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谷孫談"中華漢英大詞典":編詞典要有"鐵屁股"精神

2020-12-17 東方網

圖片說明:《中華漢英大詞典》徵求意見本扉頁,主編陸谷孫的留言。 (資料)

  「這個會我只用聽,不用發言。」昨天,復旦版《中華漢英大詞典》(上)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主編、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陸谷孫說,作為編者,他像是坐上了「被告席」。

  編詞典,是陸谷孫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事。「文革」期間被「發配」去編《新英漢詞典》,1976年起參與《英漢大詞典》籌備和編寫全過程,1986年被任命為主編。「編詞典,完全是偶然,那時不許我教書,只能去編詞典。」陸谷孫說,入了編詞典的門,漸漸發現其中樂趣,那便是「憑藉自己掌握的一點第一手材料,編出了一點新東西」。

  《中華漢英大詞典》的編寫要追溯到1991年,陸谷孫結識香港著名人士安子介。「他跟我講,梁實秋、林語堂編完英漢詞典又去編漢英詞典,你也應該這麼做。」上世紀90年代末,《中華漢英大詞典》編寫工作正式啟動。今年初夏,《中華漢英大詞典》(上)可望出版。

  當年「108將」最後只餘17人

  「真希望有人替我做CEO(執行長),派任務給我做。上卷的框架已經搭好,估計下卷至少不會比上卷差,這樣就比較安心了。」採訪前,陸先生託編輯轉達「希望儘量簡短些」,但說起詞典編寫,他又有說不完的話。去年此時,因為一場重病,陸先生告別站了50年的講臺。一出院,他又立刻投入《中華漢英大詞典》校樣的審讀,「但畢竟精力不濟,只有『撒胡椒』的力氣,不能像編《英漢大詞典》時那樣全部通讀校樣了。」

  「在我理想中,只要有10人左右的團隊,既是意志上的強者、業務上的強者,也是身體上的強者。有定力,或者通俗點叫『鐵屁股』。另外,要有字典頭腦,又對搜集、分析、整理語料感興趣。」陸谷孫回憶,編寫《英漢大詞典》時,起初雖號稱有「108將」,但也不如大家想像中那般「兵強馬壯」,志不在此者佔多數,「文革」結束後陸續有人離開,最後只餘17人。

  陸谷孫一直在尋找執著的同道。採訪中,他多次提到以執行主編趙翠蓮為首的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對《中華漢英大詞典》編寫的貢獻。當年,為留住一位被他認定符合編詞典三條要求的博士生,陸先生主動追去洛陽,為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師生講了一周的課,分文未取。「那時我比較年輕,還和那位少將院長喝了不少酒,就為了留住那個學生。」陸先生笑道,雖然學生最終沒留住,但就此與那兒的師生結下緣分,「後來,洛外很多學生叫我『祖師爺』。」

  讓使用者感染編者的樂趣

  《中華漢英大詞典》相較其他漢英詞典有何突出之處?冠之以「中華」,詞典的語詞部分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而不止於《現代漢語詞典》,百科及準百科性的內容來自《辭海》和幾種百科。古詞、新詞都有,前者甚至超過了約四分之一的分量。

  在《中華漢英大詞典》中,不僅釋義多、例句多,且音訓、義訓、形訓兼顧,嘗試簡要解剖漢字字形或字源的內容,俗語、熟語的故事背景。「比如『閉門羹』,傳說中是誰最先烹的『閉門羹』?『比翼鳥』是兩隻鳥,還是兩體一鳥?用最簡潔的文字講講背後的小故事,給使用者通過語言進入中華文化的一條線索。」陸先生轉頭建議編輯,可以向學中文的外國留學生做一些推介,「不說文化輸出吧。只希望用的人多了,文化自然就『走出去』了。」

  編詞典的創造性在哪兒?陸谷孫說,要在譯出語(即漢語)的「原汁原味」和達到目的語(英語)的「彼岸」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要太過生硬,也不要走另一個極端,這個平衡點在哪裡,多少有編者的一點創造性。」

  「語言是很重要的文化載體,我提倡做『語言玩家』,讓讀者在詞典裡看到一些有趣的句子、短語、例證、條目,讓編者享受到的某些樂趣,也能感染到讀者、使用者,那是再好不過的了。」陸谷孫說。

  成功就是不在乎成功

  「這次最得意的是我收集的33份語料。」在審看《中華漢英大詞典》校樣過程中,陸先生不斷把自己攢下的第一手語料發給編輯做參考。陸谷孫還很注意時下的流行語,一些語詞流行得快,消亡也快,他主張收詞範圍寬一點,「留下一個歷史階段的語言實況,也有價值」。

  陸谷孫參與編寫的第一部詞典是葛傳槼主編的《新英漢詞典》(1975年出版),迄今銷量超過1000萬冊。在陸谷孫看來,這樣的奇蹟是「靠在校樣上大動手腳得來的」。「當時是鉛字排版,我還被叫去印刷廠端鉛字盤,因為一改就要動鉛字,勞動量極大。另一方面,讓我不改又不甘心。當時我們確實做到了一些外國字典沒有的創新,最常用的如『post-war』(戰後)、『pre-war』(戰前),所有當時的外國字典裡都是形容詞性,編寫人員在看報紙、雜誌的過程中,發現可以當副詞作狀語用,便加了新詞性,這可以算是一點微不足道的創新吧。因為文革,接觸新語料有限,當時就是用一架老式打字機,將自己看到不止五次的新東西、新語料一句一句打出來,像『走私』一樣帶進詞典。」

  當年參與《英漢大詞典》編纂的「108將」,只剩陸谷孫一人還在編詞典。「現在的願望就是將《中華漢英大詞典》善始善終。」

  陸先生在復旦執教50年,直到2013年夏天還在為本科生上課。「有一回開講座,有學生遞條子上來,『請說說成功的秘訣,只許在10個英文字內回答』。我回答,『secretofsuccessisindifferencetosuccess』(成功的秘訣就是不在乎成功)。那是實話。誰想到過成功?再說,自己所做的就一定是成功嗎?要說字典中的問題——無論英漢還是漢英,都有成堆的錯誤和缺漏。就一版接一版,逐步修正,精益求精吧。」

  這部詞典

  有多「大」

  ——收單字條目逾2萬——復字條目逾30萬——成語逾2萬條——釋義逾50萬項——與《辭海》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第六版《辭海》,收單字17914個,詞條127200餘條

  查得率是第一要素

  「與學院派不同,我頑固地認為,詞典的第一要素是查得率。查得率是一個很低級的要求,但是符合了最廣大讀者的需求。如果能在待查的10個詞語中找到八九個,讀者與編者雙方都會感到很滿足。」昨天的研討會上,陸谷孫再度闡述了他的詞典觀。

  《中華漢英大詞典》體量龐大,並收入了一定量的各地方言、俚語,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黃福海用滬語小說《繁花》試驗,每隔10頁頻次查《繁花》中滬語詞的譯法,查得率達83.3%。以《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成語條目試驗,查得率達100%。但「大」不是《中華漢英大詞典》的唯一追求,陸谷孫說,日後第二版修訂,他想首先便是「瘦身」,讓詞典儘量不要太臃腫。

相關焦點

  • 陸谷孫:我為何要編《中華漢英大詞典》
    這位主張「精神上要做貴族,生活上可以草根一點」的「老神仙」突然就從我們的視野裡消失了。從此,天堂裡多了一位英語大師。     陸谷孫先生去世後,很多人發表了紀念文章,其中有不少都提到了《中華漢英大詞典》。陸谷孫先生去逝時,案頭仍擺放著《中華漢英大詞典(下)》的稿件。
  • 陸谷孫團隊編纂的《中華漢英大詞典(上)》首發
    《中華漢英大詞典》由陸谷孫教授領銜的團隊編纂,自立項至今已逾15載,編寫團隊勠力同心,終於迎來上卷的誕生。《中華漢英大詞典》是一部大型雙語詞典,古今兼收,源流並重,集義訓、音訓、形訓於一身,兼收海外華人社區用語。
  • 《中華漢英大詞典》將出版 主編稱如坐被告席
    昨天,復旦版《中華漢英大詞典》(上)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主編、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陸谷孫說,作為編者,他像是坐上了「被告席」。編詞典,是陸谷孫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事。「文革」期間被「發配」去編《新英漢詞典》,1976年起參與《英漢大詞典》籌備和編寫全過程,1986年被任命為主編。「編詞典,完全是偶然,那時不許我教書,只能去編詞典。」
  • 《中華漢英大詞典(上)》首發 微信體被收錄
    人民網北京8月26日電  (熊旭)  近日《中華漢英大詞典(上)》首發式在上海書展中心活動區舉行。《中華漢英大詞典》由陸谷孫教授領銜的團隊編纂,自立項至今已逾15載,編寫團隊勠力同心,終於迎來上卷的誕生。
  • 屌絲一詞有了標準翻譯,請看《中華漢英大詞典》
    像「釣魚執法」「官本位」「草根」等緊貼時代的詞彙,以及「行百裡者半九十」這樣的古詞句都被收入該詞典,滬語「搞七念三」在這本詞典中被譯為「mix up」和「to have a love affair」,是不是很傳神?和已有的漢英詞典有什麼不同?
  • 搞七念三、釣魚執法、官本位,《中華漢英大詞典》怎麼譯?
    收詞量遠超現在所用的漢英詞典       1991年,剛編纂完成《英漢大詞典》的陸谷孫在香港結識知名實業家安子介,安子介對陸谷孫說,「梁實秋編完了英漢字典又去編漢英詞典,你也應該這樣做。」這樣一句話挑起了陸谷孫的心思。
  • 漢英詞典200年——從《華英字典》到《中華漢英大詞典》
    馬禮遜編字典離不開他的中國助手  本報記者 黃春宇  在馬禮遜《華英字典》之《字典》第一卷出版整整200年後,復旦大學教授陸谷孫帶領團隊歷時十五載編纂的《中華漢英大詞典》(上)也要揭開面紗了。有學者評論,這可能是一次天翻地覆的變化。
  • 追憶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
    單調煩瑣、繁重艱辛,還容不得一絲差錯,這就是詞典編纂。但詞典亦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基石與抵達其它文化的橋梁。正是在這個少人喝彩的領域中,陸谷孫先生投入40餘年,渾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與時間賽跑編詞典,用生命詮釋了何謂學術界的「匠人精神」。
  • 陸谷孫談「漢英大詞典」的編纂:好詞典的第一要素是查得率高
    現在不行了,只能採取「撒胡椒」的方法,因為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通讀整本詞典。       完成《英漢大詞典》已屬不易,再編《中華漢英大詞典》算是自討苦吃了吧?       陸谷孫:1991年,我通過謝希德校長介紹,認識了香港著名人士安子介。見面時,他就跟我講,梁實秋、林語堂編完了英漢字典又去編漢英詞典,你也應該這樣做。
  • 陸谷孫:那個編詞典的人走了
    由於擔心老人身體,她曾建議對方不用著急,但很快發現他性格如此,手裡有任務就一定要儘快做好。然而,編纂詞典的任務,歷時綿延,即使耗去他一生中最好的時光,依然無法完成。從1970年,30歲的他參與編寫《新英漢詞典》算起,到主編《英漢大詞典》及其《補編》和第2版,再到編寫《中華漢英大詞典》上卷,直到逝世之前,他仍在編寫尚未完成的《中華漢英大詞典》下卷。
  • 漢英詞典哪家強?
    用好/漢英詞典,可以提高英語水平。最好的漢英詞典,可能是英漢詞典。CC-CEDICT、金山詞霸、有道詞典、必應詞典、海詞等在線詞典乃至機器翻譯工具,在漢英查詢方面,實用性、時效性甚至高於有 ISBN 號的漢英詞典。漢英詞典要結合 thesaurus 用。
  • 漢英詞典編纂小史
    據陸谷孫先生回憶,七十年代,有僑生帶回相繼在香港和臺灣出版的林語堂的《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與梁實秋的《遠東漢英大辭典》,雖詞條收入都不足,卻也為日後大陸地區的漢英詞典編纂工作提供了一定借鑑作用。 1978年,「文革」結束,中國大陸出現了新中國成立後國人自纂的第一本大規模漢英詞典——外研社在1979年出版的《漢英詞典》。
  • 漫步英文世界的"老神仙" 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陸谷孫先生一生主要參與的3部詞典——《新英漢詞典》《英漢大詞典》《中華漢英大詞典》,構成了他一生的學術長城。    在《英漢大詞典》完成的那一年,陸谷孫又萌生了編寫一部漢英詞典的念頭,因為他發現,海外讀者對英漢詞典的需求遠遠低於漢英。於是,《中華漢英大詞典》的編寫工作正式啟動。直至2015年,皇皇《中華漢英大詞典》終告大成,而陸谷孫已到75歲稀壽之際。
  • 也許是迄今為止最全(hao)的漢英詞典
    來自上海的語言學交流平臺本文詞典評論部分來自於復旦大學《雙語詞典學導論》(後文簡稱「導論」)討論課Joyce Wang的演講稿。據詞典參編者萬江波老師介紹,這本詞典的收詞量比《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還要大,有些字更是來自於《辭海》。而陸谷孫老師之前在接受採訪時,也談到他認為一本好詞典的標準是查得率要高。那麼《漢英大》收詞量到底有多大呢?小編正好翻到了一頁,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 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主編《英漢大詞典》《中華漢英大詞典》,著有《餘墨集》,譯有《幼獅》,撰有《逾越空間和時間的哈姆雷特》等論文40餘篇。他曾多次應邀參加上海市重大經濟或文化國際會議,擔任主要口譯,多次為上海市市長筆譯講演稿,並擔任1990年出訪香港、新加坡的上海市經濟代表團首席翻譯。
  • 《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走了…
    主編《英漢大詞典》、《中華漢英大詞典》,著有《餘墨集》,譯有《幼獅》,撰有《逾越空間和時間的哈姆雷特》等論文40餘篇。他曾多次應邀參加上海市重大經濟或文化國際會議,擔任主要口譯,多次為上海市市長筆譯講演稿,並擔任1990年出訪香港、新加坡的上海市經濟代表團首席翻譯。自1970年代起,陸谷孫參與了《新英漢詞典》、《英漢大詞典》以及《中華漢英大詞典》三代雙語詞典的編寫過程。
  • 字裡中國:漢英詞典兩百年
    [摘要]漢英詞典帶有文化外釋的屬性。從清末的《華英詞典》到今天的《中華漢英大詞典》,漢英詞典的發展歷程不僅見證了中國自清末打開國門至今與西方的文化交往史,也見證了中國文化的自我賦權之路。兩百年後的春天,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陸谷孫和他的團隊歷時十五年編撰的《中華漢英大詞典》面世。兩本字典串連起的兩百年,是中西文明兩種語言互相砥礪、纏繞、磨合乃至互為主體的兩百年,其間,是一個變化中的中國。詳見B03-05主題「龍」和「dragon」到底是不是同一個意象?「餃子」究竟是不是「dumpling」?
  • 復旦「老神仙」駕鶴西去 悼《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
    陸谷孫先生的《餘墨集》裡「師友憶往」中,收集了有關錢鍾書、徐燕謀、葛傳槼、楊必等諸位師長的紀念文章。文章中陸老恭敬地自持弟子之禮。他坦言與錢鍾書只是文字之交。讓他遺憾的不是未曾登門面訪,而是「我生也晚,錯過了《管錐編》的中華第一版校對」,後來被楊絳先生點名做北京三聯版《管錐編》校對時,又慨嘆道「我輩的學問若能及錢楊的百分之一,足矣!」
  • 英漢大詞典主編、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享年76歲
    7月28日下午1時39分,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先生在上海新華醫院去世,享年76歲。陸谷孫一生從事英美語言文學的教學、研究和翻譯工作,專於英漢詞典編撰和莎士比亞研究。  陸谷孫先生曾說,他覺得編詞典就像做廚子,受不了做飯做菜的熱氣,就不要輕易進詞典編纂的廚房。
  • 追憶陸谷孫 | 他的滿頭白髮,是抖落了文字的「空詞典」
    他也曾說:有時感到自己肉身可以留在地面,元神可以跳到天空,懸停上方,俯視人間……著名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雙語詞典編纂家、莎士比亞學者、《英漢大詞典》《中華漢英大詞典》主編,復旦大學傑出教授、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首任院長陸谷孫先生於2016年7月28日不幸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