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說課】圓柱的體積

2021-02-19 粉筆教師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

一、說教材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這一課內容包括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運用公式計算它的體積,學生已學過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和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能把圓形拼成近似的長方形,把圓柱切拼成長方形等,為今後學習複雜的形體知識打下紮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和容積。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增強應用意識,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特徵。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應用圓柱的體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二、說學情

圓柱體積對於大多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但學生對圓形,長方形面積計算有一定基礎,且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充分把握學生以上特點,合理髮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的開展不難。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實物演示法、啟發誘導法、講授法

學法:活動法、小組討論法、動手操作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回憶物體的體積概念以及常用的體積單位,生說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回憶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提問:能否效仿把圓化曲為直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將圓柱切割拼合成一個學過的立體圖形來求體積,以此來引入新課。

(二)新知教學

1、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生按要求利用圓轉化成長方形求出圓的面積的方法來推導圓柱的體積。師用課件演示切割平衡的過程,引導生觀察兩個立體圖形再出示一系列問題,生通過觀察、分析、推想,推導出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字母公式為 v=sh。

2、教學例6

出示例6:生嘗試練習,請一位學生板演,講評時提問解題時注意什麼?生總結。

(三)鞏固練習

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數這個知識點,可以通過不同的練習來進行鞏固。完成第26頁的「做一做」習題。

(四)課堂小結

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總結,學生暢談本節課收穫,師進行最後的點評並補充

(五)作業布置

1、完成課後練習第二題,複習本節課知識

2、課外探究:計算教學樓前不鏽鋼圓柱旗杆材料面積。

五、說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為 v=sh

相關焦點

  • 小學數學知識點:圓柱體積推導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中,六下的圓柱圓錐是立體幾何的重難點,其中圓柱的體積推導至關重要,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類似於圓的面積推導過程,也是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再給它重新拼一下,那麼就會得到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 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體積公式
    在小學數學中,涉及幾何體的小學數學公式不是很多,也並不複雜。
  • 小學數學《圓柱的表面積》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圓柱的表面積》。秉持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闡述。首先我來說說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是青島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學生初次接觸圓柱這個幾何體,要求學生認識掌握圓柱的特徵,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 圓柱的體積
    楊圓圓,女,本科學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現就職於趙成中心校麼頭小學,任教六年級一班數學課程。
  • 小學六年級數學關於圓柱與圓錐的體積比的問題講解舉例,建議收藏
    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中,經常遇到一些關於圓柱與圓錐的體積比問題,很多學生在初次接觸這些題型時,不知如何去做,所以,錯誤率很高。下面,就以幾個例子來講解一下:例1、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的高相等,底面半徑的比是2︰1,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比是( )分析與解答:遇到些類型題時,因為涉及到半徑、高與體積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求體積時還用到半徑的平方,求圓錐體積時還要乘1/3,所以它們之間的關係顯得錯綜複雜。
  • 一課研究之小學數學圓柱體積教學策略
    (三)分門別類練一練-精講比多練有效傳統的數學教學一直強調精講與多練的結合。而生本教學觀則則認為,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他一方面強調了我們要研究學生的錯誤。也就是後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讓教師能根據學生的錯誤更好地指導學生的練習,以免做重複不必要的練習。    針對單位錯,計算弱的情況教師可以理一理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進率等基本練習。
  • 視頻:3.3RJ六年級下冊數學《圓柱的體積》
    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長方體=底面積×高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字母表達式如果用V表示圓柱的體積,用S表示圓柱的底面積,用h表示圓柱的高,則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字母表達式為:V=Sh二、計算公式的變式在計算圓柱的體積時,如果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底面直徑
  • 六年級數學《圓柱的體積》課堂同步練習題
    圓柱和圓錐第4課時圓柱的體積1、填空不困難,全對不簡單。(4)一個圓柱的底面直徑是4dm,側面展開是正方形,這個圓柱的體積是(   )。(5)圓柱的底面半徑擴大到原來的2倍,高不變,體積擴大到原來的(      )倍。2、我是小法官,對錯我會判。(1)一個圓柱的高縮小到原來的,底面半徑擴大到原來的2倍,體積不變。
  • 【數學日誌】圓錐的體積真的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數學課上,我們研究過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圖形的體積公式都是底面積乘高。但是,星期六的時候,爸爸又說,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真的是這樣嗎?      我先去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確實如此:圓柱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高,而圓錐的體積則等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可是,為什麼是這樣呢?
  •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面積、體積公式匯總!
    (重點)圓柱的側面積:圓柱的側面積等於底面的周長乘高。8. (重點)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表面積 = 底面積 側面積三、體積公式1.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2. 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3.(重點)圓柱的體積:圓柱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高。4.(重點)圓錐的體積=底面積×高。
  • 備課筆記:《圓柱體積文本解讀》
    編者意圖2:滲透數學思想,把新問題轉化為已學過的問題來解決。教學設計:第一層次:經驗喚醒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還記得兩個形體通用的一種計算公式嗎?師:圓柱與長方體和正方體有聯繫和區別嗎?(都有高,底面不同)師:有辦法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計算公式移植到圓柱體上嗎?
  • 小學數學說課稿:《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說課稿一.說教材.1.教材內容.本節所講的內容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第25----26頁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的教學內容。②能力目標:通過動手操作,找出規律,總結出體積公式,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綜合的能力以及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③情感目標:使學生感悟數學知識內在聯繫的邏輯之美。
  • 小學數學幾何圖形周長、面積、體積計算公式!
    小學數學考察簡單的計算和各種公式的掌握和運用,如下是小學數學幾何形體周長、面積、體積計算公式。
  • 賁友林工作室·問題||圓錐的體積為什麼要用圓柱實驗求得?
    所以,長方體的體積是通過測量探究出的。正方體的體積,則是根據正方體是特殊長方體,它的體積公式可以通過長方體體積推理出來。 圓柱體積公式的探究是經過適當的分割與拼合,轉化成和它體積相等的長方體,而且圓柱與轉成的長方體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所以圓柱的體積就用「底面積×高」計算。
  • 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例4:《圓柱的體積》
    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習慣、認知經驗…這些都是我們需要不斷充實的底蘊成分。《圓柱的體積》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例4,是在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體積和容積的基礎認識等相關知識上教學的,這些認知經驗對探索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有正遷移作用。同時掌握好這部分知識,也為下一步學習「圓錐的體積」做奠基。
  • 【六年級下冊數學微課】圓柱的體積
    例5.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
  • 小升初數學,經典圓柱的體積解題思路
    第三單元圓柱的體積計算作為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重點大單元,同時也是小升初考試的熱點,如果只按常規代代公式的話,相信只要認真,做對並不難,但今天我要分享的兩個例子,可不是簡單代公式就能搞定,是需要稍加思維的,相信看完之後,對你的孩子有一定幫助和指引。
  •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體積》和《圓柱與圓錐體積綜合應用》複習課
    2.理解一定條件下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聯繫,發展空間想像能力。3.能正確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掌握圓柱與圓錐的體積公式,並能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認識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 畢業班學法010:在變式練習中提高求解圓柱體積和表面積智商
    經過變式練習後,學生才能較為穩定地形成解答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相關的系列問題能力。關於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系列問題,題型較多,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圓柱體積和表面積主幹知識、方法、思想和能力,可以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訓練過程中,需要內行的老師進行專業指導。
  • 為什麼圓柱的體積是同底等高圓錐體積的3倍?
    在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圓柱與圓錐》這單元中,關於等底等高的圓柱是圓錐體積的3倍這一問題,進行了倒水等方法的驗證。就是這眼見為實的事兒,竟然會因為兩個小夥伴的質疑:為什麼是3倍?也可能是2倍多一點或者3.14倍吧?一石激起千層浪,進而引發了大家的思考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