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史意義上的唐宋八大家,不僅僅只是八位文學巨匠個人成就的體現,同時也彰顯出由唐入宋的宏大社會轉型,以及文藝思潮的深刻流變。
" 文學史意義上的唐宋八大家,不僅僅只是八位文學巨匠個人成就的體現,同時也彰顯出由唐入宋的宏大社會轉型,以及文藝思潮的深刻流變,這種變化也深深地影響著唐宋藝術史的發展,尤其是宋代文人藝術思潮的產生 "。
魯迅美術學院教授李林介紹說:" 此次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以唐宋八大家為主題的文物展,其實是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宏大的唐宋藝術轉型的時代風貌,以及後世對其追摹的文化崇敬 "。
繪畫
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 "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而且明確地提出了 " 士人畫 " 的概念,對以後 " 文人畫 " 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枯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書法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 " 宋四家 "。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唐宋藝術之間出現巨大轉型
自明代開始," 唐宋八大家 " 的概念逐漸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標籤,成為中古以來復興傳統文化的重要文學運動。而由此我們不禁會追問:是什麼樣的社會進程、文化土壤和歷史契機促成了 " 唐宋八大家 " 的產生?唐代雙星和宋代六家在其文化內核上有無時代性的差異?尤其是在 20 世紀初,日本學者內藤湖南發表了《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質上有顯著差異,認為唐代是中世紀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從此提出了著名的 " 唐宋變革論 "。學界經過百餘年的探討與反思,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也在不斷關注唐宋之間的諸多轉型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李林教授指出:" 其實類似於文學史、文化史等領域,在藝術史的發展進程中,種種現象確實也體現出唐宋藝術之間的巨大轉型。尤其是在文化品格與審美趣味上,唐宋兩個朝代具有較大的差異,究其原因,應該充分考慮到作為文化主體與社會審美潮流的變化。所以,在參觀本次展覽的同時,觀眾們可以帶著這樣的思考,去走進唐宋八大家的時代,真正地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
" 本次展覽綜合了傳世書畫、碑帖、器物等多種類型的主題文物,為我們勾畫出了『八大家』產生前的文脈傳承以及產生後的文化餘響。區別於以往以簡單的文物為中心、過於學術化的展覽方式,這次展覽是遼博嘗試以『大文化』概念為出發點,以社會大眾文化接受為中心的策劃嘗試。從展覽開幕至今的社會各界反饋情況來看,這種策展理念的轉變無疑是成功的。尤其是以唐宋八大家為切入點,其實為廣大觀眾呈現的,是以文學、藝術兩條線索相互交織的文化傳承,體現了從唐宋之變出發,輻射元明清乃至當代人對唐宋文化的不斷解讀。"
蘇軾在宋代藝術
乃至文人畫傳統中
具有標誌性意義
" 說起唐宋藝術史,可以說這是中國藝術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黃金時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藝術高峰。但在這一系列閃光的名字中,我們無法繞過的一顆最亮的星,無疑是蘇東坡," 李林表示," 可能由於專業背景的原因,唐宋八大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蘇東坡,他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理想模式,是文化史一個百科全書式的難以逾越的高峰。"
" 作為宋代士大夫階層的代表,蘇東坡具有最為綜合的文人素養與人格魅力。其仕途生涯、宦海沉浮的際遇與自身的高潔人格,成為後世文人最為推崇的精神楷模。他在文學上的成就自然無需贅言,無論是其詩、其詞還是其文,都獨具特色,自成一家之風貌。在書法上,位列蘇黃米蔡四家之首,開一時之風氣。在繪畫上,其枯木竹石的文人花鳥畫,奠定了中國文人畫情感表達的基本調性。其對於士大夫繪畫的概念提出與品格界定,成為北宋文人畫思潮的重要理論奠基和後世文人畫發展的重要範本。從這個意義上說,宋代以蘇軾、文同、黃庭堅、米芾為代表的一批藝術家,對後世一千餘年的書畫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深遠意義,是我們理解最具中國特色的文人畫藝術的金鑰匙。" 李林教授說。
此展系重新梳理
唐宋文脈的有益嘗試
除了對 " 唐宋八大家 " 及其時代與文學藝術成就的整體性呈現外,此次展覽還有許多亮點。展覽中眾多的書畫類文物,尤其是眾多文博機構所珍藏的難得一見的重要展品,是書畫愛好者們最津津樂道的觀展記憶。
長期從事中國古代藝術史研究工作的李林教授,特別為廣大讀者介紹了一些國寶級展品。" 遼博這次展出的館藏精品,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是依據三國曹植著名的《洛神賦》文意而作的繪畫作品。一方面體現了以繪畫的形式表現三國時期流行的辭藻華麗的文學內容,勾畫出古文運動的歷史背景;另一方面也可見早期中國繪畫的時代性風格技法與面貌特徵,是早期傳世繪畫作品的重要例證。同時,在目前所知傳世的六卷《洛神賦圖》中,遼博收藏的這卷較之其他幾卷,在水平上也被公認為略高一籌。"" 作為明代『吳門四家』之一的仇英,擅長畫仕女人物,偶作花鳥。這次展出其《赤壁圖》,以石青、石綠為主色調,畫面布局疏朗,用筆工細,敷色淡雅,通過丹青妙筆,為我們重現了東坡先生與友人月夜泛舟、懷古傷今的歷史場景。"
" 遼寧有國寶、遼寧有歷史、遼寧有文化!" 李林教授說:" 本次展覽是一次重新梳理唐宋文脈,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有益嘗試,是引導大眾了解與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相信此次展覽一定會成為繼『又見大唐』『又見紅山』展覽之後,再次向全國人民展現新時代遼寧形象的現象級展覽。"
遼瀋晚報 · ZAKER 瀋陽記者 李爽 編輯 王琳
【來源:遼瀋晚報·ZAKER瀋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