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遺尿啊,我不由想起一位曾經來看診的小朋友,我們姑且叫他「小毛」。
小毛第一次來看病的時候,應該是剛上小學二年級。那天陪他一起來的是媽媽,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看這孩子一進來就低著頭,表情凝重,幾個家長呢,也都神情焦慮。孩子什麼病呢?我就問。哦,原來啊,小毛他尿床,這都上了小學了,還常常尿床,這把孩子他媽急的,上來就問我:醫生啊,我這孩子到底是怎麼了,需不需要給他做一下全身的檢查?
首先,我們先來普及一下,什麼是遺尿?遺尿,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尿床,指5周歲以上小兒睡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的一種病證。我們說,5歲以下的嬰幼兒排尿自控能力尚未形成;又或者大兒童,因為白天興奮過度,夜晚熟睡不醒,偶發遺尿,都不屬病態。
遺尿就是那些本該能控制排尿的、5周(歲)以上的兒童,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了經常性的在睡夢中排尿而不自知,每周大於2次,持續時間超過半年。這個病常見嗎?很常見,根據國外報導,每10名5-10歲的兒童,就有1名是遺尿患兒,而且男孩發病率要高於女孩,多有家族病史。
遺尿是怎麼發生的?
中醫認為,臟腑失調,腎虛不固,膀胱失約是遺尿發生的病機關鍵。我們人體是一個精密的儀器,儲存尿液和排出在膀胱,產生尿液又在腎臟,指揮系統在大腦。
正常情況下,腎臟過濾形成尿液,注入膀胱,達到一定的量以後,膀胱充盈,發出信號傳到脊柱,然後傳到大腦,產生尿意;這時孩子就知道該尿尿了,於是他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大腦發出指令,膀胱接收到以後協調周圍的肌肉,開閘放水,尿液順利排出,這就是排尿的過程。
如果其中某個器官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排尿的異常,最終導致遺尿的發生。半歲之內的孩子,膀胱的排空很頻繁,所以一天內要換好幾次紙尿褲,半歲以上大腦的抑制作用增強,於是排尿的間隔就拉長了。1歲到2歲之間,孩子開始能感覺到膀胱的充盈,開始能在語言或行為上表達——我要尿尿,但是還沒辦法做到控制,說尿就尿;3-4歲就能控制膀胱,能做到延時排尿。5周歲,就全面具備控制排尿的能力了,此時如果還頻繁出現遺尿,就應該考慮病態。
除了有一小部分遺尿是繼發於其他疾病的,比如最常見的隱性脊柱裂、蟯蟲病、泌尿系感染、結石、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腫瘤、癲癇等,絕大多數遺尿患兒都是原發性的,找不到明確的病因,考慮可能與大腦排尿中樞控制力弱、各種神經傳導通絡異常、睡眠覺醒功能障礙等有關。
原發性遺尿
是一種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和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礙。它)以軀體症狀為主——遺尿,心理和社會因素是觸發原因,而且整個疾病的進程都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
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共同形成一個(心理性、社會性)應激源,作用在孩子身上,通過孩子自身的認知,做出反應,產生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鬱、懷疑等,再作用於某些因遺傳易感性而導致的脆弱器官,通過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變,最終導致心身疾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性格特徵、家庭成長環境、生活經歷、周圍人的態度等決定了身體應對刺激做出的反應。
案例分析
回到小毛身上。小毛是上幼兒園中班開始尿床的。媽媽是全職,平時主要是她照顧小毛的生活,她很緊張,帶小毛看了幾次醫生,爺爺、奶奶也生活在一起。媽媽有時跟老人家意見不合,她查資料,認為是小毛小的時候老人家太早給他把尿有關係,兩代人又爭吵了幾次。
幾個月後,小毛的遺尿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本加厲,有時候一晚上都要尿溼兩三次。有一次白天在幼兒園午睡的時候,小毛也尿床了,老師放學就把小毛媽媽叫到學校,當著其他人的面就批評小毛媽媽,要求媽媽回家好好訓練。於是,尿床這件事就變成這個家庭無數次爭吵的源頭,後面孩子爸爸叫老人家不要再插手此事,放手讓孩子媽媽去折騰。
我見小毛的時候,他有點安靜,一直低著頭,膽小又敏感,很怕說錯話,這樣的孩子,的確是難治的,是棘手的,遺尿這件事情,包括家裡人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已經形成一個源源不斷的應激源,給小毛帶來強大的心理壓抑,嚴重危害了小毛的心理健康。
因此,我們的治療方案就變成了——心身同治。我們給予的心理幹預目標,就是消除心理社會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學誘因,最終,達到綜合治療,實現標本同治。
效果還是不錯的,經過幹預,小毛最終不再尿床了,外貌、性格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陽光、自信。
以上,就是想分享給大家的案例,這叫膀胱失約夜尿郎,七情內傷主病方,遺尿本是心身病,身心並調病可諒。
#暖榜健康超能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