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中國,我就會想家」——訪秘魯漢學家和翻譯家吉葉墨

2020-12-13 華龍網

「歡迎來到中國之家!」在秘魯利馬城區一座當地典型的居民樓前,87歲高齡的秘魯天主教大學教授、2016年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得主吉葉墨·達尼諾·裡瓦託幽默地與記者打招呼。走進他的書房,記者發現這個「中國之家」可謂實至名歸:中國結、中國各地風光照、大熊貓玩具、水墨畫、篆刻印章、少數民族服飾的玩偶等將書房裝點得中國味十足。

環顧書房,最引人注目的是署名「吉葉墨」的各種著作以及劇照。展開來,便是吉葉墨和中國結下的情緣和故事。

1979年,作為中國政府邀請的眾多外國專家之一,吉葉墨到南京大學講授西班牙語。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拿到了一本唐詩,其中李白的《靜夜思》令他著迷,他花了一個半小時將其譯成了西語,竟得到專家認可。他受到鼓舞,用3年時間翻譯出版了一部唐詩。此後,吉葉墨一發不可收拾,先後翻譯出版了9部中國古詩詞,包括《雕龍·中國古代詩歌選》《酒泉·李白詩選》《翰林·杜甫詩選》《空山·王維詩選》《琵琶行·白居易詩選》等。

吉葉墨告訴記者,對中國的熟稔使他由感性到理性,先後撰寫了16部與中國有關的研究著作,包括《來自中國的報導》《勤勞的蜜蜂·成語、諺語、歇後語1000條》《風箏之舞·中國故事》《中國文化百科全書》等。這些書暢銷拉美與西班牙,拉近了4億西語國家人民同中國的距離。

60萬字的《中國文化百科全書》凝結著吉葉墨畢生心血,是其倍加珍視的代表作。該書涵蓋了中國歷史、宗教、文化、人物等多方面的內容,洋洋灑灑,包羅萬象。吉葉墨幽默地稱自己剛「著作等腰」,離著作等身還有距離。

如果說吉葉墨的漢學研究之路有些「偶然」,那麼讓其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之路」就更加偶然。

上世紀80年代,中國一些電影的拍攝需要外國演員。由於當時外國人在中國非常少見,身在南京、形象儒雅的吉葉墨被電影廠發現,從此走上了銀幕,他參演了《大決戰》《重慶談判》等25部中國電影,所飾演的司徒雷登等銀幕形象一度風靡中國。吉葉墨說,為準確把握所演角色,他常常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投入和努力,而閱讀和掌握大量背景知識,更加深了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理解。

即將進入鮐背之年的吉葉墨每天仍筆耕不輟,保持著年輕的心態。他視中國為第二故鄉,常對人說「不在中國,我就會想家」。在中國十幾年足跡遍及中國所有省份,對中國的自然名勝、歷史人物、文化遺蹟如數家珍。現在他每年還堅持赴華考察學習,感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並在返秘後到各大學和孔子學院講述自己的親身感受。他告訴記者:「我親眼見證了中國人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中國在短時間裡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這在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本報利馬11月22日電)

相關焦點

  • 中國大使會見秘魯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吉葉墨
    中國大使會見秘魯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吉葉墨   中新網4月2日電 據中國文化部網站消息,3月27日,中國駐秘魯大使黃敏慧在使館會見秘魯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吉葉墨(Guillermo Dañino Ribatto)。
  • ...講過的中國故事之秘魯作家安東尼奧•阿爾塞和翻譯家吉葉墨先生
    聆聽2016:這一年,總書記講過的中國故事之秘魯作家安東尼奧•阿爾塞和翻譯家吉葉墨先生 新聞頻道 來源:央視網 2016年12月28日 14:26
  • 翻譯家趙振江:中國詩詞最好交由外國漢學家翻譯
    翻譯家趙振江:中國詩詞最好交由外國漢學家翻譯11月2日,80歲高齡的北京大學西語系博士生導師、著名翻譯家趙振江在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翻譯中國傳統經典《紅樓夢》的故事。趙振江表示,截至2010年,國內翻譯出版的《堂吉訶德》多達80餘種,前後十多位中國翻譯家曾翻譯過這本西班牙名著;但與之相比,在整個西班牙語世界卻只有一個版本的《紅樓夢》,「我雖然是研究西班牙語文學的,也百思不得其解。」
  • 李白的那首詩改變了我的人生——對話德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顧彬
    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波恩大學漢學系終身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研究院特聘教授。他一生致力於漢學研究,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為主要研究領域,翻譯過100多部中國作品,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等。對話背景73歲的顧彬有很多身份:漢學家、翻譯家、教授、學者、詩人、作家等。
  • 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林雅靜說,對俄羅斯受過教育的讀者而言,中國文學是「陽春白雪」的存在,連文學家和批評家都不太了解中國當代文學的面貌。  另外一方面,俄羅斯翻譯家數量以及譯介的中國文學作品數量在不斷攀升。漢學家羅季奧諾夫博士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常務副主任。他所在的東亞系,是俄羅斯譯介中國文學的重鎮。此次參加研討會,他詳細梳理了近二十五年來俄羅斯漢學家的中國文學翻譯變化趨勢。
  • 通訊:走出百年孤獨——一個秘魯華裔家族的編年史
    就在天主教大學,大女兒瑪麗亞遇到了「中國通」費爾南·阿萊薩與吉葉墨·達尼諾。祖先的語言瑪麗亞在天主教大學學的是新聞,費爾南·阿萊薩是她的老師。實習期間,她還採訪了漢學家吉葉墨·達尼諾。他們給瑪麗亞講述了那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的中國。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新華社長春8月19日專電(劉碩、張丹)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山寨」「520」等漢語新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西方國家譯者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和地名時普遍採用中國的漢語拼音。然而這樣翻譯到底好不好,成了西班牙漢學家達西安娜·菲薩克一直思考的問題。如莫言《紅高粱》裡的餘佔鰲和戴鳳蓮,兩個人物的名字都有中國傳統神話意義。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  今年已是古稀之年的顧彬,是德國著名漢學家、詩人和翻譯家,自1995年起,顧彬出任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教授至今,現還擔任汕頭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德語系首任系主任等職。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六卷本等。同時,顧彬還擔任《袖珍漢學》和《東方·方向》兩份重要德文漢學/亞洲學期刊的主編。
  • 漢學家閔福德的翻譯人生
    騰訊文化 蘭達 發自香港「閔福德」這個名字,是英國漢學家John Minford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時,知名學者、文學評論家宋淇先生為他起的。他極為喜歡,一直用到今天。在近半個世紀的時光中,閔福德在中國內地和臺灣教過書,更曾先後六次暫居香港,任香港理工大學翻譯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等職,並主持由香港作家也斯牽頭髮起的香港文學外譯項目。少年時求學於英國名校溫切斯特公學,後在牛津大學學習西方哲學並轉學中文,精通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年近六十的閔福德被學界視為不可多得的漢學家。
  • 摯愛中國文化的秘魯學者:將中國詩詞譯成西語
    當年初次踏上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我就喜歡上了中國文化,決定開始自學中文,將中國文化作為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秘魯著名漢學家吉列爾莫·達尼諾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1979年至1991年,他先後在南京大學和北京對外經貿大學教西班牙語言和文學。之後,他長期留在中國,研究中國文化,直到2002年返回秘魯,之後他仍然經常訪華,繼續其學術研究。
  • 著名翻譯家沙博理:我的根兒在中國(圖)
    中新網3月30日電  著名翻譯家沙博理日前獲得2010-2011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就是自己的家,「我的根兒已經在中國。」他就是著名翻譯家沙博理。  對鳳與龍獻出畢生的愛  在沙博理的自傳《我的中國》裡,他曾寫下過這樣一段話:「我愛上了鳳,也愛上了龍。了解和熱愛中國龍,使我更加熱愛和珍視我的中國的鳳。」沙老所愛的鳳與龍,是他的妻子鳳子和他現在的故鄉中國。  沙博理鳳子的愛情故事,是中國文藝界口口相傳的一段佳話。
  • 捷克翻譯家:想講更多中國故事給捷克讀者聽
    李素,原名Zuzana,是一個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地道捷克人,更是一個熱愛中國、了解中國的捷克漢學家。由李素翻譯的中國作家閻連科的《四書》獲得了捷克年度最佳譯著獎,此外,她還翻譯了中國的暢銷書《狼圖騰》。在剛剛閉幕的2016北京國際出版論壇上,李素獲得了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的青年成就獎。事實上,李素與中國的淵源絕不僅限於此。
  • ...無私的中國醫生是真正的英雄」——記為中國專家組當翻譯的秘魯...
    「中國醫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令我佩服,他們在秘魯期間辛勤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我感動。」這是擔任中國援秘醫療專家組翻譯的秘魯姑娘愛麗絲在回憶與中國醫生一起工作時寫下的一段真實感受。  愛麗絲是秘魯裡卡多·帕爾瑪大學漢西翻譯專業的畢業生。
  • 專訪:「深入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非常重要」——訪紐西蘭漢學家鄧肯...
    新華社惠靈頓8月23日電 專訪:「深入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非常重要」——訪紐西蘭漢學家鄧肯·坎貝爾新華社記者宿亮現年61歲的紐西蘭漢學家鄧肯·坎貝爾23日榮獲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世紀80年代初,坎貝爾接觸《七綴集》時,並沒有想要翻譯全書,只想翻譯其中一兩篇文章。在翻譯過程中,坎貝爾希望能夠體現出錢鍾書「打通而拈出新意」的治學理念。他認為,書中的7篇文章雖然創作於不同年代,但探討的主題卻是探索錢鍾書學術世界的起點。2014年,在獲得錢鍾書夫人楊絳授權後,坎貝爾翻譯的《七綴集》由布裡爾出版社出版。
  • 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的問題在於母語不夠好
    顧彬(Wolfgang Kubin)今年已是古稀之年的顧彬,系德國著名漢學家、詩人和翻譯家,1966年起學習神學,之後又轉學漢學,兼修哲學、日耳曼學及日本學,並於1973年以《論杜牧的抒情詩》一書獲波鴻魯爾大學博士學位。1981年在柏林自由大學以《空山——中國文人自然觀之發展》一書獲得教授資格。
  • 中國當代文學出口乏力 翻譯讓資深漢學家都發憷
    羅季奧諾夫介紹,「翻譯逆差明顯,達到了20倍,俄羅斯的80後和90後根本就不知道當代中國文學是什麼,他們只了解西方文學。」王健說,加拿大的漢學家和翻譯家不少,但有個共同的「毛病」,就是重視中國古典文學,輕視中國當代文學,包括他自己,作為葉嘉瑩的學生,也更喜歡翻譯古詩詞。  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翻譯家達西安娜·菲薩克,在上世紀80年代就翻譯了大量的巴金、錢鍾書等名家的作品到西班牙。她也直言中國當代文學在西班牙的境況不樂觀。  為什麼?
  • 莫言:希望翻譯家們多些「菠蘿蓋」
    這是寫作和翻譯帶來的歡悅。 談及外國翻譯家解讀中國故事所面臨的問題,鐵凝指出,每個國家的文學既有相通又有差異。人和人心心相印是不容易的,而對不同國家所用不同語言的讀者來說,心意相通就更不容易。對於翻譯家來說,面對的不僅僅是具體文本中的疑難,更有對中國生活、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的整體性理解和把握的問題。
  • 外國漢學家聚焦中國文學作品 悟「中國式幽默」
    ,與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分享了自己對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的研究成果和指導性建議。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而不斷湧現的新詞語和新概念、一些漢語中的冷幽默和語言遊戲等,給外國漢學家和翻譯家們帶來了困擾,特別是漢語中的冷幽默,要想準確翻譯出其中的幽默意味,目前仍缺乏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