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點什麼可以讓我不再焦慮?

2020-12-19 明鏡365
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老師你好,我是一名16歲的高二學生。我感覺我有長期的焦慮情緒。從初中開始我就有經常心慌、心跳加快的情況。我做事總是慌和急,而且總是擔心一些與我無關的事。前段時間我情緒受到了很大的波動,幾乎每天都很鬱悶,心裡很堵,總是想很多負面的想法,很大程度影響了我的生活和學習。我算是大家眼裡的學霸,前段時間因為自己的情緒問題,考試退步了很多,我感到更鬱悶。我的朋友發現了我的情況幫我把狀態調了回來,現階段的狀態好了很多。但是我知道我自己的毛病一直都在,而且很怕影響到高三的學習生活。我意識到要儘快做點什麼徹底解除它,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明鏡解析……

當我們出現焦慮的情緒時,一定是伴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兒或是曾經對自己有很大情緒影響的類似事件出現了,這都是一個指向,就是自己非常想做好這件事,只是到目前為止沒有更好的方法來達到那個理想的狀態而已,所以,此時更需要對自我認知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以便讓自己能夠更了解自己,也就是更清晰自己什麼能做,做到什麼程度的認知能力。如果這一點能夠做好,那麼,接下來的事兒也就會出現新的方向。還有,自己也要思考做事的節奏,慌和急對自己的好處是什麼?能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感受和體驗?如果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那麼,嘗試放手不去做會有怎樣的結果?對於優秀的人來說,越把自己變得優秀,就會越有焦慮的情緒出現,需要合理認識自己的成長(成熟)的節奏才是對焦慮最好的理解,尤其是學習過程。

不是任何事兒都需要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來執行的,也不是任何事只有一個思路。擔心與自己無關的事兒其實是想體現自我存在的價值的方面,只不過是用關注他人的事兒來呈現罷了,同時,還不想被別人知道,自己就會發生很多內心戲的過程,因此,就需要多幾個方法來嘗試體現自我存在的價值。比如,和聊得來的人在一起聊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還可以參與共同的運動或活動……這樣做其實就是來驗證自己的這份「擔心」是否真實存在,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擔心,也可能這是過分的關注,自己給它下了一個不準確的定義。而且,還可以思考這份「擔心」對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真正的擔心是因為在乎,害怕失去和對不起某個人或某個團體,甚至是某種自己崇拜的人事物,所以,擔心也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現,這是在提醒這件事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分析之後發現並沒有那麼的重要,那就暫時隔離這份情緒,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自己眼前最願意做也最容易做到、做成的事兒上面,多做到,多總結,多自我鼓勵和肯定,看看這樣做之後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關於負面的想法,如果按照事物的兩面性原則來講,一定還有正面的想法,這就是一件事的兩個角度的看法,也是兩種態度,不是好,就是壞。既然能看到負面,也一定能看正面,做一個比較的探索。比如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就嘗試在這個缺點上找到它的相反的優點進行比較,看看對自己的感受有什麼影響,實在找不到,就把所有的負面想法都記錄下來,一對一的找出相關的事件,去分析成因,再觀察一下是否自己真的只能看到這些「負面」。這樣做的目的也是讓自己看到另一個可能性,沒有好就沒有壞,沒有黑就沒有白,沒有比較就沒有調教,是兩面性的共存,也是相對性的對立,單一是無法存在的。

所以,想法就是想法,沒有負面和正面之分,只是這個想法對自己來說能起到什麼作用,產生怎樣的結果,對自己的幫助是什麼,最重要的是,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效果。都不是的話,可以跳過想法看事實,直接面對事件,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如果是空想,沒有具體的事件的話,就需要從認知偏差的情況來分析了。

總結,情緒是一個過程,來得快,去得也快,只要人活著就無法消除掉。雖然我們不能控制情緒,但是我們可以與情緒和解,可以管理情緒。合理的運用情緒在生活和學習、工作中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個會管理自己情緒的人,一定是一個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同時也能讓周圍的人與自己舒服地相處,人際環境會是非常健康的,而這一切都需要從認識情緒開始,這就需要細心和耐心去覺察了。

相關焦點

  • 寶貝上幼兒園有分離焦慮,除了傾聽,我還可以做什麼?
    寶貝上幼兒園分離焦慮我可以做些什麼?因為我受上班時間限制,下午由外婆去接孩子,而且總是去的最早。晚上我回來,也一直陪她玩,告訴她爸爸媽媽很愛她。除此之外,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她根本不允許提幼兒園,一提,就很急躁的樣子。
  • 孩子做事魯莽,也許是焦慮作祟,這三招可以讓孩子不再焦慮
    而且越是計較輸贏的孩子,在做事的過程當中就越是顯得魯莽,雖然他們也想要讓自己平和下來去做每一件事情,可是他們卻做不到。所以在外人看來,這些孩子的處境是非常被動的,畢竟連這麼點的小事都做不好。而且這類孩子身上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徵,那就是不論你在做什麼事,事情都會顯得特別焦急,生怕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把一切給做完,畢竟他們總會覺得父母過於嚴厲,會因為自己做不好事情而辱罵自己。
  • 總是焦慮怎麼辦?做到這三點,保證你不再焦慮
    你們點進來的,真的是賺到了!!這篇文章我花了好幾天時間,想了又想,整理了3000字精華,毫無保留地送給大家。(有點長,擔心看不完可以先收藏~)你是不是也經常焦慮,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了,但就是看不到結果啊,也不知道堅持下去會不會有收穫。
  • 我為什麼不再焦慮了——會思考、通透了
    根源在於自己太經常焦慮,杞人憂天過多,尤其很多焦慮壓根是無須有的焦慮,比如早上上班時走在路上,我可能記不清楚我有沒有反鎖門,我一定會返回去查看;去銀行取錢,我其實很仔細的把卡收好放進包裡,但我一定還會在半路再去查看一下;看到同事,很容易在大腦中默默的自然而然的評頭論足一番,看到同事獲得獎項,內心總會慌亂,莫名的焦慮。焦慮的狀態很不好,心無法平和,無法理性思考和平靜工作。
  • 做了這4件事後,全職帶娃的我終於不再焦慮了!
    為了調整這種狀態,我約了很多相關圖書,也跟很多」過來人媽媽「求教取經,終於在各種努力下,我不再焦慮,而是開始享受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自己利用碎片化時間繼續成長的時光。(藍田原創插畫:下午茶) 從焦慮到平衡,我用了很久,但最終通過做了這四件事不再焦慮,希望也能帶給你啟發
  • 焦慮的時候可以做些什麼?
    首先分享一下曾經我在極度焦慮的時候喜歡的作品——莫奈的雲。再來說說,當我們焦慮的時候可以做什麼。我的心洋溢著喜悅,因為我的生活中充滿了美好的祝福。(5)I move towards my goals with ease and joy.我輕易地和喜悅地朝著目標前進。
  •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認知行為療法,我不再擔心孩子的焦慮症
    難道我家兒子一輩子就要生活在這個怪圈裡,碰來撞去,一點兒突破性的事都不能做,一事無成嗎?兒子很苦惱,我也很苦惱。直到看了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L·萊希的著作《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我才吃了定心丸,只要下定決心想好起來,採用正確的認知行為療法,我家兒子完全可以突破這些禁錮,化繭成蝶的。
  • 《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一場與自己的賽跑
    如果你不採取行動,什麼都不會改變。克服焦慮是貫穿一生的旅程,以平衡為目標。永不放棄。——《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是一本心理自助類作品,它也榮登英國亞馬遜銷量榜首。作者卡爾·弗農曾經是一位擔心自己生病、擔心自己會死,焦慮到不敢與人接觸甚至無法出門的人。
  • 5種方法讓我們不再焦慮
    焦慮是繼抑鬱之後,又一遍布人們的心理感冒,焦慮的可怕就在於它看不見摸不著,好像隨時都縈繞在我們周邊,會因為身邊發生某些事,某個心理變化,某個人的出現而爆發出來。經過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焦慮代表著我們的在乎,因為在乎才會觸動到我們焦慮的神經,我們才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內心最在乎的是什麼。雖然焦慮是唯一能夠幫我們判斷自己是否在乎什麼,但是焦慮的會給人帶來很多痛苦。
  • 你的焦慮正在毀了你的孩子!如何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在昨天的文章「我女兒都一歲半了我還沒給她報過班呢!」媽媽們為何如此焦慮中,我們講到了媽媽們的焦慮。這是一個廣泛販賣焦慮的時代,想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真的很難。那怎麼才能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呢?那些焦慮的媽媽們,實際上是把孩子當成了畫紙,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當孩子沒有辦法滿足她的要求時,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偏差帶給了媽媽強烈的焦慮感。媽媽要學會不再把孩子捏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真正享受陪伴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 為什麼周日晚上是最焦慮時間段?面對焦慮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也許對於大部分上班族來說,周六隻是一個工作日到休息日的過渡段,周日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休息日,可恨的是休息日才剛開始,緊接著又要重新開工了,周日焦慮(英文中稱Sunday scaries或者Sunday blues)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但周日焦慮的誘因真的只有這一個嗎?
  • 焦慮困惑,學齡焦慮,工作焦慮,世界這麼大,我怎麼能輸?
    很多人勸你,生活安逸做一個自在的小女子不好嗎?走過小半輩子的我總是在心底問自己一句,起跑線不遠,我又怎麼能輸,只能儘可能夠好。今天這篇文章,我會結合自己的焦慮情緒,來闡述自己過往經歷,以及正在經歷,也會分享一些自己的小辦法,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夥伴。
  • 「焦慮」不再做情緒崩潰的「背鍋俠」
    查理德是哈佛大學心理諮詢處的負責人,在一報告中寫道:「在一項針對全國13500個大學生的調查中,近45%表示非常抑鬱,以至於沒法工作學習,94%表示對於他們做的事感到了過大的壓力」。可以看到今天的學生要做的事太多了,這代價就是過度緊張不安,壓力、焦慮,結果導致了更大可能的抑鬱,這種情況在大學校園見到,在整個國家可以見到,在世界各地可以見到。
  • 焦慮與焦慮症有什麼不同,我是得了焦慮症嗎,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為這事,語文課老師已經不止一次說我了,同學們也說我近來缺乏耐心、說話嗆人。 這幾天突然像得了一種怪病,老擔心班主任會批評我,害怕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晚上做作業也想著考試的事,腦子裡亂七八糟的念頭趕不走。其實,我的學習還可以,在我們學校高二保持在前30名,根本不需要擔心學習。可是,為啥會有老是擔心和害怕的心情呢?
  • 焦慮,中國式教育的痛點
    為何在中國式教育的背景下,家長越來越感到焦慮?如何讓學區房不再被神聖化,真正回歸教育本質?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家長、老師、社會應當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今年暑假,伴隨著名演員海清領銜主演的《小歡喜》熱播,教育話題再次掀起全民大討論。
  • 焦慮很正常,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焦慮,別怕,關注自我遠離焦慮
    你說焦慮無處不在。滿屏的新聞也都是在販賣焦慮。好像少關注點什麼東西,就落伍了這個世界。我也曾經是個十分焦慮的媽媽。焦慮我家的娃得不到最好的照顧。焦慮我家的娃,得不到最好的教育。焦慮我家的娃,不夠聰明,不夠自信。太內向等等。焦慮讓我喘不過氣起來。我十分的沮喪。
  • 什麼是焦慮症?根源是什麼呢?從這3個方面緩解焦慮、療愈焦慮
    在一些場景中,這樣的標籤使自己感覺可能沒辦法做到,或者擔心自己做不到的時候,而又對自己有所期待,這就形成了焦慮,這也是焦慮症的根源所在。如果追溯焦慮的根源,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都來自於童年時代的一些生活經歷。
  • 抗焦慮的日子裡,你做過什麼?
    ,任何時候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又碰上畢業辦理畢業手續,我又不在家,我爸媽又不懂,所以就是老師告訴我,我再告訴我爸媽去辦。一邊上班一邊處理學校的事,特別煩躁……那段時間我晚上無緣無故地發燒,還好跟我合租的姐姐陪著我去醫院,正好那段時間我偶像的演唱會要開始賣票了,我爸為了讓我心情好點就說只要搶到了票就給我報銷(後來順利搶到啦)~不開心的時候就跟朋友和爸媽視頻聊天,或者去運動,出一身汗又能鍛鍊身體又能減壓。
  • 改變人生,不再焦慮,只需要三個階段
    這些後悔的情緒會一步步引導著你產生焦慮煩躁甚至痛苦。大家可以試著回想一下,自己最焦慮的時候都是因為什麼引起的。在做出改變之前,我們需要看清它的本質,比如,我們要注意到什麼時候最容易屈服於誘惑。解決辦法:加強「我想要」的結果信念。DAY1:尋找焦慮源頭,初立目標任務;靜下心來,花費一天時間,先找到自己的壞習慣,可以找3-5個點也可以更多,寫下來。第一天的作用就是要認知自我。
  • 心理學家:焦慮不要怕,牢記這5種方法,焦慮將不再困擾你
    雖然焦慮可以幫我們判斷自己是否在乎一件事情,但焦慮的心理卻是會給人帶來痛苦的。為了讓大家能夠有效緩解焦慮帶來的痛苦,不再害怕焦慮心理,知名心理學家總結了5種戰勝焦慮的方法,幫助大家阻止焦慮帶來的困擾:1、將抗拒轉化為擁抱如果你過分的抗拒內心的焦慮,只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會干擾到你的思考和正常生活,阻礙你對事情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