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美食到手。
在哈爾濱冬天,
一份熱騰騰的外賣,
是許多人的就餐選擇。
最近,很多市民發現,不少商戶線上售價竟然是實體店面售價的140%;更奇怪的,一些原來經常吃、線上銷量也不錯的一些外賣,也突然間消失了……
記者調查發現,經過幾年的發展與用戶習慣養成,外賣大佬平臺已完成線上「圈地」,當前優勢外賣平臺對線上消費者和商家的補貼力度進一步降低。不少商戶面對平臺約20%的高額銷售佣金抽成,選擇轉嫁成本,提高線上外賣價格。
更多人的疑惑是,店家線上、線下價格「雙標」,消費者是否應該有知情權?外賣平臺對此是否應該有相應告知或管控?
一碗10塊錢麻辣麵,
外賣比實體店貴了40%
「同樣一碗麻辣麵,為啥去店裡吃是10塊錢?而外賣平臺上在打包費和配送費額外單算後,售價是14.8元?」在愛建區域上班的李先生最近發現,外賣平臺上很多商家外賣價格,明顯比實體店貴不少。
為了驗證李先生的說法,記者隨機抽樣了20餘個店鋪,對兩家知名外賣平臺上商戶外賣售價進行線上與線下比對。結果發現,除少量商家線上和實體店食品單價相同外,絕大多數商家外賣標價確實比實體店標價高。
在一家外賣平臺上,一個店面的鮮面單品銷量最高的香菇雞絲湯麵,價格為16元錢,實體店價格則為14元錢;某燒餅店鋪單品油鹽燒餅價格為3元錢,而實體店價格為1.5元錢,該商家其他品類燒餅也較其實體店價格貴;月銷量5000餘份的烤肉拌飯連鎖店,招牌烤肉拌飯價格為13.8元,實體店價格為12元。
在另一家外賣平臺上,一知名傳統東北菜老店的熘肉段套餐盒飯7.29折後售價為18.8元,而去實體店價格為15元;一家新銳的牛肉飯店家食品標價每份要比實體店貴2元。一本地知名餐飯商家介紹,其外賣單品價格要比實體店價格貴2元到5元。
線上與實體店定價不一?
平臺:禁止線上價格高於門店
就商家食品線上價格比實體店價格貴現象,記者分別與兩家外賣平臺聯繫。其中一平臺方反饋:相關情況已記錄,將協調公司內部各部門了解情況。但平臺內部流程繁瑣,需要把問題反映給不同業務部門,公司暫時對此事不予以回應。
另一家外賣平臺工作人員介紹,公司對商戶店鋪價格虛高的問題有嚴格的把控流程:
第一,平臺與商戶籤訂的合作協議當中明確規定,商戶保證美團外賣的在線標註價格不高於門店價格;
第二,平臺外賣與全國大型商場、連鎖店有價格系統對接,嚴禁商家線上與線下價格不一致;
第三,如消費者發現有商戶價格虛高的情況,可以通過產品上的「商戶舉報」渠道反饋。
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外賣平臺有專門的團隊專責處理商戶價格虛高的現象,一經發現問題,會按照公司《商家違規作弊管理辦法》的規定,對商戶進行整改甚至下線處理,保證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
既然如此,外賣平臺上大量出現商戶線上貴過線下情況,又是如何出現的?
提價扣完佣金與實體店價相同,
潛規則已成新常態
今年8月份,一外賣平臺公布2020年第二季度及半年度業績。按收入類型來看,餐飲外賣業務收入145.44億元,按經營利潤來看,餐飲外賣盈利12.53億元,同比增長65.7%,每筆餐飲外賣業務訂單的平均利潤同比增長9.4%。
哈市某中型連鎖餐飲機構負責人表示,外賣平臺佣金上漲趨勢不可逆,補貼也不會回到從前,餐飲企業如果想要從外賣業務中獲利,調價就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所以,外賣、堂食定價不一,其實已經成為「行業規則」,「連國際知名快餐品牌外賣價都比堂食貴,××雞腿堡和×××雞腿堡堂食價為18元,而線上價格分別為19.5元和20元。」
該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消費者下單通常顯示的配送費,其實並不是騎手每單真正拿到的錢——實際要高於這個額度。多出來的部分由平臺補貼騎手,大概每5元配送費補貼3元。商戶提高單品售價,平臺在補貼騎手運費後,剩餘純利潤也在增加。「在高額的利潤下,平臺對商戶所謂的『監管』,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記者從多家入駐外賣平臺商家口中了到,他們提價後扣完平臺佣金,從平臺獲得的點餐費,與實體店價格基本相同。一些商家表示,外賣產品和堂食產品看似一樣,但是從商家角度看存在差異:選擇堂食的消費者不僅消費了產品,還消費了門店的環境和服務;而選擇外賣的消費者,雖然未佔用店面房租、人力等成本,但增加了物流配送、外賣包材、流量營銷等成本,而且平臺佣金已成為一項重要成本。「對外賣提價並非『潛規則』,大家都提價,已經形成了『新常態』。」一位商家說。
外賣標價比實體店貴,
商家有話說
在一外賣平臺月銷量過萬份某盒飯類商家老闆王先生告訴記者,他是哈市最早一批「嘗鮮」外賣平臺商家,趕上過市場紅利,現在線上盒飯業務佔整個飯店業務70%,「我已經和外賣平臺捆綁上了,即使平臺提高定價,現在想下車已經難了。」
他解釋,外賣平臺對入駐商戶一直有銷售訂單佣金抽成。他所在的平臺,一開始收取少量佣金,然後提到10%,後來從15%提到18%,如今已達到22%。「本來每單除去人工、店鋪租金、食材成本後,利潤在35%左右,如今平臺抽成22%。若不提價,每賣出100元,掙的35塊錢裡,得向平臺支付22元佣金。變成給平臺打工了。」
為了保持經營利潤,商戶選擇提高線上商品單價,這也使得平臺抽取的佣金最終轉嫁給消費者。一家麵館經營者介紹,他們同時入駐兩家大型外賣平臺,擁金比例為20%,「大概過了20多天,兩家公司業務員來找我們,說不能選擇兩家平臺同時入駐。如果選擇一個平臺,佣金比例可以下調到18%。若堅持兩個同時入駐,比例還要進一步上調。」
也有商家受不了高比例佣金,選擇退出平臺。群力地區一家燒烤店主告訴記者,在外賣行業剛興起的時候,多家外賣平臺互相競爭,商家和消費者都享受著補貼福利,就像當年廉價的滴滴打車一樣。如今市場成熟了,幾個頭部平臺佔據了大部分市場。沒有了選擇餘地,商家入駐平臺的議價能力幾乎為零,「實體店裡有酒店水可售,燒烤行業毛利率也就50%左右。上線後酒水利潤沒了,現在平臺每單都要收20個點佣金。商家生存太艱難了,選擇基本只有漲價,要麼退出。所以我選擇退出。」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李赫
原標題:《線上外賣價格貴過實體店,你的外賣在給誰買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