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古代文人書案常設之物,清詞三大家專門寫文章大讚!

2020-12-20 江蘇石渠寶鑑

故宮博物院陶瓷鑑定專家馮先銘先生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中說「筆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筆之用,始見於宋,流行於清,器型似筒狀。宋代筆筒口徑較小,傳世不多」 。出現以後,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筆筒作為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云:「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筆筒的製作除了材質的不同,繪畫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二十世紀初期,江西景德鎮的瓷畫藝人對傳統粉彩畫法加以改造,用粉彩原料在瓷器上繪製中國畫。

牙雕染色山水筆筒,為象牙染色作品,外壁仿照繪畫中的青綠山水而作。畫面上有峭壁、小徑、流水、白雲、青松以及東方朔偷桃、仙女執如意等,展現了一個令人神往的世外仙境。作品採用陷地深刻的技法,雕刻繁複、細緻,層次的劃分清楚自然,染色技藝高超,色彩絢麗。

黃楊木梅竹筆筒, 筆筒色微黃,雕作新老竹幹叢生狀,以梅枝、竹葉穿插其間,精巧玲瓏。構圖疏密得當,虛實應和。紋飾與工藝俱佳,觀賞價值頗高,在黃楊木筆筒中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竹雕竹林七賢圖筆筒,筒身以去地浮雕技法為主,雕刻竹林七賢及童子數人,神態各異。而鏤雕竹林,排列緊密,根根通透,尤為引人注目。此器刀法深峻,層層雕鏤,體現出典型的嘉定竹刻風格。

綠地剔紅十八羅漢筆筒,圖案以綠漆雕海水,間以紅、綠漆團簇浪花做地。海浪中界出平地、山崗與松樹,雕龜背錦地,其上壓雕紅漆十八羅漢,眾羅漢姿態各異,神情生動。充分表現出清代雕漆高超的工藝水平。

象牙刻山水筆筒,器身表面陰刻山林溪岸景色,並填塗黑色。構圖完整,徐徐鋪展,人無面目,室無窗欞,似逸筆草草,卻深合畫理。刻線短促有力,下刀爽利快捷又不失表現力,頗有枯筆皴擦的效果,風格雅潔脫俗,為同時期牙雕筆筒中不多見之佳作。

牙雕人物方筆筒,四角內凹作葵瓣式,並陰刻曲線修飾,頗為新巧。在雙重開光中浮雕山水人物。人物雖小但鬚眉儼然,神情畢肖,景物不過截取片斷,卻也精雕細鏤,起到極好的襯託作用。此器工藝嚴謹,題材高雅,頗具清中期宮廷牙雕的風範。

相關焦點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看古代的文房用品有多精緻?
    ——清代陳恭尹《鎮紙》鎮紙是中國古代傳統工藝品,與筆墨紙硯四寶相類,鎮紙可稱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古代文人在書房中,常將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欣賞,同時用來壓紙或者壓書,由此出現了鎮紙,又稱紙鎮、鎮尺。
  • 古代書房的布置
    圖丨網絡書房,古代稱書齋,是住宅內專門作閱讀、自修或工作之用的房間。
  • 中國古建築設計——古代書房的布置與裝飾
    本期,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中國古代書房文化。古代書房文化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書房」其實是現代才開始流行的叫法,古人大多喜歡用齋、堂、屋、居、室、庵、館、廬、軒、園、亭、洞等來命名。
  • 五種文章不能寫,清代文人的創作觀
    古代文人對於創作有很高的要求,杜甫曾經說過,「語不驚人死不休」。雖然杜甫用了誇張的手法,但也說明他在創作中的高標準、嚴要求。杜甫對自己的作品都這麼嚴格,可想而知,誰還敢不認真對待創作啊!清代學者繆荃孫總結過,文人在創作中要遵守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五點。
  • 古代文人讀書之餘的清玩生活:輔助讀書,以自然幽志怡情
    曹雪芹的對清玩之物的喜愛顯而易見,恨不得弄來放在几榻之上天天賞玩。古人將讀書看得很重,所謂「耕讀傳家」,實際上農家讀書,這孩子便得好好讀書,耕種的事兒,便少參與了,範仲淹家貧,但母親只讓他讀書。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為孟子讀書,孟子媽媽想盡了辦法。無論故事存在與否,都說明讀書在古代是個重要的事情。但光讀書自然不行。
  • 除了「筆墨紙硯」 古代書房裡還有40多種文房用品
    硯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特別是一些雕硯,造型古雅,圖案生動,令人愛不釋手。  我們都知道,筆墨紙硯是中國書房裡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寶,但你可知道,古代書房裡並不只這四樣寶貝,以下就帶大家看看古代的書生們,在自家的書桌上都擺了些什麼,它們長什麼樣子,各自有什麼用途吧!
  • 文人的理想國: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此畫案曾為明末河南商丘望族宋犖(1634~1713年)家傳之物,後被人賣至北京,又為溥侗所藏,其上銘文為: 昔張叔未藏有項墨林棐幾、周公瑕紫檀坐具,制銘賦詩鍥其上,備載《清儀閣集》中。此畫案得之商丘宋氏,蓋西陂舊物也。囊哲留遺,精雅完好。與墨林棐幾、公瑕坐具,並堪珍重。摩挲拂拭,私幸於吾有夙緣。用題數語,以志景仰。
  • 中國文人最愛的文房清供:花中第一雅,小隱隱於野,大隱於市
    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
  • 用之美—-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文人雅士生活中美物
    三國時代的曹植在《王仲宣誄》裡說:「文若春華、思若湧泉「,每一個文人都希望,自己寫文章時,能夠像春天的花一樣不停地綻開出美好的詩文,思考事情時,能夠像山中的泉水一樣不停地湧出創意與真理。今天《用之美》專欄再次與朋友們分享舊時代文人書房裡的用具與美物,有他們饋贈友人的刻詩文鎮尺,案頭擺放把玩的竹根雕螃蟹,以及高雅貴氣的紫檀筆筒和玉雕筆洗,他們透過那些製作講究與品味高雅的器物,為自己營造出些許激起文思泉湧的氣氛
  • 中國古代四位文人的戀竹情結
    中國古代文人對竹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文人戀竹、迷竹、尚竹,以竹喻人,將竹人格化,用筆書竹畫竹,以竹寄託文人的情感。從王徽之到白居易到蘇東坡到鄭板橋,無一不與竹情誼深厚。1、王徽之與竹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第五子。 王徽之平生有一種特別的嗜好,那就是愛好竹子。
  • 蘭學茶座:納蘭性德為首京華詞派,在清詞中興時代獨樹一幟
    認為詞道中衰是因不少詞人只寫風花雪月,對社會無稗益,對人生無教育意義。他讚賞屈原的獨醒,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此外在《淥水亭雜識》中又提出創作論。學古而創新。他認為詩人詞家向古人的作品學習,是很必要的,詩之學古如孩提不能無乳母也。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風骨,語出《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論》「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姚興睹之而醉心,宋祖聞之而動色」,意指人的剛正氣概和俊雅氣質。魏晉南北朝以降,風骨一詞被用來衡量文學藝術的格調和品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風骨」篇,將其作為一個美學範疇進行了詳盡闡釋和周致論述,風骨遂成為迄今中國文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意味著文章詩詞中端直言辭和駿爽風格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一。
  • 文房——文人的精神家園
    文人,並非僅指會寫文章的人,一般泛指讀書人,講的嚴格點是指在人文方面有建樹的人物, 是從事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懷且有思想的社會科學的人。    自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出現,「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讀書人自發蒙、童生、生員、秀才、舉人, 層層晉級進士一路而上。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魏晉劉劭《人物誌》「流業篇」,歸納總結了當時十二種主要職業:「有清節家,有法家,有術家,有國體,有器能,有臧否,有伎倆,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學,有口辨,有雄傑。」可見漢魏之際,以著述為業的「文章」「著作之人」已很突出。
  • 「文章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險峰」———讀梁衡《毛澤東怎樣寫文章》
    著名作家梁衡創作的《毛澤東怎樣寫文章》正式出版。    中國人民愛戴的開國領袖毛澤東,是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他的文章寫得好,也是有口皆碑。不過,真正將他作為一個「文章家」而且是一位曠世少見的「文章大家」,專門研究他的文章風格、文章作法、文章成就,正如梁衡先生所言,過去的確「還研究不夠,這筆財富有待挖掘。」
  • 從文人書房,看古代人的雅趣生活!
    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  《書齋說》裡講:書齋宜明朗、清淨,不可太寬敞。  文 房 之 清 供  墨 客 之 雅 玩  談到書房不得不說「文房清供」。  它既是指書房用具,也是文人雅客賞玩之物。
  • 中國古代文人都有哪些欲望?
    曾聽行外人說過一句話,「自古文人多意淫,就是因為懷才不遇的書生在現實中屢遭碰壁,才把這種無奈投射到錦繡文章上……」我覺得這句話太過偏激,但這種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尤其是在君主專制的古代,存天理滅人慾,文人群體或多或少都遭到過不同程度的壓制。
  • 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僅僅是因為無聊嗎?殊不知「文人畫」創作的動機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群星璀璨,氣象萬千,而在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有一道特殊的景觀,那就是「文人畫」。「文人畫」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第一次提出的,他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僧巨然、李成、範寬為嫡子。
  • 韓愈的名作《晚春》太難解,古代學者:有三個字看不懂
    雖說解詩見仁見智,但我國古代詩學解釋學卻傾向於一種「升華的理解」,即解讀者往往比作者本人對自己的作品有著更好的理解,比字面意思的旨意有著更全面的詮釋,從而促使讀者在反覆誦讀中漸入或頓悟出更為深刻的意義,包括諷刺意味,哲理意味等等。除此之外,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也會有不同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