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中國近代史學思潮:從兩個維度實現課程育人目標

2020-08-17 北京師範大學

近年來,北京師範大學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注重引導教師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期間,教務部(研究生院)聯合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在學校官微開設「BNU課程思政雲享會」欄目,邀請學部院系專業教師分享經驗與心得,展示北師大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探索與成果。

本期的分享人是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張越教授,他講授的是本科生「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課程(也包括主講研究生課程「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和「中國史學史導論」)。

「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課程是歷史學專業的「一段渠」、「責任田」,該門課程旨在講述包括唯物史觀史學思潮在內的中國近代幾種主要史學思潮的發展過程,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教學手段嘗試緩解思想政治教育與歷史學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切實做到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前行、相得益彰。

第一,結合歷史學的學科特點,在客觀陳述史實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講述近代中國各種主要史學思潮產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從中凸顯唯物史觀史學在中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社會背景和學術價值。

受到近年來某些輿情(如「民國熱」等)的影響,學生們普遍對清末民國以來王國維、胡適、傅斯年等著名史家推崇備至,對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等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不僅重視不夠,而且頗多負評,對唯物史觀史學的了解與認識更是極其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有思想政治理論課較為單一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革命史中的指導作用和唯物史觀在中國近代史學中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會產生一些簡單生硬的教學效果。「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課程重點梳理了20世紀初受進化史觀和救亡圖強影響產生的「新史學」思潮、民國時期受西方實證史學影響產生的歷史考證思潮、受史學「求真」理念與新文化運動影響產生的疑古思潮和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的唯物史觀史學思潮的形成發展過程及影響。同時,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興趣點,既然學生們對非馬克思主義史學了解得相對較為充分,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便提示學生其存在的局限性和「民科」渲染中的不實與誇大之處;既然他們對唯物史觀史學了解的並不全面,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便不動聲色地著重強調唯物史觀史學在大革命失敗後為了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而曾經被當時的知識界普遍認同的事實,以及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形成發展中內在的學理依據和學術邏輯。

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堅持不說空話、套話,也不輕易下結論,恪守用史實說明問題的歷史學研究原則;課堂PPT配以豐富的原始材料截圖和學者手跡、書影、照片等材料,圖文並茂地陳述事實;嚴格把關課程教學指定參考書,指導學生閱讀那些真正具有學術價值的學術論著。通過這些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地在幾種史學思潮中加以對比、進行深度思考,不僅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使學生真正地認識了唯物史觀史學的獨有價值和實際意義。

在對本課程的課下調研中,許多學生由衷地表示,了解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真實情況,是學習本課程的最大收穫。因此,尊重本學科的特點,將「思政」融入「課程」,做到「如春在花、如鹽化水」,形成「潤物無聲」的效果,是大有可為的。

第二,落實課程的育人功能,設置課堂論文寫作訓練環節,加強對學生論文寫作和溝通能力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與學術溝通的能力。

本課程要求學生撰寫期中論文,教師逐篇詳盡地審閱每位同學的論文,依據學生論文中出現的問題,以這些問題為實例,分「總體評價」、「如何選題(問題意識)」、「二級標題舉例」、「行文文字中的問題」、「論文規範」、「如何寫『摘要』」、「引文與注釋問題」等部分,做成內容充實的PPT,在課堂上專門指出、講解和總結學生論文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有意識地在課堂上重點講授、指導、訓練學生的論文撰寫、課堂溝通與表達的能力,形成課堂講授與論文寫作訓練的互動局面。這種教學方式對任課教師的備課具有較大的挑戰性,因為這首先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認真閱讀每一份期中論文,而不是大致瀏覽一過,給出成績了事;其次需要教師本人具備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教師能夠得心應手地從全體同學論文的選題、結構、論證、文字表述、學術規範等各個方面提取典型案例,並分門別類地歸納、總結、講解。

儘管這樣做的工作量極大,但是教學的現場效果非常明顯——課堂上幾乎所有同學都聚精會神地從頭聽到尾,事後學生的反饋十分強烈,因為他們知道了自己論文中究竟存在著什麼問題,應當怎樣克服這些問題。許多同學在畢業多年後見到教師說,這個教學環節至今讓他們印象深刻,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即使不是從事本專業的研究和教學,但是在文章的寫作與溝通方面,這個教學環節對他們仍然有著重要影響。學生寫作與溝通能力,既是本課程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落實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之一。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與溝通水平,有利於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作者:張越,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今年5月,北京師範大學啟動全校範圍、持續全年的教育教學大討論。大討論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教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主題,包括「如何進一步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等五大議題。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新聞連結:

北京師範大學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開幕!

關於BNU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如何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教育部8問答詳解

-bnuweixin-

來源:教務部(研究生院)

排版:李欣妍

責任編輯:吳佳芮

投稿/加入我們:xwzx@bnu.edu.cn

相關焦點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型企業:課程育人的理論與實踐
    ,而「課程」則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在專業課程中不斷嵌入思政要素,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近年來,為應對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挑戰,積極響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偉大戰略,凝練教學團隊長期科學研究成果,2013年環境學院依託學科特色,新建本科生通識課(新生研討課)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型企業」。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金融市場學前沿:金融學課程思政一體化探索與實踐
    這門課程也與時俱進,不斷升級,在結合金融學的學科特點的同時,從以下三個方面,在金融學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1第一,提高教學內容的中國化。不同於以往金融學課程中以西方為主導的內容架構,在這門課程中,關於中國金融的知識內容佔較大比重。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普通物理實驗:格物致知育新人
    下面我從課程育人元素和價值引導的方式兩方面,介紹在「普通物理實驗」中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和實踐。01 物理學實驗課程的育人元素(一)利用中國歷代物理學家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加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我國的物理學史,從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到現代尖端技術,特別是近現代中國物理學家成就以及他們的事跡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中國文化專題:傳承與傳播中華文化
    ,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期間,教務部(研究生院)聯合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在學校官微開設「BNU課程思政雲享會」欄目,邀請學部院系專業教師分享經驗與心得,展示北師大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探索與成果。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防災減災工程學:堅持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培養學生防災減災使命感
    課程主要講授影響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的基本特徵、成災機制與防範措施;從多學科角度,使學生掌握災害防治的核心理論與方法,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意識的防災減災專業人才。本課程的內容與思政教育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繫,可以很好的擔負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經過六年的建設,已經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人的哲學:將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
    在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期間,教務部(研究生院)聯合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在學校官微開設「BNU課程思政雲享會」欄目,邀請學部院系專業教師分享經驗與心得,展示北師大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探索與成果。本期的分享人是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羅松濤教授,他講授的是本科生「人的哲學」課程。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博弈思維:從博弈論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
    「博弈思維」這門課是為全校本科生設計的一門通識課程,從學科體系上講,它是理工科課程,以數學模型為主;而從實際應用中,諸如在管理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學科中都有重要應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思政應「以學生為中心」,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堅決防止「貼標籤」「兩張皮」。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3.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基本內涵由於受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和教育功利化等多種思潮的影響,教育重視把學生培育成某一行業的專業人才而忽視教育目標的完整性和人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運行軌道出現偏離,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三全育人同心圓尚未形成。
  • 「思政講理」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航定向,屢次強調教育應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目的,要著眼「立德樹人」目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思政工作事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育人育才的關鍵舉措,廣泛涵育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中。
  •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徑
    [摘 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將立德樹人作為最終目標,在育人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兩者存在共同的價值引領,具有不斷完善的內在動力。新時代高校要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進行鑄魂育人的供給側改革,推動教學方式創新,增強文化認同,實現同頻共振。
  • 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健全課程思政任務體系,深入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解決「兩張皮」的難題上同向同行。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要求青年學生要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經驗來自生物學院韓海棠老師的課堂,聽韓老師分享《生物化學》課程如何實現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入式」設計。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唯有結合各門課程、融合專業課程有效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能實現合力效應。3. 微觀層面:是提升馬克思主義學院影響力的契機。
  • 課程思政 | 理工學科: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得益彰,育人成效與課程...
    按照黨中央提出的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學校在開始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之初即明確了理工科課程思政的指導思想,即要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於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技倫理、生命倫理等人類文明發展重大問題。
  • 「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高端論壇在穗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永傑)11月7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高校思政課區域協同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主辦的「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高端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來自國內20餘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與會,並圍繞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相關問題進了深入研討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鳳霞:《遺傳學A》「思政寓課程,課程...
    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分享,來自農學院劉鳳霞老師的課堂,追蹤劉老師《遺傳學A》課程的思政育人探索之路。
  • 課程思政要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
    與會學者圍繞「課程思政的『道』與『器』」「以課程思政促進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課程思政的方法論」「高校理工科課程的課程思政原則與教學策略」等話題進行了研討,並就高校課程育人的相關經驗進行了交流。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難點在於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讓全部課程都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應該把根本性舉措、全方位行動、持續性推進三者相結合。
  • 課程思政案例丨工學篇——土木工程概論
    「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知識、經驗或活動過程中」[4]「課程思政作為重要抓手,引導學生在課堂中不僅學到知識技能,而且學會做人做事,重視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使課堂教學的過程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錘鍊心志及養成品性的過程,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從而將「兩張皮」真正變為「一張皮」,實現育人效果最大化。」
  • 發揮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 協同育人的重要功能--大河網
    新時代,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為根本指引,落實貫徹教育部相關文件的部署和要求,發揮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重要功能,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我們要深刻認識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機統一關係。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二者有著同一的問題意識,都是要解決高等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 專業課也是育人課——復旦大學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
    新華社上海2月7日電題:專業課也是育人課——復旦大學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 新華社記者季明、吳振東 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雖分屬不同領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共同使命。在復旦大學,3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示範課程、2門「中國系列」課程、13門綜合素養課程、28門已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課程,初步構建起多層次互補、有機融合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正日益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