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在人的一生中,情緒的出現是有先後順序的。出現得比較早的是基本情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將快樂、悲哀、憤怒、恐懼、厭惡、驚訝定義為六大基本情緒。隨孩子的年齡增長,慢慢會出現一些由基本情緒衍生的新情緒,如:尷尬、自豪……,我們稱為複雜情緒。
基本情緒
基本情緒是孩子的出生後,前六個月就已經會有的情緒。基本情緒一旦出現,就不會再消失。
複雜情緒
跟隨孩子的成長,在一歲半至兩歲開始具備自我意識,跟隨自我意識所產生的情緒,例如:害羞、尷尬、同情等自我意識性的複雜情緒。
等孩子三歲往上,上了幼兒園,去了學校之後,會收到很多來自社會、他人或是親人對他的評價,由於這些評價孩子會產生例如:自豪、羞愧、內疚等這樣的評價性的複雜情緒。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明幼兒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其未來發展有深遠影響,而情緒又是這一時期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做好孩子的情緒管理對提高情商和社會競爭力有很大幫助。
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幫助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 告訴孩 子, 我們可以生氣、憤怒,但不能因為生氣、憤怒就做出傷害別 人的行為。而這個過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孩子情緒失控,通過下面的步驟來幫助孩子梳理情緒,管理情緒。
1、事實:我看到……/我發現……
2、感受:我感覺到你…/我感到……
3、認同:我理解你的……/你可以……
4、認識:這種感覺就是……/你覺得……
5、體驗:擁抱/陪伴/溝通
對於情緒的引導,我們還可以和孩子進行情景練習,比如憤怒、傷心…感覺控制不住自己情緒時:
去自己的房間一個人安靜一會兒。扔準備好的紙糰子,扔幾次都可以。畫一個大大的叉或生氣的小人給父母看,父母就知道了,就會給一個大大的擁抱。深呼吸,想想以前開心的事兒。靜靜地躺在床上看房頂或者閉上眼睛冥想。父母的榜樣力量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如果自己特別不開心、特別生氣,不要隱瞞,也不要迴避,誠實地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現在因為xx原因心情很糟糕,很生氣,所以需要一個人安靜會兒,過後再來給你講故事。過一會兒,你從房間裡出來,恢復平靜,再開心的給孩子講故事。
我們的行為表現會更好的告訴孩子,生氣是可以的,但得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再處理事情。這樣孩子有一學一,對孩子的情緒管理有很大幫助。
情緒管理並不等同於壓制情緒
我們現在通常用各種方式解決表面問題來壓制情緒,殊不知,有時候孩子的情緒會隨著時間越積越深。
比如孩子正高興地玩著一隻氫氣球,一不小心氣球飛走了,孩子放聲大哭,家長就會馬上勸慰:別哭別哭,再給你買一個!但有時孩子還是會哭,家長也會跟著生氣:說會買新的,你怎麼還哭!
其實失去一件心愛的東西,孩子的情緒是正常反應,也應該得到釋放,但是家長不接納他的情緒,反而壓制他的情緒,他會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如果他哭了,家長不僅允許他哭,還跟他共情:氣球飛走了,你是不是很傷心、很失望啊?他會覺得你理解他了,哭一會也就沒事。
分辨孩子是否利用情緒來達到不合理目的
很多家長溺愛孩子,看不得孩子生氣受委屈,孩子在解讀了這個信息之後,便會利用「生氣」來讓家長妥協。
如果孩子用「生氣」來獲利,家長一定要堅定地守住自己的原則,該他做的事一定要讓他自己做。長此以往,孩子 就不會用情緒控制他人。
情緒無所謂對錯,只是表現的方式是否被社會所接受。幫助孩子接納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形成健康的人際關係,擁抱彩色、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