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師範大學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注重引導教師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期間,教務部(研究生院)聯合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在學校官微開設「BNU課程思政雲享會」欄目,邀請學部院系專業教師分享經驗與心得,展示北師大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探索與成果。
本期的分享人是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周亞副教授,他講授的是本科生通識課「博弈思維」課程。
談到博弈論,首先要明確的是,它絕不是厚黑學,絕不是教人爾虞我詐的學問,而是我們觀察、分析客觀世界的一種普適方法及應有之視角。「博弈思維」這門課是為全校本科生設計的一門通識課程,從學科體系上講,它是理工科課程,以數學模型為主;而從實際應用中,諸如在管理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學科中都有重要應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思政應「以學生為中心」,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堅決防止「貼標籤」「兩張皮」。下面,周亞副教授將從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兩個緯度進行分享,介紹本課程是如何圍繞學生學習興趣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
1
課程內容設計中,案例圍繞解讀國家的政策方向進行選擇,講中國故事,講大政方針政策背後的科學邏輯,促使學生更加理解中國現實社會,提升其為中華崛起而奮進的使命感,進行價值塑造。
博弈論課程本身有其課程框架與體系,在對這些內容講解之後,如何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消化、掌握、應用,是課程應有之要義,其中,案例分析是重要途徑。博弈論的案例很多,但大多是西方的。在「博弈思維」講授中,就希望講中國故事,其中一部分中國故事就體現為從博弈論的角度解讀中國的大政方針。如講解納什均衡的概念後,我會啟發學生制度與納什均衡之間的關係,強調理想的制度應是納什均衡,否則就會有人有偏離動機;如結合動態博弈中的先動優勢和後動優勢,我會啟發大家思考為什麼中國進行深化改革時,應遵循「頂層設計、整體推進」;再比如,講解「可置信的懲罰能促使合作」時,我會啟發學生思考,反腐從「不可置信」到「可置信」,其是如何誘發新秩序的產生,而這樣的一種新秩序就是社會領域中的「新常態」等等,這些案例的引入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能讓大家了解這些大政方針背後的科學邏輯,促使他們進行理性思考。目前,「博弈思維」課程正在設計以10個微課的形式,總結以上案例,進一步豐富相關的內容。從學生反饋看,這些現實例子進入課堂,一方面能使學生更深入理解課程內容,覺得博弈無處不在,另一方面客觀上起到了在課程中潛移默化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作用。
2
教學方式中,重視當代學生學習特點,依託網際網路,構建互動課堂,進行混合式教學,讓學生在體驗中,提升理性思考水平與能力。
博弈思維課程的授課方式是多樣的,這些教學方式以互動為中心,客觀上形成了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會綜合應用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與信息技術,通過遊戲、實驗、動畫視頻等方式展開教學。這些方式都是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是我對於課程基於「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而進行的系統考量。從實際效果看,博弈思維課程基本實現了以學生的獲得感為中心,啟發了學生對於課程的興趣,讓他們在直觀體驗中獲得了知識,培養了思維,提升了能力。
總之,在課程中實施思政教育對教師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對教學工作進行更大的投入,這也是決定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因素。
(作者:周亞,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副教授)
今年5月,北京師範大學啟動全校範圍、持續全年的教育教學大討論。大討論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教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主題,包括「如何進一步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等五大議題。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新聞連結:
北京師範大學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開幕!
關於BNU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如何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教育部8問答詳解
-bnuweixin-
來源:教務部(研究生院)
排版:張淨
責任編輯:吳佳芮
投稿/加入我們:xwzx@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