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例4:《圓柱的體積》
執教者:孫曉紅
教材呈現:(蘇教版)
執教視頻:
執教分析:
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是靜態的樣例,更多地反映出編者的意圖與思路。教學是我們執教者的思路與學生學路的共融的過程,如何將這三個「路」科學自然地融合,走出一條「正路」。是需要我們老師們必須要做、必須做好的事。
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習慣、認知經驗…這些都是我們需要不斷充實的底蘊成分。
《圓柱的體積》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例4,是在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體積和容積的基礎認識等相關知識上教學的,這些認知經驗對探索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有正遷移作用。同時掌握好這部分知識,也為下一步學習「圓錐的體積」做奠基。
六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一定要通過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向學生滲透轉化思想,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和遷移的能力。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比較複雜,需要用轉化的方法來推導,推導過程要有一定的邏輯推導能力,因此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也是最能體現數學思考的環節。本節課按小學生認知規律從「具體感知——形成表象——進行抽象」的過程,採用觀察發現法,實驗法,以及探究學習等形式,運用直觀教具,觀察、實驗、分析、推算、類比得出結論。
比如:開課初始,讀題聯想:
過去:有什麼?
現在:怎麼算?
未來:有何用?
接著進行「相關聯想」
猜猜看可能與什麼有關?
有什麼實驗或證據說明與此有關呢?
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樣的設計把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生活現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一種科學有效的思維習慣:學生在解決新問題時,會得到自己的猜想,為了驗證猜想,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這不僅起到複習舊知識的作用,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了圓柱的體積,並懂得了新知識的得來是通過已學的知識來解決的(讓化歸思想的意識自然滲透)。啟發同學們多動腦,勤思考,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好多問題需要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也能為數學問題的解決提供某些「靈感」和「合理途徑」。讓同學們能學會運用,善於用轉化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尤其是能像數學家那樣思考,我想我們的教學不只是思考一節課的的事,更多的應該是努力實現一節課終身受益!
學結構化的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下面的相關知識結構圖大家可以參考。(註:圖片來源於百度)
張琪老師點評: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其教學智慧與大教育觀就在於眼光的格局和思維的高度。我們只要用心去思考,抓住信息背後的本質問題,用理性的眼光走入生活,就能找到合適的對接點,在「生活模型」與「數學模型」的相互磨合、對比、啟示、聯結下,以問題引領為導向,去設計教學,讓數學學習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讓學習真實發生。引導學生不僅學知識,在真實的問題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高階思維、學科素養,讓數學與生活連結,讓學習為生活服務、為將來的生存服務。
張老師溫馨提示:
注意保護視力,學習半小時後做一做眼保健操,跟著視頻一起做!(註:推薦視頻取自網絡,佳木斯大學眼肌訓練操)
來源: 山西孫老師數學 歡迎大家關注
【名師課堂】是山西省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和中小學教學名師防疫期間開展分享原創教學資源引領網絡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裡都是名師工作室或名師個人的教育教學資源成果,在這裡分享給廣大老師和學生們,希望對疫情期間線上線下的教育教學活動有所幫助。感謝他們無私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