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戶應當學會避免因安置房引發的糾紛

2020-10-18 徵地拆遷劉可心律師

拆遷戶如同鯉魚躍龍門,本以為躍過補償的坎,馬上就要成龍成鳳,沒想到跳入了另一個坑,很多拆遷戶諮詢我們拆遷律師,表示稱拆遷方給自己的安置房屋條件非常差,交通不方便,對生活造成一定影響,時間已經過去好幾年,回遷房一直沒有動靜,這該如何是好。

很多拆遷戶選擇產權置換的補償方式,本以為可以通過房屋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可是等到回遷房到手後卻發現,房屋的質量、周圍環境、交通都讓人難以接受,那麼這種情況下拆遷戶還有方法補救嗎?籤訂安置補償時應該如何選擇?

 雖然法律規定了先補償後搬遷的基本原則,實際的徵拆當中基本都是先搬遷後補償、先拆除後建設,很多拆遷過程對後續的安置工作並不重視,這就讓拆遷戶的回遷房屋信息含糊不清,在拆遷戶身邊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為了避免後續可能發生的糾紛,在我們籤訂協議時就應當格外注意,比如選擇產權置換的,籤協議時應當格外注意協議中對回遷房具體信息和條款的規定,查看安置房屋的位置、面積、朝向、裝修、結構、層次以及交付時間是否明確,如果發現協議中對房屋的具體信息不夠明確的,我們建議拆遷戶不要輕易籤字,否則會給後續帶來麻煩。

如何才能保證蓋完的回遷房屋質量過關呢?我們生活中不難發現很多回遷房的豆腐渣工程,有的地區甚至把回遷房當做豆腐渣工程的代表,質量不能保證,拆遷戶住著提心弔膽,既害怕又鬧心。

一般回遷房使用前,是需要通過多個部門的共同驗收合格才可以,比如質量、建設、消防、國土等,當我們發現或者懷疑房屋質量有問題時,可以通過鑑定機構鑑定,或者通過一些手段調查房屋是否通過了驗收,如果質量不過關的,我們應當拒絕入住,並且要求補償。

當拆遷戶一切順利的入住回遷房屋後,有的地區一直拖拖拉拉不給拆遷戶辦理相關權屬證件,時間一久很多人就已經慢慢忘掉,這樣拆遷戶只是名義上的所有權,實質上的使用權,很多地方都會受限,畢竟錢還沒有裝進自己的口袋都不踏實,法律明確規定了,對拆遷戶安置的房屋,拆遷戶可以獲得產權證。

對房屋證件的辦理可以在補償協議中提前約定,只需根據協議約定履行即可,沒有事先約定的,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如果拆遷方違規建設,沒有按照法律規定審批,或者沒有通過合法驗收的,都會導致拆遷戶的安置房屋無法辦理證件,此時拆遷戶應該注意。

我們辦理的案件中很多拆遷戶短則幾年,長則十多年都拿不到回遷房,這樣就嚴重的侵害了拆遷戶的合法權益,所以為了避免這些糾紛的發生,在籤訂協議時一定要把該有的條款全部加上,該明確的信息一定要明確,很多拆遷戶只關心自己的補償,並不關心協議中的違約後的責任承擔。

一定要重視違約後的責任承擔,並且要清晰明確,這是後續對方違約後追責的重要條件,當已經超過協議中規定的交房時間時,拆遷戶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要求對方履行職責。




相關焦點

  • 拆遷戶選擇法律維權的,應當了解這些至關重要的期限
    在徵收過程中,因遇到補償不滿意、安置房不滿意、房屋被強拆等各類不公平對待,而引起的各種糾紛是很難徹底避免的,雖然我們無法決定拆或者不拆,但是我們有爭取合理補償的權利。一些拆遷戶遇到糾紛後,第一時間想到法律,希望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因為自己不懂法,又一直猶豫不定左右徘徊,一來二去,時間在一天天的過,殊不知在維權過程中,很多程序都有著自己嚴格的期限,如果錯過期限,再想通過法律維權也無濟於事。
  • 想要合理的拆遷補償,拆遷戶應當注意的細節
    ,那麼應當怎麼保證自己可以得到合理公平的拆遷補償呢,今天我們拆遷律師簡單為廣大拆遷戶們總結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學會正確的收集和保存證據怎麼才能讓自己的房屋在拆遷當中順順利利,可以得到合理補償減少糾紛呢?
  • 棚戶區改造中,拆遷戶享有這些權利可以保障合法權益
    ,這樣就導致侵害拆遷戶權益的事情經常出現,拆遷戶在棚戶區改造中都享有哪些權利呢?這些權利能不能保障拆遷戶的合法權益,今天我們拆遷律師簡單總結棚戶區改造中,拆遷戶享有的權利。救濟權因為徵地拆遷的複雜性和不可預知性,棚戶區改造引發糾紛是很正常的
  • 拆遷戶注意了,沒搞清楚這些文件,請不要籤字
    在整個徵地拆遷過程中,拆遷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協議,對於第一次接觸拆遷的人來說,各類協議的出現讓其含含糊糊、不明不白,只有協議內容就已經讓拆遷戶迷迷糊糊,更不要提協議中所承擔法律風險。當拆遷戶在各類協議中簽字後,就代表已經同意了協議中的所有條款,我們經常遇到,通過套路致使拆遷戶籤訂協議的,最終導致失去了合理的安置補償,為了預防這一現象的發生,我們拆遷律師今天講解一下,徵拆過程中應當了解的文件。
  • 喬司859戶拆遷戶新年喜獲新房
    良熟三期「錦良嘉苑」安置區塊搖號分房現場新年伊始,喬司街道拆遷戶迎來最大喜事,良熟三期「錦良嘉苑」安置區塊經過4天的搖號分房,共有859戶拆遷戶拿到了新房。至此,喬司街道「雙遷清零」工作6個安置區塊共2747戶拆遷戶全部拿到新房。「錦良嘉苑」即良熟安置房三期,位於臨平新城星河南路以西、世紀大道以南,總建築面積58.4萬餘平方米,共有住宅3476套,有80平方米、120平方米、140平方米、160平方米四種戶型,由48幢高層住宅樓組成,配有地上停車位452個,地下室車位3108個。
  • 蔣凡被除名阿里合伙人 因情感糾紛引發的「天價罰單」何時能休?
    今日,天貓總裁蔣凡夫人手撕網紅張大奕事件終於有了新進展,蔣凡收到了因感情糾紛帶來的「天價罰單」。根據阿里巴巴公布的處理結果顯示,決定對蔣凡做出以下處分:1、 管理層提議並得到合伙人委員會批准,即日起取消阿里合伙人身份。
  • 一個繁體字引發的糾紛……
    一個繁體字引發的糾紛…… 2020-04-13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婚姻家庭糾紛人民調解③】別慌,親子關係糾紛應當這樣處理…
    【婚姻家庭糾紛人民調解③】別慌,親子關係糾紛應當這樣處理… 2020-10-28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徵地拆遷中,堅決不能發生這些行為,嚴重者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有拆遷必有糾紛,發生糾紛不要怕,及時解決問題就可以了,怕就怕有人故意製造糾紛,使問題無法得到解決,使糾紛不斷加劇,無論雙方如何協商都無法達成共識,而作為弱勢群體的拆遷戶往往在這一次受到傷害。拆遷戶一旦出現,首先要啟動權利保護程序,維護其合法權益,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1、違背拆遷戶意願脅迫式拆遷這裡涉及的範圍很多,是指一切違反拆遷戶意願的強迫逼遷行為,如斷水、斷電、電、斷路、威脅等違法逼遷行為,法律是明令禁止的,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拆遷戶應該毫不猶豫地提起法律程序,對情節嚴重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 這樣的安置補償協議,即使拆遷戶籤了,也可以反悔
    拆遷當中之所以要籤訂協議,就是給雙方一個保障,杜絕所謂的「君子協定」的出現,也是為了減少後續的糾紛,雙方達成共識籤訂協議後,只需要各自履行協議內容即可,協議又是一條條的規定,約束雙方只能按照規定進行。>然而實際當中,如此重要的環節已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拆遷方會在籤協議環節埋下糾紛的伏筆
  • 因疫情引發合同糾紛如何認定適用不可抗力和情勢變更
    像這樣受疫情影響不能正常履行合同的糾紛很多,如買賣合同、借款合同、旅遊合同、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承包合同、租賃合同以及其他合同。隨著時間推移,糾紛更多。法院在審理這類糾紛時,對疫情的法律性質有不同認識,是屬於不可抗力還是情勢變更?據統計,因2003年非典疫情起訴到法院的案件,大多數認定為不可抗力,少數認定為情勢變更。學術界大多數觀點認為不可抗力,只有少數人認為是情勢變更。
  • 拆遷戶一定要學會辨別拆遷中的這些違法行為
    徵地拆遷本來就是一個漫長又複雜的過程,而各地區不按照法律程序實施拆遷,導致出現很多違法拆遷的現象,給本來就複雜的程序又添加了一些反推力,既影響了拆遷進度,也破壞了拆遷戶原有的生活。ZF的信任度急劇下降,而一些人、部門,為了實現自己的政績或項目,不擇手段,不顧拆遷戶的意願,對於這種情況,即使為了社會發展,也不能把眾多拆遷戶當做墊腳石,發展再好,民怨沸騰,幸福指數差又有何用呢?
  • 拆遷戶眼中誤解的「強拆取消」
    也有很多拆遷戶說「現在法律已經取消了強制拆除,只要自己一直拒絕籤字,對方也不能把房子強拆掉」,經過我們搜索資料發現,確實有很多自媒體發布過關於取消強拆的文章,對於這個問題,是拆遷戶誤解還是還有別的含義呢?
  • 臺灣苗慄大埔案逆轉 四拆遷戶勝訴
    原標題:臺灣苗慄大埔案逆轉 四拆遷戶勝訴  中新社臺北1月3日電 引發多次衝突事件的苗慄縣大埔案,被拆遷戶控告臺當局有關方面區段徵收違法,原判拆遷戶敗訴。臺中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3日宣判,判決張藥房、朱樹、黃福記及柯成福四拆遷戶勝訴,其他駁回。
  • 拆遷戶留意!金華這個區塊將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項目,紅線圖發布
    12月14日,金華兩個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項目同時發布場地平整招標公告,預示著兩大項目開始啟動,兩個項目紅線範圍面積合計近180畝。另一個項目為金東區潭頭灘等社區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項目(地塊二),金東區潭頭灘等社區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項目(地塊二)用地紅線圖範圍內場地平整,紅線範圍內面積52550.2平方米,合計78.82畝。總挖方78414.28立方米、總填方:8417立方米(具體實施範圍在紅線範圍內以招標人安排為準)。
  • 房山法院通報涉暴雨天氣引發糾紛典型案例情況
    2020年9月23日上午,房山法院召開涉暴雨天氣引發糾紛典型案例新聞通報會,通報了該院2017至2019年度因暴雨天氣不利影響引發案件的審理情況,並結合因暴雨天氣帶來不利影響產生糾紛的呈現特點、常見表現形式等給出對策建議並進行相關法律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