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國是人口老齡化大國,並在未來還將以最快的速度延續老齡化。所以,養老問題每個家庭都需要面對。
雖然醫學技術的發展早已大幅度提升了人類的壽命,但也導致很多老年人並未合理規劃好較長的養老生活。
但由於國內老年人的數量實在太過龐大,仍有一部分老人很難得到贍養。地區經濟的不平衡也為養老問題帶來差異,很多農村老人本身的養老意識也並不高。
老齡化的到來使很多慢性病的發生率與種類數量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現為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四大類,每一類都被堪稱為老年人的身體殺手。
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指出,我國大約有3億名慢性病患者,其中一半都是65歲以上。
曾有研究預測,2029年35-84歲年齡段的中國冠心病絕對患者數量將比2020年增長64%,如此高比的增長率對當今醫療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然而,一個人生病對全家來說都是不幸的,不止病人本身要與病魔抗衡,其家庭成員也需要在其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
很多老年人本就生長在貧困的年代,深知錢財對家庭的重要性,即使富足了也會選擇能省則省。如今卻因為自己的身體,又將得以小康的家庭拖入深淵。
雖然人命的確大於金錢,但老人大概率會感受到無盡的自責。
在成年晚期,人們會如同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面對自我完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這個階段的老人難免會因為身體機能衰退,感受到與年輕時期的差距,極其容易陷入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未來的迷茫。
這一時期,他們會見證自己的同齡人隨著歲月離去,這種情形又會帶來更深的困苦。
埃裡克森認為,只有回顧一生時感到豐足、創建幸福人生的人才不會懼怕死亡。
顯然,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很難感到圓滿,都是遺憾多於滿足,所以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對死亡感到懼怕。
日本東京曾被評為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城市,但2019年統計發現,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高達2.5億,佔比達到18%,預計到2027年,老年人口佔比將提升到20%,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以這樣的老齡化速度追上東京是指日可待的事,而老人該如何過好餘生,一直是大眾聚焦的熱點。
很多年輕人在大城市定居後,便想接父母來更好的城市生活,可嘗試過後卻發現,父母離開了習慣生活的地方,很難感受到快樂。
於是,他們為父母聘請專業的護工來照顧日常起居,但屢屢報導的保姆虐待老人事件又讓子女們不敢冒如此大風險。
年輕人每日都需要為生活拼搏,實在沒有過多時間照顧父母,這既是年輕人心目中的大事,亦是老人的煩心事,身體機能的下降讓他們藥不離身。
我國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約有4000萬人,其中老年痴呆患者達到900萬人,這些病的治療大多都只能靠藥物延緩病情,很難徹底根治,需要家庭多多費心。
未必每個子女都是孝順的,社會中不乏有人在得知父母患病後,為了逃避責任而選擇拋棄父母。
現在很多老年人,並不只需要面對身體折磨,長期的患病和慢性疼痛會讓他們對生活產生毫無希望的絕望情緒,陷入自我懷疑,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是家庭的拖油瓶、害人精。
所以,面對這樣兩難的情形,不少人都呼籲安樂死,讓飽受病痛的老人能夠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而不是低質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