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撫州紅土地上的100個經典革命故事】蘿蔔田裡的銅板 ——紅軍不拿群眾財物

2021-02-19 撫州發布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推進紅色基因傳承,我們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設《發生在撫州紅土地上的100個經典革命故事》專欄。

全市各級黨組織要組織廣大黨員認真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回望過去守初心,直面未來擔使命,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遙問先烈前輩、敬問人民群眾、叩問內心靈魂,以新擔當新作為汲取新的歷史榮光,推動我市傳承紅色基因走深走實,奮力譜寫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撫州篇章」。

故事發生在 1933 年 11 月中旬的第五次反「圍剿」金溪滸灣八角亭戰鬥期間。金谿縣琅琚鎮上苕村有個勤勞儉樸的農民叫黃保初,一家四口人全靠租種地主的幾畝田過生活,每年收穫的稻穀除掉交租所剩無幾。所以晚稻收割後,要種上一兩畝蘿蔔,蘿蔔成了他家的主要口糧。在蘿蔔收穫季節,他每天清晨都要到蘿蔔田裡去看看,這樣心裡才踏實。

這天天剛亮,黃保初照例來到蘿蔔田裡。一看,昨天還是滿眼青綠的蘿蔔葉,一個晚上怎麼不見了呢?莫不是自己老眼昏花,沒看清楚?他用粗糙的手擦了擦眼睛,田裡的蘿蔔的確是不見了。

「誰做這樣缺德的事,沒有蘿蔔,叫我家怎麼過呀!」黃保初急得差點哭出來。轉而一想,是不是哪家的牛沒看管好,吃了蘿蔔葉。要是牛吃了還好,牛吃葉子,蘿蔔還長在土裡,口糧還是有保障的。但他仔細一看,田裡一個一個坑,不僅沒有葉子,蘿蔔也沒了,顯然是被人拔了。他沮喪地癱坐在田塍上,望著蘿蔔田發呆。

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忽然,田裡有什麼東西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晃得他的眼睛直發花。仔細一看,原來是幾枚銅板。田裡怎麼會有銅板呢?他一邊想一邊四處張望。「哎唷!田裡到處都是銅板!」他高興得叫了起來。原來一個個蘿蔔坑裡放著不同數量的銅板,田裡還滿是草鞋腳印。

帶著驚奇和喜悅,他把蘿蔔坑裡的銅板一一撿起來,脫下外衣小心地包好。心想:「是不是紅軍幹的呢?除了紅軍,還有誰會這樣做?」

黃保初猜得不錯,銅板的確是紅軍留下的。

原來,頭天一早,蕭勁光率領紅 20 師奉命在滸灣八角亭一帶設立陣地,阻擊國民黨軍進駐滸灣。一部分紅軍深夜趕到離陣地不遠的上苕村,宿營在村莊附近。此時,紅軍戰士已一天沒吃東西了,又餓又渴,十分疲憊,只好拔掉黃保初家的蘿蔔來充飢。由於深夜找戶主不方便,於是就在蘿蔔坑裡放著許多銅板,作為購買蘿蔔的錢。

黃保初拎著遠遠超出蘿蔔價值的銅板,感動得熱淚盈眶。回家的路上,他邊走邊念叨著:「好人!紅軍真是世上難得的好人!」

此後,紅軍戰士在蘿蔔坑裡放銅板的故事悄悄地在上苕村群眾中傳開了。

緊急提醒!官方數據發布,流感大規模爆發!這些事要注意

警醒!刑事拘留3人!行政拘留3人!都是因為這事…

春節快遞停運通知?!

來源: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撫州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編輯:萬海燕

監製:陳細勤

給撫小布點亮小花花吧~ 

相關焦點

  • 【發生在撫州紅土地上的100個經典革命故事】轉戰千裡——「宜樂連...
    【發生在撫州紅土地上的100個經典革命故事】轉戰千裡——「宜樂連」的由來 2019-09-25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色精神 前行力量(二)———追尋紅軍長徵在芷江、靖州的故事
    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用鏡頭和筆觸傳承長徵精神。近日,記者走進芷江、靖州等地,繼續跟隨紅軍足跡,尋找紅色記憶,發掘長徵故事。「這條路在修路的時候填高了四五米,當時這裡的坡很陡,紅軍在這裡遇到了在山頭上的國民黨軍,雙方就打了起來,機關槍一直響個不停,在這裡犧牲了很多紅軍戰士。」76 歲的劉安成老人,就在招呼站旁開了間雜貨店,一聽說是來了解「便水戰役」的事情,就帶著記者走上招呼站旁的主幹道,說著從父輩那裡聽來的80 多年前發生的戰鬥故事。
  • 老百姓,為何爭先幫助紅軍建造營地?毛澤東: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行為準則,三大紀律是指「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然而,三大紀律的要求,最早並不是這樣的。在1927年,毛澤東發動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以毛澤東、彭公達為代表的革命先輩領導著工人和農民,打響了湖南反抗反動主義的第一槍。
  • 【平和】比拼講解紅色故事,傳紅色基因!
    奉閩西軍政委員會之命,轉戰千裡,與這個閩南紅三團,在平和三平勝利會師了,這個會師的意義就是打通了閩西和閩南二塊革命根據地,擴大了紅軍的影響。 比賽現場 選手們或憶先烈事跡、揚革命情懷 或重溫崢嶸歲月、緬懷豐功偉績 用飽滿的激情講述發生在邦寮山、歐寮 這片紅土地的難忘革命故事
  • 【讀經典·憶初心】人民是「重生親父母」——陳毅創作《贛南遊擊...
    在全黨上下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客家新聞網、贛州發布聯合推出【讀經典·憶初心】主題朗誦欄目,一起回憶革命前輩們的「初心」。 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的紅色經典故事是《人民是「重生親父母」——陳毅創作〈贛南遊擊詞〉》。
  • 紅土地上的警隊有啥不一樣?
    7月15日,人民公安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融媒體報導組來到福建省上杭縣,尋訪紅軍式警隊。一路上,記者仿佛在時空隧道中穿梭,思緒在歷史與現實中激蕩。佩戴「紅軍式警隊」袖標,站在人群中義務講解,古田派出所女警巡邏服務隊隊員張佛蓮格外搶眼。「身處紅色聖地,每天耳濡目染,派出所的民警個個都能講紅色故事。」上杭縣公安局黨委委員、古田派出所所長江亮亮告訴記者,「每年來古田的遊客約有400萬人,民警會抽空當起義務講解員,主動服務群眾。」
  • 建隊50年,紅土地上鑄忠誠
    在這個擁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底蘊的紅土地上,駐守著一支「火焰藍」隊伍——建寧縣消防救援大隊。建寧縣水尾村至今保留完好省級文保單位革命舊址群6處(閩贛基幹遊擊司令部、紅軍醫院、蘇區兵工廠、蘇區銀行、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被服廠等),先後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央紅軍村」、「省級黨史教育基地「
  • 紅軍標語中敘說故事 紅軍是窮人的隊伍 軍民團結
    他們你問我,我問你,互相談論著發生在眼前的一切。看見有兩個兵正在田家祠堂的牆上寫標語,問識字的才知道,標語上寫的是:「打倒土豪分田地,窮人不還富人錢。」「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大家覺得這話說到自己的心坎上了。    「現在,老百姓都稱這一壩田叫『紅軍田』」,田才發老人說。
  • 一條紅軍標語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福州6月20日電 題:(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一條紅軍標語背後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陳弘毅、劉羽佳、李松在閩西大地,當年紅軍隊伍留下的痕跡經過烽火歲月的磨蝕然而,紅軍標語卻以一種無言的形式,向後人傳遞著革命年代的信息。「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農民起來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結童子軍的刀團匪。」走進位於福建清流縣林畲鎮的毛澤東舊居,在東廂房板壁的白牆上,一條用黑墨書寫的紅軍標語引起了參觀者的注意。
  • 踏著紅軍的足跡 我們在路上
    1935年5月21日晚,紅軍先遣隊連夜向冕寧北面的託烏、筲箕灣方向前進。「在這之前,紅軍不了解彝族群眾,彝族群眾也不了解紅軍。」在彝海結盟遺址,小葉丹孫子、涼山州應急管理局職工沈建國告訴記者,「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穿著很簡樸,進縣城後還把國民黨關押的彝族各家支人質釋放出來。這讓大家感覺到紅軍確實不一樣。」
  • 《紅軍長徵在湖南》《湖南紅色地圖》正式出版發行
    紅網時刻7月14日訊(記者 蔡娟 通訊員 蔣秀芝)在湖南,這片灑滿烈士鮮血的紅土地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紅色印跡和紅色遺址。為了進一步推廣湖南的紅色資源,保護紅色基因,傳承紅色精神,學習革命傳統,陶冶愛國情操,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牽頭指導、湖南出版集團策劃和監製、湖南地圖出版社編制出版的《紅軍長徵在湖南》《湖南紅色地圖》於近日正式出版發行。
  • 為了這件事,毛澤東在大會上連說三個「應該」,其中還藏著中國革命...
    有人覺得這是小事,毛澤東卻很生氣,在他看來,革命軍隊對待人民利益要做到秋毫無犯。於是,他提出了人民軍隊的「六項注意」,並把「三大紀律」中「不拿老百姓一個番薯」改為「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嚴明的紀律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紅軍後來才能不斷打勝仗。」 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史專家常瑞卿說。
  • 湖北一農民拿出85年前「欠條」,紅軍向其借款400大洋,現在應給多少錢
    2015年,湖北農民楊明榮,拿出了一張85年前的紅軍借條,此借條是楊明榮祖父楊長銀留下的,那麼為什麼這張借條在這麼多年才拿出來呢?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永遠的紅軍—紀念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三次武裝起義」活動在...
    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和思想認識基礎上成立的,就是說中國共產黨一誕生,就確立了他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幸福而奮鬥。為了這個初心和使命,大別山走出700多位共和國將帥,數百位省部級領導,也犧牲了100多萬優秀兒女。想想犧牲的革命先烈,想想今天中國面臨的形勢,我們就更要堅定我們的初心和使命。
  • 生態文明建設案例 | 紅土地上的綠色革命
    在水利部黨組的領導下,由人事司會同有關司局和單位,全面總結提煉,精心做好案例編選工作,共有3個案例入選。這3個案例均屬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我們將陸續推送3個案例的幹部教育培訓文本全文,供大家在工作中學習使用。本期推出《紅土地上的綠色革命——福建長汀縣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
  • 參觀紅軍遺址,回顧革命歷史
    會師樓正面照本次活動旨在回顧革命歷史的紀念碑,繼承創新的崇高精神,通過參觀紅軍遺址,觀看革命英雄故事,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因疫情原因,活動分散進行,採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會寧縣會師樓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
  • 吉安市「講好故事」20個紅色故事提綱
    臨刑前劉仁堪還在痛斥敵人,向圍觀的群眾宣傳革命道理。被惱羞成怒的敵人割去舌頭後,血流滿地,劉仁堪便用腳蘸著自己流下的鮮血寫下了「革命成功萬歲」六個大字,最後英勇就義。   重點詮釋:在革命先烈劉仁堪身上,充分體現了革命先輩堅定信念,忠貞不二,至死不渝,並始終堅信革命必定成功。今天,我們廣大黨員幹部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更加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並持之以恆、決不動搖。
  • 朱毛會師:中國紅軍和革命突破性進展的裡程碑
    發生了一起驚天動地的重大歷史事件——朱毛會師(亦稱礱市會師、井岡山會師)。蔣介石下令湘敵吳尚第八軍、贛敵王均第三軍、金漢鼎部、胡文鬥第六軍共計11個團,協同「會剿」井岡山。毛澤東、何挺穎、朱雲卿等領導、組織紅三十一團和永新萬餘群眾,以四面遊擊的方式,將敵11個團圍困在永新城內及附近30裡地內達25天之久。永新困敵遏制了湘贛敵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的第一次「會剿」,創造了紅軍遊擊戰爭史上的奇觀。  黃洋界保衛戰。
  • 【婦聯主席話初心】洪碧霞:用青春和生命點燃革命烈焰的伉儷
    7月22日,省婦聯公眾號「江西女性」開設「家國情懷故事匯•婦聯主席話初心」欄目,由11個設區市、100個縣(市、區)婦聯主席輪流為大家講述當地紅色故事、分享入黨初心,表達堅定不移跟黨走、奮力建功新時代的家國情懷,敬請期待!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九江市婦聯主席洪碧霞講述革命伉儷張朝燮和妻子王經燕的紅色故事。
  • 重慶紅色地名發現之旅5:同心斬浪紅軍渡,用歲月見證80多年革命歷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出紅軍與當地百姓同心協力、橫渡阿蓬江的故事在這個渡口上演,現在,這個渡口已經被當地老百姓改名叫紅軍渡。 紅三軍在縣城進行一周的革命活動後,便撤回活龍坪,並於次年在黔江開展了過境沙子場、三進馬喇湖、橫渡阿蓬江、誓師水車坪等革命活動,而「紅軍渡」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