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在大變革時代領先?向內尋求共生力量,向外獲得共生價值

2020-12-16 中信出版集團

企業是埋頭做好自己的發展,還是致力於做一家具備整體多利性的平臺?

是注重競爭的輸贏和結果,還是共同做大市場的的「蛋糕」實現更高層次的競合?

是獨自擁有還是開放連接?是利己還是利他?

今天的世界,跨界互聯、平臺共創在不斷發生,新的商業生態系統也在持續構建。究其本質,「共生」正在成為變化發展的大方向。

4月18日下午,由中信集團、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未來企業進化新路徑」主題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蒲堅,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等出席活動並演講,共探變革時代的「共生」之道。

陳春花:開放邊界,共同成長是未來領先企業的核心特徵

過去6年間,陳春花教授帶領研究團隊走訪眾多企業,基於對中國商業實踐的長期觀察與思考,陳春花在其新作《共生:未來企業組織進化新路徑》中倡導建設「共生型組織」。

陳春花表示,在個體價值崛起,組織邊界模糊的今天,連接比擁有更重要,協同比分享更有價值。開放邊界、共生成長是領先企業的核心特徵。面向未來,「共生」將成為企業組織的進化路徑。

她認為,從組織維度看,網際網路時代至少有有三個顯著的變化:深度關聯而又表面無序的市場;沒有註定成功的金科玉律,核心競爭力無法形成壁壘;無法預知的新挑戰。 當面對這三個根本性的問題,就勢必需要一個新的組織形態來回答。基於此,陳春花提出了「共生型組織」的概念。

面對這些新挑戰,企業需要從認知上做出調整,包括互為主體性、整體多利性、柔韌靈活性等。在具體的執行上,要打破員工的邊界和顧客的邊界,尋求不可被替代的優勢等,這樣才能在 「共生」體系當中生存和發展。

蒲堅:共享知識的程度決定企業發展的邊界

蒲堅從人性的角度對共生做了闡釋,指出人的本性具有三個基本的特質:物質性、社會性和知識性。物質性指人的基本物質需求,社會性是人作為社會關係總和的表現,知識性是把握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能力。物質性和社會性都是排他或相互佔有的關係,只有知識性可以共享,是我們未來贏得「共生」發展的重要資源。

他認為,組織在多大程度上共享知識,決定了這個組織發展的邊界。「企業應時刻考慮把存量的知識協同起來,以發現增量知識。增量知識就是隱性的價值聯繫,擁有增量知識,企業就能實現創新和引領。存量知識已經不是力量,把存量知識協同起來才能成為力量。「

「共生的本質就是共生是在對立雙方的中間領域創生新的『聖域』,知識的聖域,從而實現人類共同價值的過程。升維人的認知,共享知識財富,是建立共生、共有、共享社會的根據。」

向內求得共生力量,向外獲得共生價值

在實踐層面,來自中信建設和中信信託的管理層代表分別介紹了中信建設如何實現多方共贏的海外共生發展之路,以及中信信託如何通過「舉手制」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成長和共享發展成果。

中信建設在海外開展工程承包的多年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具有整體多利性的「聯合艦隊模式」。公司副總經理樸波介紹,中信建設在安哥拉社會住房項目上建立了有29家合作單位、近1萬8千名員工組成的聯合艦隊,帶動了中國近200家勘察、設計、施工、物流企業、物資材料和機械設備供應商「走出去」。阿爾及利亞高速公路是中國海外項目承包最大的項目,帶動了幾百家的企業走出去,帶動勞務出口1.2萬人。」

他將中信建設的共生實踐總結為四個維度,即「4P理論」。「第一,繁榮(prosperity)。顧客至上,與顧客共創新可能,契合了邊界開放的商業理念;第二,夥伴(partnership)。打破邊界,共同發展,打造命運共同體模式,這個也是我們在經濟領域競合的實踐。第三,人文(people)。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多元文化相互理解,才能催生共生的願望。最後一個是環境(planet),致力於與環境和諧共生。」

中信建設副總經理樸波

如果說中信建設踐行的是與外部的共生,那麼中信信託的「舉手制」則是對在企業內部探索的共生實踐。中信信託副董事長薄偉康分享道:「中信信託在公司內部推行了『舉手制』,即有能力有熱情的青年員工可以主動向公司 『舉手』,申請成立新的業務團隊;公司則為舉手人提供發展平臺,並設定一定期限的考核期進行檢驗,成績優異可被確立為正式部門,實現事業突破。『舉手制』的形式使得我們優秀團隊可以像細胞一樣分裂,保證優秀團隊的再生。」

由「伯樂相馬」到「陽光賽馬」,「舉手制」打破了年齡和資歷等客觀條件的束縛,鼓勵有抱負、有能力的員工「毛遂自薦」,為青年員工施展個人才能提供了綠色通道,激發了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企業內部實現了知識性共享。「舉手制」下嶄露頭角的青年員工已成為公司業績的主要創造者,12人成長為部門負責人,有的還進入了管理層。

中信信託副董事長薄偉康

未來已來,在這個不確定性的時代,向內求得共生力量,向外獲得共生價值,開放邊界,協同連接,才是未來企業組織進化的必要路徑,也是未來領先企業的重要特徵。

本次活動由《財經》雜誌執行主編何剛主持,中信商學院、北大國發院朗潤學堂、知室、網易新聞等多個平臺做了直播。

相關焦點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第三部分,對與共生有關的類似概念(共同、共通以及共和)進行了考察,經過對比可知,共同、共通、共和,當然也包括共生,這些概念各有特定的內涵,不能簡單地混淆使用。這有利於進一步廓清共生概念的使用邊界。第四部分,根據上文的分析,總結出共生思維具有的三種價值,即對話價值,實踐價值以及願景價值,這實際上是對共生思想重要性的論述。
  • 安美術館開幕與十三位藝術家共同探討「向心-城市共生」
    所以中國藝術家必須要從自己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中找到自我支撐的力量,不再作為歐美文化藝術大餐的配菜和春卷,而是打造以自己為文化主角的國際舞臺。擺脫歐美雙年展策展人的拐棍,擺脫歐美大美術館的拐棍,自己邁開雙腿走在世界上,同時又能擺脫低端全球化的路徑和陷阱,不盲目地被國外的低端畫廊和民間機構忽悠,展開國際大競爭,展開自己的工作。
  • 陳春花:打造「共生」型組織要有四種境界
    中國企業國企的混改到底什麼樣模式可以真正走出來?如何讓民營資本和國企資本採用全新模式,回歸到有效的治理結構,尋求市場化的競爭力,這樣有一個民企和國企「共生」模式。用4個P解釋一下我們如何在海外謀求一個和我們夥伴,和我們顧客,和不同的人文、文化、宗教、法律等等不同的環境下,面臨的挑戰,我們能夠怎麼樣獲得進入共生門檻的能力,同時通過自己價值創造手段獲得共生的實踐發展。最後再次感謝主辦方能夠讓我們中信建設有這樣一個機會,由於時間問題,我有很多問題,以後有機會跟各位教授進一步的請教。
  • 共生時代領導力新內涵:「無我」領導打造協同價值環境 | 思維體操課
    這種與其他共生型組織成員聯繫在一起的互助成長新模式有何優勢?如何履行「誠、利、信、不爭」的新型管理價值取向?今天的思維體操課,創投君將為你介紹「無我」管理的核心內涵,幫助領導者以注重「命運共同體」的方式賦能組織,在價值網絡中打造更為積極健康的生態系統。
  • 2019中國管理·全球論壇召開 共話「長期主義 價值共生」
    本次論壇圍繞「長期主義 價值共生」的主題,以主旨演講、洞察發布、圓桌論壇等多種形式解密中國基業長青、與時俱進的管理密碼,探討數字時代中國管理模式的內涵和外延,助力中國管理模式不斷升級進步,為與會者奉上了一場理論與實踐的頂級管理盛宴。
  • MPA資訊:共生理論及其在公共管理學科的適用性研究
    共生及其理論揭示和研究了經濟組織、主體之間的資源交換關係的規律和機理。這不僅對經濟領域內的產業共生、企業共生、開發區建設與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同時對於理解和推動其他社會領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不容置疑的是公共管理領域引入共生及其理論亦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價值。
  • 陳春花:數位化時代組織管理的三個關鍵詞——賦能、共生、協同
    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整個組織的力量、組織的發展本身沒有辦法匹配得這麼快。從1995年開始,我開始深入去研究企業戰略跟組織之間的關係和變化。到2012年,我開始關注另一個最重要的影響要素,數位技術或者網際網路技術對於組織發展的影響和變化。
  • 魚菜共生:—個頗具推廣價值的養殖模式
    其次是生態養殖,即在大、中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種或者亞成體,如山塘、水庫、湖泊等大水域養魚和大面積的淺海灘涂養殖蝦蟹、貝藻類,例如大水面增養殖和魚塭養殖等。再次是綜合種養,例如在稻田、藕塘、菱池、茭白田裡放養蝦、蟹、鱔、鰍、鱉等水產養殖動物,或者一造種植,一造養殖,實施輪作;魚菜共生,即在水面上種植蔬菜,水體中養魚。其中魚菜共生在該類型模式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可見一斑,是一個值得大力推廣的模式。
  • 共生理論下高職院校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是我國各類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複合型人才培養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其培養的知識創新型與技術型人才是推動我國社會生產變革的重要力量,但在培養模式、培養質量、培養主體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因此,研究嘗試從共生理論的視角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探索出一套培育高素質、高技能的複合型人才模式。
  • 聚焦美康 多元共生 | 共話數字時代的品牌生長及美的經濟學...
    艾美集團作為本次論壇協辦方,董事長李金鳳女士及部分高管受邀出席本次論壇活動,並與社會各領域的傑出領袖們共同探討如何推動未來女性領導力發展並助力女性探索自身領導力成長。  本屆論壇涵蓋多個熱點議題與版塊,聚焦數字時代下的品牌生長與美的經濟學,把握數字時代的機會崛起、實現品牌持續地發展,與美麗健康經濟融合共生,推動美學及美業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
  • 《華為管理變革》讀後感:管理變革—企業發展的內驅動力
    1.2 對我們的啟示1)在企業發展困難舉步維艱時,一定要進行變革。變革是發展的內驅動力。2)企業的變革要選好目標參照,如華為以世界最好的公司為標杆。研發變革是企業不落後的重要保障。7.2 對我們的啟示1)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企業對研發的投入多少決定企業領先是否的決心。2)企業在運營良好,發展較快時,更要加大研發投入。
  • 城市共生是人與社會關係的反思——安·美術館開館展揭幕
    在這個展覽裡我們關注和探討的是人類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共生,文化與城市氣質的共生,科技與城市發展的共生,又或是新媒體語境下空間轉化的共生。展覽 「向心——城市共生計劃」共邀請了十三位目前活躍在全球當代藝術界的重量級藝術家共同參與,展出作品近30件。
  • 千鈞破壁的DeFi趨勢下 Compound與Balancer如何 「魚菜共生」
    幸運的是,加密貨幣領域中最熱門的趨勢正變得炙手可熱,其強大的激勵機制正鼓勵那些尋求收益的人,在儘可能多的協議中最大化其資產的可用性。認識SAFG / 流動性挖礦/Yield Farming(流動性農耕)5月27日,大受歡迎的Compound借貸協議的發起方Compound Labs宣布,他們打算在未來4年向協議用戶分發42%的COMP治理代幣,以朝著完全去中心化協議的目標邁出一大步。
  • 花言花語 陳春花 : 如何理解共生信仰和它的三要素?
    我們再來看看華為,通過華為信仰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看信仰體系如何推動華為成為全球信息和通信技術行業的先鋒者。華為信仰的基石是企業文化所產生的觀念性力量,即傳播知識與思想的力量,這是一種容易獲得一致擁護的路徑。
  • 程銘 劉雪蓮:共生安全:國際安全公共產品供給的新理念
    ,作為向其他地區施加影響力和實現政治利益的手段,而德國認為只應單純著眼於提高地區防務力量」。復旦大學蘇長和教授則從批判性反思西方世界內部周期性出現從多極體系向對抗兩極體系演變的現象及其根源入手,提出從共生角度思考全球治理改善、國際體系變革、新型大國關係構建甚至新型國際關係的建設,具有越來越緊要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並且強調一個更具共生特點的國際體系開始逐漸出現在國際安全領域。
  • 共生時代,大學如何不被割裂成「孤島」
    由於交通、計算機通信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地球村已不再是神話,人們生活和工作方式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隨時隨地學習交流與互動合作成為可能,生活與工作的邊界也在模糊化,人的獨立性和共生性在同時加強,社會正在演化成為一個基於網絡的、以價值創造和增加為導向的生態系統,其結構是基於網絡的合作平臺,其機制是願景、使命驅動的共生共棲和互動互惠。
  • 《共生·SYMBIOSISM》在英語國家正式出版!
    (創世紀9:13-14)我很高興地看到,《共生:一種約定創新生活方式的精神力量》小冊子英語版即將正式出版,非常期待英語世界的讀者給我反饋意見。此時此刻,我想起出生在溫哥華的兩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寫出A Global History的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和開闢「西方世界史學新時代」的William H.McNeill。
  • 「共生」主題展|作品展覽預告:多元繁榮,共融共生
    2020廣西設計周將攜手多家組織、機構共同打造「共生」主題展——這可能是廣西第一場跨多重設計領域,多個行業大咖協作而成的藝術設計展覽。在「設計共生」的主題之下,尋找溝通、實踐和融合 ,著眼未來,謀求良性的共同發展。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這是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共同向我們提出的新挑戰: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馬克思認為,工業文明的生態危機根源在於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解除生態危機的唯一出路就是化解人與自然的異化矛盾,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人類經濟活動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不和諧關係」,實質是傳統經濟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針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負外部性生態影響。
  • 「共生·價值」第九屆金博獎全球總決賽在穗成功舉行
    12月18日,2020海交會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交流峰會暨「共生·價值」第九屆金博獎全球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大賽總決賽在廣州成功舉行,創新領域群英聚首,探索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新路徑。他表示,創新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發揮關鍵性作用,如何賦能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實際上就是優化創新環境,「構建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圈,對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人進行精準服務,而且是超前服務、高水平服務,才能培養高技術、高成本、高附加值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