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一附院113位古稀醫生仍坐診,年齡最大95歲

2020-12-15 健康界

鄭大一附院這113位本該安享晚年的古稀名醫,今天仍不願放下拿了一輩子的聽診器,對患者的那份細心、愛心讓人為之動容。來吧,走近他們,看看這群沒有選擇「走出去」的大醫,他們是怎麼對待工作、對待患者、對待人生的......

為醫,為師,他們一輩子都蠻拼的!

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000多名醫生中,有113位皓首名醫,至今仍在坐診、查房、帶研究生。他們當中,70歲以上的有95人,80歲以上的有18人,年齡最大的95歲。

95歲的眼科泰鬥張效房,每周一、三、五到鄭大一附院門診樓18樓的《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誌編輯部上班,每周二坐診。從家裡到醫院不足1公裡,他慢慢走,要走20多分鐘。

86歲的普外科主任醫師謝志徵,步履有點蹣跚,經歷過「上山、下鄉、支邊、援外」,援助非洲的時候經歷車禍,昏迷32天,命懸一線。

李樹新邊為患者講解,邊把有問題的地方圈出來

85歲的放射科元老李樹新,每天上午都坐門診。除了每天坐診,他到現在還堅持給留學生講課,兩度赴美留學的他全程英語教學無壓力。

83歲的腫瘤科主任醫師王瑞林,滿頭銀髮。記者陪他坐診那天,他下午門診結束,還要參加一個會議,第二天要到外地參加一個會,第三天一早還要趕回來查病房。

82歲的兒科主任醫師高鐵錚,仍然坐診,沒有門診的日子,他也每天到門診看看,到病區走走。以前,他經常夜裡11點多到病房查房,見到偷懶的醫生,他就吵他們,醫生們都很怕他。提起這事,他很得意,笑得像個孩子。

75歲的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魏經漢,保持著每天晚上閱讀醫學資料的習慣,白天到醫院,他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像個彌勒佛,且說話風趣。

70歲的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黃振文堅持坐診、查房,遇到喊住他諮詢的老病人,他習慣性地握住患者的手。

「沒有兩個人的病是一樣的,不問清楚咋看病?」

王瑞林在認真書寫病歷

現在,老百姓在醫院最常遇到的事兒就是看病問不了醫生幾句話,住院好幾天見不到主治大夫。

接觸這些老名醫,第一印象是「話多」,他們管這叫「話療」。

「之前拍的片子你咋不帶著呢?幾張片子又累不著你。帶上片子省錢還省時間。你吸菸一二十年了?你年紀不大應該不糊塗啊,這多划不來呀,花了錢,買了病。」魏經漢說話慢條斯理,用開玩笑的形式批評患者。

「王主任,我這是不是事兒大了?」一位從寧夏趕來看病的女士問王瑞林。

「先別想這麼多,先做個檢查,看吸碘不吸(判斷甲狀腺癌是否轉移的一種檢查),不吸,就沒事兒。」王瑞林說。

「那要是吸了,是不是就事兒大了?」這位女士不放心。

「吸了,事兒也不大,都有辦法治。」王瑞林接著說。

得知陪診的是記者,這位女士告訴記者:「我兩年前做的甲狀腺癌切除,最近刀口感覺不對勁,我讓我兒子在網上掛了王主任的號,昨兒從寧夏趕過來,我是第二個號,後面等的人很多,王主任一點兒不嫌我煩,給我耐心說了十幾分鐘,以前在寧夏看,跟醫生都說不上話,兩三句就把你打發了。我前天晚上怕得睡不著覺,聽王主任說說,現在心裡好多了。」

王瑞林說,腫瘤不比別的病,患者都擔心害怕,甚至情緒激動,得多體諒他們一點。現在治療手段多了,不像以前,沒啥好辦法,現在多數治療後都會有效,所以他最常對病人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有信心」。

魏經漢說:「看病看病,就是要看到病人,我看病看了50年,沒有兩個人的病是完全一樣的,不問清楚,怎麼看病?」

「我以前都是每天早晚兩次查房,有比較重的病人,下了手術臺也要24小時守著病人,隨時跟家屬溝通,見到了醫生,病人心就不慌。」謝志徵說。

李樹新即使是放射科醫生,問診也特別詳細:「你孩子多大了?男孩女孩?是怎麼不好?突然暈過去了?暈過幾次?自己醒了還是送到醫院治療後醒了?暈了多長時間?」看到一張片子,拋出一串問題。

聽診器用前先放手心暖暖,細心愛心責任心都在那兒......

魏經漢總是暖暖聽診器,再為患者聽診

魏經漢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聽診前會把聽診器放在手心暖暖。「以前沒有暖氣,我看有的醫生聽診直接伸過去,病人冷得一激靈,說你咋把一個鐵餅子直接放上來。我就養成了這個習慣,其實這幾秒鐘能暖和多少,但你一個小動作,患者就明白你是為他著想了。」魏經漢說。

門診上,一位患癌症即將手術的患者拿著會診單來評估心臟功能及手術風險。魏經漢一個波形一個波形地審查,這個時候,他看到心電圖的報告上寫著:QRS120ms。這個QRS波這麼寬,不可能只有120ms。他從口袋裡拿出一個分規,在心電圖上反覆測量,果然測量出是160ms。魏經漢把之前報告單上描述不嚴謹的地方圈出來改正過來,最後連同描述清楚、寫明自己處理意見的會診單交到病人手裡。「清楚了嗎?」他問。「詳細得不能再詳細了。」患者千恩萬謝。

「一個病人來了,說頭暈,我可能得給他量好幾次血壓,不但量站著的血壓,還要量坐著的血壓、躺著的血壓。」黃振文說,疾病的症狀多種多樣,醫生費點事兒,患者就省點事兒。

「以前我們收了一個患兒,剛滿月,便血,貧血很嚴重,我懷疑是鉤蟲病,鉤蟲就像一個鉤子一樣鉤在腸黏膜上,吸人的血,會造成貧血,另外,被鉤住的地方不容易癒合,就會造成便血,於是我試著用打蟲藥。那個時候檢驗設備落後,我就用篩子把孩子的大便篩篩,就看到了白色的鉤蟲,我一條一條數數,一共打出來一百多條,這麼做是為了驗證我的診斷和治療,幾分錢,孩子好了,在這之後我們遇到了很多這樣的病例,因為那個時候農村衛生條件很差,這種感染性疾病很多。」高鐵錚是湖南株洲人,鄉音仍在。

鄭大還有一位90歲高齡「潮」教授

「今天我來給大家上生理學課的概論部分,我先做個自我介紹,我叫王雨若,已經是90歲的老頭子了。」老人憨厚地笑著說。

「90歲!精氣神這麼棒!還能給我們上課!」……雖然能想到面前的這位老教授年事已高,但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學生們沒猜到教授竟然已經90歲高齡。

王老師是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的退休教師,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之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深造,畢業後曾在北京醫學院任教五年,是當時的風雲人物——「北醫八大講師」之一;在洛陽醫學院從教4年之後又歷任河南醫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50餘年。

「學校是我熱愛的場所,老師是我熱愛的職業,學生是我熱愛的群體,只要身體允許,我一定要在講臺上站到最後,把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孩子們。」王教授說。

王教授每節課後,都會把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聯繫方式寫在黑板上,邀請學生們到家裡做客,「我們就要學習90後這些年輕人的心態,敢想、敢拼、敢做。」

從教60餘年的王教授的學生遍布全世界,例如在美國凱斯西楚大學建立自己的實驗室的馮平福教授,在美國生理學領域頗負盛名的房激冬教授、在加拿大生理學領域大有作為的楊中豪教授,更不乏國內多個領域的傑出人才,但王教授始終低調做人,從不炫耀。

「林語堂先生說過:『學問都是煙燻出來的。』我們做老師的只有放低姿態,才能親近學生,低調做人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那些頭銜都是虛的,只要學生們不嫌棄我這個老頭子,我就願意拿自己的知識『燻燻』他們。」王教授笑言。

相關焦點

  • 鄭大一附院2016年營收近95億 排名上升27位
    今天,在河南省衛計委召開的全省醫政工作會議上,「全球最大醫院」鄭大一附院匯報了其2016年的年終「總成績」。此前,有統計顯示,鄭大一附院的營業收入甩開國內眾多頂級大醫院幾條街:2016年醫院營收總額為94.89億元。而2015年該院的營收為84億,2014年營收為74億。也就是說,鄭大一附院每年營收以10億元左右的規模在增長。
  • 世界最大醫院鄭大一附院榮耀的背後
    全球最大醫院鄭大一附院年營收超75億 被戲言讓河南人肝兒疼 擁有7000張床位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號稱「全世界最大醫院」。   面對記者的採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下稱「鄭大一附院」)醫務處處長苟建軍這樣說道。 最近,擁有7000張床位,被媒體稱為「全球最大醫院」的鄭大一附院,因公布2014年營收情況而引來各界高度關注,甚至諸多非議。
  • 年齡最大者94歲!鄭大一附院又有5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癒出院
    大河網訊 2月25日上午,鄭大一附院隔離病房再傳喜訊,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救治,又有5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達到了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解除隔離治療的標準順利出院,其中包括一名94歲的重型患者。自此,該院已累計治癒出院新冠肺炎確診患者21例。
  • 鄭大一附院把四附院「收編」 全球最大醫院更大了
    全球最大醫院——鄭大一附院又「大了一碼」。6月30日,鄭大四附院正式與之合併,成為鄭大一附院的惠濟院區。鄭大四附院有關人士透露,所有醫務人員保持原工作狀態不變,以後將慢慢融合到鄭大一附院鄭東院區,四附院原院區將進行整體規劃和建設。
  • 鄭大一附院鄭東院區16日投用!開業「乾貨」都在這兒
    9月16日,全球最大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已做好「東徵北擴」的準備:鄭大一附院鄭東新區醫院即將低調亮相。開業之初,有哪些乾貨及惠民舉措?猛獁新聞記者進行了詳盡打探。
  • 鄭大一附院醫生被砍你們要求嚴懲兇手 治死病人難道就不嚴懲兇手
    馬寶才,時年61歲,河南省方城縣趙河鎮農民。從他一個人自行入住鄭大一附院看病到成為一具冰冷的屍體被拉走,前後僅4天時間。這4天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2020年6月19日,馬寶才從200公裡外的方城老家趕來鄭大一附院看病。
  • 鄭大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孩子們的康復樂園
    鄭大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剛成立的時候,只有10多張床位,如今已擴大到600多張床位,同期住院患者一般在1000人左右,多則1150餘人。鄭大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創始人萬國蘭教授研究的「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療法」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讓許多腦癱、智障患兒等迎來春天,12歲的小普(化名)就是其中的一個。
  • 鄭大一附院鄭東院區啟用:三千床位 配三架救援直升機
    鄭大一附院鄭東醫院位於鄭東新區北三環路與龍湖中環南路交叉口,2010年12月26日奠基,2014年3月16日正式打樁開建,醫院規劃用地345畝,總建築面積74萬平方米,總投資48.57億元,按照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的標準規劃設計
  • 鄭大一附院專家教授回到故鄉 開展駐紮式幫扶工作
    隨著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專家教授故鄉行駐紮式幫扶、組團式輪訓活動」的持續推進,5月9日至10日,鄭大一附院首批23家縣級醫療衛生機構派駐專家教授回到自己的故鄉,正式開始駐紮式幫扶工作。  9日上午,鄭大一附院專家教授故鄉行駐紮式幫扶縣級醫院——襄城縣人民醫院啟動儀式座談會在行政樓五樓大會議室舉行。
  • 營收破百億,"全國最大鄉鎮醫院"的鄭大一附院,背後是什麼?
    值得欣慰的是,與去年相比,鄭大第一附屬醫院名次前進了4名,躋身前20。為什麼這個剛剛進入前20的醫院被人稱為"宇宙第一大醫院"?它到底大在哪裡?鄭大一附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0多年前的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現在的鄭大一附院有3個院區,總佔地面積將近700畝,床位10000個。
  • 鄭大一附院日門診量破兩萬 代表委員們怎麼看?
    點擊查看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鄭大一附院」)日門診量破兩萬!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醫院毫無疑問再次創造了日門診量的「金氏世界紀錄」。
  • 鄭大一附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成績斐然
    如今,鄭大一附院擁有河醫、鄭東、惠濟三個院區,設有臨床醫技科室95個,病區239個,總編制床位8500張,年門診量770餘萬人次,年手術34萬餘臺,年出院病人60餘萬人次……綜合診療服務能力穩居國內前列的鄭大一附院,正乘醫改東風,賡續厚重文化,創新發展之道,紮實推進國內一流現代化醫院建設。
  • 婦產科好醫生!鄭大一附院史惠蓉教授獲得林巧稚獎
    -林巧稚杯」頒獎儀式,該院史惠蓉教授獲得表彰,全國共有21位醫師獲此殊榮。該獎項從全國20餘萬婦產科醫生中推選產生,旨在獎勵為中國婦產科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醫學工作者。  史惠蓉是鄭大一附院原婦產科主任、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年齡最大者94歲!鄭大一附院5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同時出院
    映象網快訊(記者 阮海峰 文/圖 通訊員 曹詠 符臻臻 李予中)2月25日上午,鄭大一附院隔離病房再傳喜訊,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救治,5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均達到了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解除隔離治療的標準,順利出院,其中包括一名94歲的重型患者。副院長苟建軍攜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一起迎接他們康復出院。
  • 從「右乳患癌切左乳」事件看鄭大一附院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因為相信鄭大一附院是最好的醫院,拿到病例後便第一時間趕到鄭大一附院去做手術,最後的結果卻讓人難以接受,但鄭大一附院的推卸責任更讓人心寒。在百度搜索以「鄭大一附院醫療事故」為關鍵詞,就有31000個相關結果,鄭大一附院醫療事故屢見不鮮。
  • 鄭大一附院5名確診病例集體出院,累計治癒出院6人
    △鄭大一附院5名確診病例集體治癒出院大河網訊 鄭大一附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工作再傳捷報2月4日下午5點,鄭大一附院5名確診病例集體治癒出院。至此,鄭大一附院治癒出院確診病例累計達6人。△鄭大一附院院長劉章鎖接受採訪「5位確診患者經過醫院的積極救治
  • 鄭大一附院治瞎3歲男童 院方要讓記者出名
    7月26日媒體刊登了《誰能治好我兒子的眼睛》一文後,很多讀者打來電話對孩子表示同情。讀者表示,如果需要捐助的話,可以組織捐款。面對記者詢問,鄭大一附院相關負責人說:「醫院沒啥責任,有啥想法呢?」
  • 鄭大一附院某醫生被實名舉報
    12月6日,袁女士實名舉報,鄭大一附院呼吸二科主任王靜多項違規違紀問題,並附大量銀行流水、法院文書等以及王靜大肆受賄、偷稅漏稅、非法放貸、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等引起廣泛關注。舉報稱,王靜兩年銀行流水涉及收支金額上千萬元 購置7個商鋪6套住房。
  • 96歲「眼科泰鬥」張效房成全國「最美醫生」候選人
    張效房教授的孫女目前是一名眼科專業的研二學生,正在鄭大一附院實習的她,下班後經常向爺爺請教問題。□記者李曉敏文平偉王亞鴿攝影核心提示丨2月底,又是「七九八九,抬頭看柳」的時節。去年此時,大河報記者歷時一個月,跟蹤採訪「眼科泰鬥」張效房,並最終刊出《「先生」張效房》一文,在河南乃至全國引起強烈反響。時光流轉,不變的是先生日復一日地繼續為師、為醫。
  • 鄭大三附院新生兒科舉辦2020「世界早產兒日」活動
    活動由董慧芳進行主持,鄭大三附院王軍副院長發表講話,她說,為了讓社會關注早產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將11月17日定為世界早產兒日,旨在關愛早產寶寶,減少早產導致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