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詩歌,尤其是中國古代詩歌,無非是情、景、事嘛。這個景,包括社會圖景和自然之景。自然何其廣大,造物者的偉力讓人震撼,無窮的自然之景和自然之物有幸得到詩人們普遍青眼的卻無非是那些有限的事物,大者如江河波濤山嶽日星,小者如花草蟲魚飛禽走獸。
不過「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的這份憐惜似乎很少被多情的詩人們用在水果身上。
在我們的認知中,出場率比較高的水果還數荔枝,畢竟蘇軾有句名詩嘛——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杜牧還有一句更有名的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其實水果界還是有特別受到詩人們待見的存在。它是誰呢?就是咱們今天要說的橘子。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兩首詩分別出自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和蘇軾的《贈劉景文》。
橘熟的季節本在金風肅殺萬物蕭條的秋天,可因為橘子、橙子、柚子的存在,這一唐一宋最瀟灑的兩位大才子都以之為一年之中的大好光景了,也正為對橘子的喜愛,二位大詩人才能寫下這麼美而真切的兩首詩。
對橘這一意象的歌頌甚至更早,早到距今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早到中國第一位詩人就開始了。屈原的一首《橘頌》前兩句: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說盡了他對這種生長在南國的水果的讚美,由橘比人,也將橘這一意象視為自己「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之塵埃乎」的風骨映照。
橘子大概是水果界裡唯一也是最早的能和松柏菊竹等花木相媲美的詩人心頭之好了。唐代有位大詩人張九齡更是酷愛橘子,大家熟悉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是他寫的。
張九齡有一組著名的組詩,題目叫《感遇》,第一首就是讚美橘子,也收進了《唐詩三百首》裡。「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從屈原到張九齡都愛橘子,還都說了橘子是「南國」、「江南」之物。南方的範圍那麼大,哪裡的橘子最好呢?
另一位「橘奴」也是唐代大詩人劉長卿同志在他的一首詩《送孫逸歸廬山》裡告訴了我們答案:鑪峰絕頂楚雲銜,楚客東歸棲此巖。彭蠡湖邊香橘柚,潯陽郭外暗楓杉。
彭蠡湖就是今天的江西北部的鄱陽湖,潯陽郭自然就是白居易遇見琵琶女的江西九江,廬山不用我們多說了。橘子喜歡溫暖溼潤的丘陵地區,江西正是生長的天然佳地,所以從古而來,江西都是柑橘的重要產地。江西的蜜橘甘甜多肉美味多汁,而江西南豐又是其中的重要產區。
提到南豐這個地方的文化名人,第一個進入我們腦海的當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他就是南豐人,因為他的文章和道學水平都臻至很高境界,因此被後世稱為「南豐先生」。提及宋代文章,曾鞏曾南豐的名號是學人共知的。
這位南豐人就曾作詩為家鄉的橘子打過廣告:「翠羽流蘇出天仗,黃金戲球相蕩摩。入苞豈數橘柚賤,芼鼎始足鹽梅和。」詩中大誇特誇自己的老家,江西南豐黃橙橙蜜甜甜的橘子又好吃又便宜,也正是在這樣的家鄉才培育出了他自己鹽梅佐鼎的人生理想。
響亮名號在歷代詩文中傳頌不絕的江西南豐蜜橘,在今時今日卻因為這場波及全國乃至世界的疫情而滯銷上億,南豐的農民伯伯們心急如焚。守望相助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您不妨也慷慨解囊買些橘子,一邊可以享受手裡蜜橘的甘甜可口,一邊又可以咂摸古詩文中代代相傳的江西蜜橘的味道,還給困境中的農民伯伯們提供了可貴幫助,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