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埋頭做好自己的發展,還是致力於做一家具備整體多利性的平臺?
是注重競爭的輸贏和結果,還是共同做大市場的的「蛋糕」實現更高層次的競合?
是獨自擁有還是開放連接?是利己還是利他?
今天的世界,跨界互聯、平臺共創在不斷發生,新的商業生態系統也在持續構建。究其本質,「共生」正在成為變化發展的大方向。
4月18日下午,由中信集團、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未來企業進化新路徑」主題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蒲堅,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等出席活動並演講,共探變革時代的「共生」之道。
陳春花:開放邊界,共同成長是未來領先企業的核心特徵
過去6年間,陳春花教授帶領研究團隊走訪眾多企業,基於對中國商業實踐的長期觀察與思考,陳春花在其新作《共生:未來企業組織進化新路徑》中倡導建設「共生型組織」。
陳春花表示,在個體價值崛起,組織邊界模糊的今天,連接比擁有更重要,協同比分享更有價值。開放邊界、共生成長是領先企業的核心特徵。面向未來,「共生」將成為企業組織的進化路徑。
她認為,從組織維度看,網際網路時代至少有有三個顯著的變化:深度關聯而又表面無序的市場;沒有註定成功的金科玉律,核心競爭力無法形成壁壘;無法預知的新挑戰。 當面對這三個根本性的問題,就勢必需要一個新的組織形態來回答。基於此,陳春花提出了「共生型組織」的概念。
面對這些新挑戰,企業需要從認知上做出調整,包括互為主體性、整體多利性、柔韌靈活性等。在具體的執行上,要打破員工的邊界和顧客的邊界,尋求不可被替代的優勢等,這樣才能在 「共生」體系當中生存和發展。
蒲堅:共享知識的程度決定企業發展的邊界
蒲堅從人性的角度對共生做了闡釋,指出人的本性具有三個基本的特質:物質性、社會性和知識性。物質性指人的基本物質需求,社會性是人作為社會關係總和的表現,知識性是把握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能力。物質性和社會性都是排他或相互佔有的關係,只有知識性可以共享,是我們未來贏得「共生」發展的重要資源。
他認為,組織在多大程度上共享知識,決定了這個組織發展的邊界。「企業應時刻考慮把存量的知識協同起來,以發現增量知識。增量知識就是隱性的價值聯繫,擁有增量知識,企業就能實現創新和引領。存量知識已經不是力量,把存量知識協同起來才能成為力量。「
「共生的本質就是共生是在對立雙方的中間領域創生新的『聖域』,知識的聖域,從而實現人類共同價值的過程。升維人的認知,共享知識財富,是建立共生、共有、共享社會的根據。」
向內求得共生力量,向外獲得共生價值
在實踐層面,來自中信建設和中信信託的管理層代表分別介紹了中信建設如何實現多方共贏的海外共生發展之路,以及中信信託如何通過「舉手制」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成長和共享發展成果。
中信建設在海外開展工程承包的多年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具有整體多利性的「聯合艦隊模式」。公司副總經理樸波介紹,中信建設在安哥拉社會住房項目上建立了有29家合作單位、近1萬8千名員工組成的聯合艦隊,帶動了中國近200家勘察、設計、施工、物流企業、物資材料和機械設備供應商「走出去」。阿爾及利亞高速公路是中國海外項目承包最大的項目,帶動了幾百家的企業走出去,帶動勞務出口1.2萬人。」
他將中信建設的共生實踐總結為四個維度,即「4P理論」。「第一,繁榮(prosperity)。顧客至上,與顧客共創新可能,契合了邊界開放的商業理念;第二,夥伴(partnership)。打破邊界,共同發展,打造命運共同體模式,這個也是我們在經濟領域競合的實踐。第三,人文(people)。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多元文化相互理解,才能催生共生的願望。最後一個是環境(planet),致力於與環境和諧共生。」
中信建設副總經理樸波
如果說中信建設踐行的是與外部的共生,那麼中信信託的「舉手制」則是對在企業內部探索的共生實踐。中信信託副董事長薄偉康分享道:「中信信託在公司內部推行了『舉手制』,即有能力有熱情的青年員工可以主動向公司 『舉手』,申請成立新的業務團隊;公司則為舉手人提供發展平臺,並設定一定期限的考核期進行檢驗,成績優異可被確立為正式部門,實現事業突破。『舉手制』的形式使得我們優秀團隊可以像細胞一樣分裂,保證優秀團隊的再生。」
由「伯樂相馬」到「陽光賽馬」,「舉手制」打破了年齡和資歷等客觀條件的束縛,鼓勵有抱負、有能力的員工「毛遂自薦」,為青年員工施展個人才能提供了綠色通道,激發了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企業內部實現了知識性共享。「舉手制」下嶄露頭角的青年員工已成為公司業績的主要創造者,12人成長為部門負責人,有的還進入了管理層。
中信信託副董事長薄偉康
未來已來,在這個不確定性的時代,向內求得共生力量,向外獲得共生價值,開放邊界,協同連接,才是未來企業組織進化的必要路徑,也是未來領先企業的重要特徵。
本次活動由《財經》雜誌執行主編何剛主持,中信商學院、北大國發院朗潤學堂、知室、網易新聞等多個平臺做了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