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案例——
老師你好,我是一名16歲的高二學生。我感覺我有長期的焦慮情緒。從初中開始我就有經常心慌、心跳加快的情況。我做事總是慌和急,而且總是擔心一些與我無關的事。前段時間我情緒受到了很大的波動,幾乎每天都很鬱悶,心裡很堵,總是想很多負面的想法,很大程度影響了我的生活和學習。我算是大家眼裡的學霸,前段時間因為自己的情緒問題,考試退步了很多,我感到更鬱悶。我的朋友發現了我的情況幫我把狀態調了回來,現階段的狀態好了很多。但是我知道我自己的毛病一直都在,而且很怕影響到高三的學習生活。我意識到要儘快做點什麼徹底解除它,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明鏡解析……
當我們出現焦慮的情緒時,一定是伴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兒或是曾經對自己有很大情緒影響的類似事件出現了,這都是一個指向,就是自己非常想做好這件事,只是到目前為止沒有更好的方法來達到那個理想的狀態而已,所以,此時更需要對自我認知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以便讓自己能夠更了解自己,也就是更清晰自己什麼能做,做到什麼程度的認知能力。如果這一點能夠做好,那麼,接下來的事兒也就會出現新的方向。還有,自己也要思考做事的節奏,慌和急對自己的好處是什麼?能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感受和體驗?如果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那麼,嘗試放手不去做會有怎樣的結果?對於優秀的人來說,越把自己變得優秀,就會越有焦慮的情緒出現,需要合理認識自己的成長(成熟)的節奏才是對焦慮最好的理解,尤其是學習過程。
不是任何事兒都需要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來執行的,也不是任何事只有一個思路。擔心與自己無關的事兒其實是想體現自我存在的價值的方面,只不過是用關注他人的事兒來呈現罷了,同時,還不想被別人知道,自己就會發生很多內心戲的過程,因此,就需要多幾個方法來嘗試體現自我存在的價值。比如,和聊得來的人在一起聊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還可以參與共同的運動或活動……這樣做其實就是來驗證自己的這份「擔心」是否真實存在,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擔心,也可能這是過分的關注,自己給它下了一個不準確的定義。而且,還可以思考這份「擔心」對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真正的擔心是因為在乎,害怕失去和對不起某個人或某個團體,甚至是某種自己崇拜的人事物,所以,擔心也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現,這是在提醒這件事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分析之後發現並沒有那麼的重要,那就暫時隔離這份情緒,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自己眼前最願意做也最容易做到、做成的事兒上面,多做到,多總結,多自我鼓勵和肯定,看看這樣做之後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關於負面的想法,如果按照事物的兩面性原則來講,一定還有正面的想法,這就是一件事的兩個角度的看法,也是兩種態度,不是好,就是壞。既然能看到負面,也一定能看正面,做一個比較的探索。比如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就嘗試在這個缺點上找到它的相反的優點進行比較,看看對自己的感受有什麼影響,實在找不到,就把所有的負面想法都記錄下來,一對一的找出相關的事件,去分析成因,再觀察一下是否自己真的只能看到這些「負面」。這樣做的目的也是讓自己看到另一個可能性,沒有好就沒有壞,沒有黑就沒有白,沒有比較就沒有調教,是兩面性的共存,也是相對性的對立,單一是無法存在的。
所以,想法就是想法,沒有負面和正面之分,只是這個想法對自己來說能起到什麼作用,產生怎樣的結果,對自己的幫助是什麼,最重要的是,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效果。都不是的話,可以跳過想法看事實,直接面對事件,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如果是空想,沒有具體的事件的話,就需要從認知偏差的情況來分析了。
總結,情緒是一個過程,來得快,去得也快,只要人活著就無法消除掉。雖然我們不能控制情緒,但是我們可以與情緒和解,可以管理情緒。合理的運用情緒在生活和學習、工作中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個會管理自己情緒的人,一定是一個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同時也能讓周圍的人與自己舒服地相處,人際環境會是非常健康的,而這一切都需要從認識情緒開始,這就需要細心和耐心去覺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