又開始擔心他在幼兒園吃飯好不好,睡覺好不好,自理行不行……直到看見老師無微不至地照顧、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繪聲繪色地講述,並從找各種理由不去幼兒園變成天天期待見到老師、小朋友時,我的心總算慢慢踏實了下來。

入園後的一段時間,兒子總是尿褲子,天天尿的那種,但每次老師都把孩子的髒褲子消毒洗乾淨,不但不厭其煩地教育他「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一定要大膽地表達出來」,還一個勁地跟我溝通:「回家千萬別批評孩子,這就是孩子發展的一個階段,只要他大膽地表達出來就好了。您在家也不要總盯著孩子尿褲子這件事,要不然孩子更沒有自信了,就會覺得這是他的一個毛病、一個缺點了……」總之反覆跟我談心,教育我孩子有問題一定要慢慢引導,千萬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鍛鍊自理能力。我這顆躁動不安的小心臟才平穩過渡,同時我也感動於老師的耐心,佩服老師的教育方式,自己的娃能遇到這樣的老師是何其幸福。


沒等幸福幾天,親戚的一個詢問又撬動了我的神經:「你家娃學拼音了嗎?我們聲母都學完了,他總是b和p分不清,你們學到哪兒了?」「你們娃會寫嗎?我們寫得還可以,20以內的加減法也會了,我打算再給他報個英語班……」

What?聲母?會寫嗎?還寫得可以……天啊,我怎麼什麼都不知道?他們的娃怎麼連聲母都會了,連加減法也會了,還有英語班?我的娃好像連聲母是個什麼母都不知道呢,更甭提寫啦。我趕緊又問了幾個同齡孩子的寶媽,有的說堅持在學,說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必須學;有的說堅決不學,不能讓孩子過早地接觸這些,否則後期就沒有興趣了……

定心丸沒有討到,好像誰說的都有道理,我心裡七上八下的。不行,還是趕緊問問老師幼兒園平時教不教這些。得到否定回答後,我徹底坐不住了:「一點兒都不教怎麼能行,以後怎麼上小學?人家都會,我們不會怎麼辦?」


「教育有自身的規律。幼兒教育必須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平和特徵而行。」老師耐心地跟我解釋:「孩子在幼兒時期應該多養習慣,提升能力,這樣升小學的時候才能更好地適應,只要習慣和能力在,知識上的難題都可以攻克的。您也是做教育工作的,這個道理應該能明白……」

對啊,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是老師不提醒,自己的教育知識已經被一顆焦慮的老母親的心給埋葬了。雖然自己不研究幼兒教育,但在工作中也真真切切地看到、接觸到了無數個因習慣不好、能力不強導致學習吃力的孩子。


從孩子還沒出生到現在,我一直處在焦慮狀態,總是在自我肯定又否定中反覆掙扎,生怕孩子有一丁點兒落下,但凡孩子有一丁點兒風吹草動,我的內心就已經是巨浪滔天了。痛定思痛,我下定決心,接受養育娃的再學習、再教育,遵循孩子的成長發展規律,一定不能忘了:對孩子進行的任何提前教育只會事倍功半,到適當的年齡進行適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規律。

自從這顆焦慮的心被疏解後,我發現了兒子好多變化: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想法了;能夠安靜地聽人說完話並且還能說出自己的見解了;能夠在看完書後整理自己的小書桌了;能夠在別的小朋友玩完積木一鬨而散後,默默地把小板凳都收好了;能夠體諒大人的不容易了;能夠在跟爸爸玩遊戲時,很快算出20以內的加減法並給我們講解了;能夠……


改變了教育方式和心態後,我發現兒子變得更加快樂了,經常抱著我說:「媽媽,我真的好幸福!」可能他還不能體會幸福的全部,但我堅信,只要我們共同成長,孩子一定會有自己的幸福!

看完之後,你是否很有同感呢?!希望有同感的同時,也能夠積極轉變,也好為孩子的快樂成長助力!


我是幼兒園裡的孩子王,歡迎大家和我共同討論幼兒園裡的那些事兒!

相關焦點

  • 你愛我嗎?你有多愛我?你會永遠愛我嗎?——當你遇上焦慮型戀人
    你愛我嗎?你有多愛我?你會永遠愛我嗎?——你有被伴侶奪命三連問的經歷嗎?所以他們會做出在愛人或旁人看來不可理喻的或者過激的行為,比方說奪命連環 call,比方說在伴侶關上門想冷靜一下那一刻失去控制,或者通過一哭二鬧三上吊各種傷害自己的方式去企圖讓對方有回應,哪怕這個回應是負面的。在焦慮型依戀的人那裡,負面的回應總比沒有回應好——因為這讓他們知道連接還在。
  • 你的孩子是安全型孩子還是焦慮型孩子?
    工作人員給孩子們展示一個孩子們沒有見過的小工具。媽媽告訴孩子工具是Feb,陌生人告訴孩子工具叫Dax。然後再給孩子看一種圖片合成的生物——魚和鳥的融合圖。這個動物大部分時候看起來像鳥,但有時候看起來又像魚。然後媽媽告訴孩子生物是魚,陌生人告訴孩子生物是鳥。然後問孩子,工具和生物,分別叫什麼。
  • 思迪姆託育機構:媽媽給與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作為母親,如果你的寶貝問你: 媽媽,你最想給我什麼?你想到了什麼?用之不竭的金錢.....最美味的食物......最柔軟的衣服......還是幸福的一生......?其實上面這些寶寶長大都可以自己創造,重要的是生命的最初,作為母親和寶寶建立了怎樣的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還是迴避型依戀?這將決定孩子長大後和別人建立了怎樣的關係,比如說:和同學能否互助、友愛?和同事能否通力合作?
  • 思迪姆託育機構:媽媽給與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作為母親,如果你的寶貝問你: 媽媽,你最想給我什麼?你想到了什麼?用之不竭的金錢.....最美味的食物......最柔軟的衣服......還是幸福的一生......?其實上面這些寶寶長大都可以自己創造,重要的是生命的最初,作為母親和寶寶建立了怎樣的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還是迴避型依戀?這將決定孩子長大後和別人建立了怎樣的關係,比如說:和同學能否互助、友愛?和同事能否通力合作?和愛人能否親密快樂?
  • 戀愛中總是粘人的你,是焦慮型依戀類型嗎?
    焦慮型依戀的形成 通過上一篇文章的介紹,我們知道成人的依戀關係往往同兒時與父母的關係密切相關。而導致焦慮型依賴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與撫養者不穩定的撫養關系所造成的。
  • 《親愛的小課桌》虎媽培養出「一問三不知」的孩子,談焦慮型父母
    場景一:問:你害不害怕寫作業?答:不知道。問:那你喜歡寫作業嗎?答:不知道。問:你寫作業快不快?答:不知道。這三個不知道讓節目組的人驚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一問三不知嗎?話雖然像是在調侃,但卻透著一股悲傷。
  • 愛孩子的媽媽,最嗨的嘴:人性的殘缺總在無知的傷害中自得其樂
    你這個叫花子,短命鬼,狗雜種,這些話看著熟悉吧?念出來燙嘴聽著特別刺耳吧?不敢相信這些都是最愛孩子的媽媽小時候經常對我們口嗨說過很多的話吧!小時候不懂事總是像一個小怪獸一樣調皮惹媽媽生氣,而媽媽也不跟我們客氣張口就來的口嗨威脅讓我們長大了都記憶猶新。而媽媽對此表現得很無知。同樣在各大視頻平臺播放量超過千萬拿殘障人士的痛點開玩笑拍段子搞笑。
  • 媽媽一走,孩子就哭,這是缺乏安全感嗎?
    ▲點擊「媽寶幫幫幫」關注,一起科學育兒作者:安瀟今天的「了解經典」欄目,是我近期在「兒童發展心理學」課堂上學習的「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很有意思的內容,和你們分享。我經常聽到媽媽們訴苦:「自己什麼都做不了,走開一步,寶寶就哭著找媽媽,我的寶寶是不是很沒有安全感呢?要怎樣加強孩子的安全感?」大多數媽媽也都特別羨慕那些能夠獨立玩耍的嬰幼兒,媽媽離開時,孩子不哭不鬧不找媽媽,陌生人在場也沒關係。這樣的寶寶,被我們稱作「有安全感」、「獨立的」孩子,這樣的母嬰關係是很多媽媽們渴求的狀態。但真的是這樣嗎?
  • 孩子會恨離婚的媽媽嗎?離婚後孩子會忘記媽媽嗎
    女人一旦結了婚,有了孩子,他就會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即使現在他覺著婚姻已經受到了威脅,有了想要離開這段婚姻的念頭,但是孩子會是他永遠的傷痛也是他考慮的重點,例如孩子會恨離婚的媽媽嗎?  離婚之後孩子會忘記媽媽嗎?
  • 婚姻心理學:「焦慮型人格」導致的婚姻裂痕,如何修補
    四種依戀人格孩子對父母有深深的依戀,而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會讓孩子的依戀朝不同的方向發展。臨床心理學家Lisa Firestone將依戀大致分為了4種類型,分別為:「安全型人格」、「焦慮型人格」、「迴避型人格」、「害怕迴避型人格」。
  • 「媽媽批評你,是為你好」,父母一味地批評孩子,只會傷害孩子
    文丨C媽學堂我為什麼要批評你?你看你周圍有人說你嗎?要是我不說你,你現在還不是尾巴翹到天上去了?別人都不願意說你,只有爸爸媽媽才會批評你,指出你身上所存在的問題,這樣你才能改正,才能變得更加優秀。現在我說一句你就頂十句嘴,能有出息嗎?有這時間不如好好想一想,到底應該怎麼改正?爸爸媽媽每天這麼辛辛苦苦的賺錢供你學習成長,你還不努力?說你幾句怎麼了?這難道不是為你好嗎?
  • 發生家庭矛盾時,受傷的除了孩子,傷害最重的其實是媽媽
    每個家庭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矛盾,在發生家庭矛盾時,人們通常認為家庭裡最弱小、最無助的孩子是受傷害最重的人。畢竟孩子年齡小,面對傷害根本無力反抗,只能選擇默默承受,而在氣頭上的爸爸媽媽,當時都不太會顧及到孩子的想法,只是一味地要將自己心中不滿的情緒宣洩出來。
  • 「你媽媽不要你了」中國式逗娃毀了多少孩子?不要把傷害當做玩笑
    其中,一種最典型的逗法就是「媽媽不要你了」,然後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們就笑起來:「哎喲,這小孩怎麼這麼較真?這麼愛哭。」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驚慌、害怕或哭泣,才善罷甘休,隨後就是大人們的「嘲笑」。另一種,最常見的逗孩子方式,我想中國百分之90的家庭都出現過,那就是一群長輩圍著一個孩子,問這樣的問題:你媽媽生了小弟弟、小妹妹了
  • 我有一個好媽媽,時光請你別傷害她,媽媽是渴望你回家的「孩子」
    很多媽媽因為家庭責任而不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她們記得自己的身份是媽媽,妻子和女兒,唯獨沒有她自己。在媽媽的眼中,你永遠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含蓄的子女們卻很少向母親們表達自己的愛,媽媽們對自己的付出卻無怨無悔。
  • 你是受孩子歡迎的媽媽嗎?
    聽了孩子的描述,我瞠目結舌,反思自己的行為,也有點像浩浩的媽媽,今天到學校裡,我做了一項小調查,題目就是,你喜歡的媽媽是什麼樣子。 90%的孩子說喜歡愛笑的媽媽。80%的孩子回答喜歡漂亮的媽媽。70%的孩子喜歡陪伴他玩的媽媽。 然後,我又問,你們最討厭媽媽什麼? 結果大多數孩子說,討厭媽媽的嘮叨,特別是大吼大叫。
  • 媽媽!你的性格影響了孩子,你知道嗎?
    所以,當你教育一個女童,你教育的其實是整個家庭。那麼,如何才能做個合格的好媽媽呢?首先,要從每天回家進門前開始,忘記自己的不愉快。媽媽在進家門之前,務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不愉快的事情,現在開始承擔的是母親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親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無辜的。
  • 三種最「可怕」的媽媽,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有你嗎?
    她曾發誓不要成為像她媽那樣的人,結果慢慢的還是變成了,她最討厭的那種人。「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母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溫水煮青蛙般的魔咒。下面三種「可怕」到讓孩子窒息的媽媽裡,有你嗎?>媽媽們必需承認的是:孩子的成長是不可掌控的。
  • 面對孩子不聽話,大喊大叫的媽媽最顯「無能」,看看你是嗎?
    有的媽媽是長期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無法忍受當下的生活壓力,導致情緒失控。有的媽媽則是缺乏對孩子成長規律的認知和掌握,面對孩子幼稚任性的行為無計可施,毫無辦法,只能用最「無能」的辦法——發脾氣,叫孩子閉嘴!
  • 媽媽帶孩子最好?錯!這幾種媽媽會傷害孩子的,現在反省還不晚
    導讀:媽媽帶孩子最好?錯!這幾種媽媽會傷害孩子的,現在反省還不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帶孩子最好?錯!這幾種媽媽會傷害孩子的,現在反省還不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爸爸你在打媽媽嗎?」,青春期孩子的一句話,讓爸爸媽媽羞紅臉
    編 輯:許百萬「媽媽我是哪裡來的?」這句話是很多小朋友都會問家長的,而家長們的答案也是很統一的。你是垃圾桶撿來的,你是別人家不要的。總之,很少有家長,會認認真真的告訴孩子,小朋友是從哪裡的來的,或者是是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