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教師政策出臺。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在已對教師職業資格實行「先上崗、再考證」階段性措施基礎上,推進師範畢業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改革,允許教育類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公費師範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並建立教師教育院校對師範生教學能力進行考核的制度。
這一政策的背景是,當下教師隊伍存在不小的缺口。以廣東為例,2019年一份政協提案透露,2018年,廣東僅在編義務教育教職員缺口就達13.8萬,珠三角9市公辦學校小學在編教師缺口比例達10.8%。據廣東省教育廳預測,到2020年全省需新增小學學位184萬個。對比來看,過去5年,全國教師招聘力度不斷加大,2019年深圳年薪30萬招小學老師更一度成為新聞,但新招聘的專任教師尚不足以填補缺口。
教師缺,尤其是縣城教師缺,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有編不補」「有編難補」「無編可補」。而這背後的根源是,缺乏對發展教育的系統性規劃,以及教育投入不到位。解決教師短缺問題,掃除師範畢業生就業障礙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地方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保障對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投入,解決教師待遇問題。
所謂「有編不補」,即有教師編制,但不用完教師編制,而是招不佔用編制的合同教師或者臨聘教師,這些教師的待遇要低於進編的教師。為治理這一現象,國家要求所有合同教師、臨聘教師或者代課教師,必須和正式教師一樣,同工同酬,但實際上並沒有得到執行。一些地方允許鄉鎮、村學校招聘代課教師,這些代課教師的待遇不足有編教師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代課教師嫌待遇低不幹,教師就短缺。
所謂「有編難補」,則是由於地方條件差,即便有編制,也沒有符合招聘條件的人去應聘。多年累積下來,缺口就越來越大。這和地方的教育生態有關。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鄉村教育發展,明確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但是,鄉村學校還是越來越空,而城鎮學校則越來越擠,有不少鄉村教學點、不完全學校,基本由退休教師維持,很難補上新鮮的教師力量。
所謂「無編可補」,則是沒有相應的編制預算。從考慮節省教育投入出發,有的地區結合當地適齡生源減少的「現實」,多年沒有招聘新教師的計劃,結果不但導致教師斷層,還出現教師老化問題。這是缺乏長遠規劃的。另外,雖然由於鄉村學生湧入,城鎮學校學生數增加,可是政府部門卻不增加教師編制,於是「僧多粥少」,就把學生往教室裡塞,大班額問題在一些地方還繼續存在。
教師隊伍建設關係到一地教育的健康發展。補上教師缺口,需要地方有科學系統的教育發展規劃,並依法履行教育職責。毋庸質疑,要做到教師與教育教學任務的完美匹配是很困難的,因為適齡學生數會不斷變化,某幾年生源減少,教師可能會多出來,可如果由此減少教師(教師退休、離職後不補充),一旦學生增加就會出現教師缺口。因此,這需要推進「縣管校聘」,做好縣域內對教師招聘、管理、使用的統籌,同時,可以借鑑英國的「靈活教師」制度,招聘有教師資格證的人員擔任「靈活教師」,但必須同工同酬。
具體到鄉村教師隊伍而言,鄉村教育發展戰略,也影響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辦好每一所鄉村學校,與對鄉村學校進行低水平維持,引導所有孩子到城鎮學校上學的思路是不同的。前者會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招聘新教師到鄉村學校工作,而後者則會漠視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這會進一步拉大城鄉教育差距,導致鄉村學校衰敗。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首先必須保障對教育的投入,「有編不補」「無編可補」,都是地方政府沒有依法履行教育投入責任。對此,需要強化督導,追究不依法履責的地方政府的責任。去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2019年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方案》明確,對省級人民政府重點評價15項教育職責的履行情況,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採取「一對一」方式向受檢省份反饋評價意見。既要挖掘各省級人民政府在履行教育職責過程中的好做法和典型經驗並加以推廣,又要重點查找各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整改要求和問責建議,切實把評價結果作為對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領導幹部考核、獎懲以及教育系統內省級教育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
其次,要保障教師待遇、權利,提高教師職業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中國教育在線2019年發布的《2018年基礎教育發展調查報告》顯示,從2010年到2017年8年間,我國學前教育階段女教師佔比一直維持在97%—98%;小學階段女教師佔比從2010年的57.95%提高到了2017年的67.19%;初中階段女教師佔比從2010年的49.48%提高到了2017年的55.64%;普通高中階段女教師佔比從2010年的47.66%提高到了2017年的53.07%。這些數據表明,我國教師隊伍存在性別失衡的問題。這和教師職業的待遇、社會形象是密切相關的。雖然我國教師待遇在逐漸提高,但距離吸引最優秀人才從教,還有不小的差距。而教師壓力大,非教學負擔沉重問題,也影響優秀人才包括師範畢業生選擇從教的意願。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