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陶瓷鑑定專家馮先銘先生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中說「筆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筆之用,始見於宋,流行於清,器型似筒狀。宋代筆筒口徑較小,傳世不多」 。出現以後,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筆筒作為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云:「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筆筒的製作除了材質的不同,繪畫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二十世紀初期,江西景德鎮的瓷畫藝人對傳統粉彩畫法加以改造,用粉彩原料在瓷器上繪製中國畫。
牙雕染色山水筆筒,為象牙染色作品,外壁仿照繪畫中的青綠山水而作。畫面上有峭壁、小徑、流水、白雲、青松以及東方朔偷桃、仙女執如意等,展現了一個令人神往的世外仙境。作品採用陷地深刻的技法,雕刻繁複、細緻,層次的劃分清楚自然,染色技藝高超,色彩絢麗。
黃楊木梅竹筆筒, 筆筒色微黃,雕作新老竹幹叢生狀,以梅枝、竹葉穿插其間,精巧玲瓏。構圖疏密得當,虛實應和。紋飾與工藝俱佳,觀賞價值頗高,在黃楊木筆筒中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竹雕竹林七賢圖筆筒,筒身以去地浮雕技法為主,雕刻竹林七賢及童子數人,神態各異。而鏤雕竹林,排列緊密,根根通透,尤為引人注目。此器刀法深峻,層層雕鏤,體現出典型的嘉定竹刻風格。
綠地剔紅十八羅漢筆筒,圖案以綠漆雕海水,間以紅、綠漆團簇浪花做地。海浪中界出平地、山崗與松樹,雕龜背錦地,其上壓雕紅漆十八羅漢,眾羅漢姿態各異,神情生動。充分表現出清代雕漆高超的工藝水平。
象牙刻山水筆筒,器身表面陰刻山林溪岸景色,並填塗黑色。構圖完整,徐徐鋪展,人無面目,室無窗欞,似逸筆草草,卻深合畫理。刻線短促有力,下刀爽利快捷又不失表現力,頗有枯筆皴擦的效果,風格雅潔脫俗,為同時期牙雕筆筒中不多見之佳作。
牙雕人物方筆筒,四角內凹作葵瓣式,並陰刻曲線修飾,頗為新巧。在雙重開光中浮雕山水人物。人物雖小但鬚眉儼然,神情畢肖,景物不過截取片斷,卻也精雕細鏤,起到極好的襯託作用。此器工藝嚴謹,題材高雅,頗具清中期宮廷牙雕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