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以前每天要學習很多,還有寫不完的作業,想看感興趣的書,卻沒有時間,網上很多說現在的學生很辛苦,提出很多辦法,但東一下榔頭西一棒槌,作用畢竟有限。
系統學習更能減少時間,提高效率。對於讀書總感覺都要記住,每一個知識點都不能放過,本來就時間緊,一個月能否看完一本書,都未可知,看的時間越長,反而厭倦不喜歡。
最大的打擊就是,好不容易看完了,發現什麼也沒記住,在書上畫很多標記,筆記也寫不少,可就是沒印象,還要再回頭看一遍。
學習成績好讀書有技巧,用時能想起,請教方法就是多讀書多記,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不知從何抓起。
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會打擊自信心,從而產生疲憊,還有其他問題加在一起,放棄並牴觸的情緒,時刻都在影響,會變成逃避得不到改變。
每一個孩子都是小精靈,不論念書還是成家立業,在父母眼裡都是孩子,給予全部的疼愛關懷,但孩子始終要長大成人,扛起身上的責任獨立前行。
孩子在身邊的時候,可以教導方式方法,早面對早成熟,這是放手更是最好的愛。伴隨一生的學習成長,讀書是成長的基石,從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
一名普通人,開始看一頁書要5分鐘,注意力不集中得10分鐘,有時候會忘記之前的內容,再返回看一遍,什麼時候能看完。但就是這樣一名普通人,做到了一年讀700本書。
印南敦史,日本作家,書評人。他就是上面的普通人,所有讀書的問題他都有,變得這麼厲害,是有學習厲害的技巧嗎,還是在哪找到了方法。
都不是,最終是靠自己的方法和改進做到,他已經堅持十年的時間,讀到7000本書。
真的有這樣的人嗎,是不是只翻了一遍,什麼也沒記住,還是他有高人指點。沒有外界的幫助,是他自己達到的,而且內容的核心和感悟都在腦海。
《快速閱讀術》就是印南敦史的作品,「一個曾經並不擅長閱讀的人撰寫的,能夠提供克服自身缺陷和解決辦法。」沒有找別人的東西幫忙,都是突破過程的經驗總結。
開始大家都一樣,他能做到我們也可以,現在時代在高速發展,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讀書作為成長的基石,在這本書中快速閱讀,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收穫。
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最多的時間就是和書本打交道,掌握的知識越多,成績也就越來越好。工作以後讀書是為提高自己,落後就要挨打,這是實實在在的教訓,所有讀書伴隨我們的一生。
正確的認識讀書,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百家講壇》主講人馬未都(中國網作家、專家,收藏家,古董鑑賞家),做過一次分享: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文字閱讀越來越少,而文字鍛鍊的,是最重要的抽象能力,我們民族有四千年的文字史,如此豐富的思維和情感,是因為我們文字的能力。
越枯燥反而收穫越大,古人把讀書分為三個階段:
1、誦讀
5到15歲的時候,對應現在的小學到初中,背下來就過關,不需要理解,也不要求理解。古文的難度,是背誦到理解的過程。
2、學貫
15到25歲對應現在的高中到大學,知識學會貫通,找到各個學科的關聯,理解才能應用。是積累的過程,就像迷宮,總會找到一條路走出來,不同的是時間有早有晚。
3、涉獵
25歲之後,好比現在的工作,讀專業以外的書,充實提升自己,去達到自己內心的標準,有追求有抱負。沒有什麼手藝能吃一輩子,鑽研掌握的手藝,學習新的技能,能力的提升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現在的讀書學習,依然可以看到古人的影子,從小學到大學,從簡單到複雜,背誦的可以理解,自由選擇專業,拓展自己喜歡的興趣,學習有了更多可能。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都被說爛還在說,是認同才會流傳到現在,量變引起質變。
保安考上北大的張俊成,在北大抽時間聽課,有時間就鑽在圖書館,大量的知識積累,最終成人高考到北大,這不是偶然。
胡歌,演員事業重回巔峰,最佳男演員,最佳男主角等等,是娛樂圈出名的愛讀書。
他可以當主持人沒有手稿,12分鐘出口成章,真誠幽默;面對他和江疏影戀情的挑釁,高情商回應「風乍起,吹皺一波春水。」意思是關你什麼事,細節中看出文化素養。
2006年一場車禍,胡歌身受重傷幾乎毀容,助理沒救過來,面對巨大打擊,他想過自殺和放棄,是讀書使他找到活著的意義。
「如果皮囊難以修復,那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從胡歌說出這句話,就能理解,他為何在事業巔峰時,去學習深造不追名逐利。
調查顯示:80%的高考狀元愛好是閱讀。知識面越廣,考試優勢就越大。
文化的積累是伴隨一生的財富,不僅是知識,更是前人的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的更高走的更遠。
叄、書籍背後的故事
俞敏洪老師說「讀書,使人生變得豐富。」仿佛在說自己的人生。
俞敏洪,出生在江蘇省 江陰市 夏港街道葫橋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俞敏洪的媽媽不識字,見附近人經常給老師送吃的,受人尊敬不用幹活,就讓子女當老師,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希望子女以後出人頭地,考大學找到好工作。
經歷三次高考進入北京大學,沒有母親的支持,讀書只能是奢望,俞敏洪為什麼不放棄,因為考上大學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畢業在大學任教,校外補習被處分,辭職後創立北京新東方學校,一路逆襲從不妥協。俞敏洪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每年看200多本,對他而言,讀書改變了他的命運。
「讀書給你帶來三樣東西:情懷、胸懷和氣質。而一個人的情懷、胸懷和氣質,絕對是能長遠把事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個動力。」俞敏洪語錄。
起點是一樣的,誰都可以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走自己的路從讀書開始,改變伴隨一生。
比爾蓋茨每周要讀四五本書,按理說成功的人,應該在好好享受生活,讀書枯燥乏味。學無止境,這句話用到這很恰當,比爾蓋茨說:「突破人生局限最好辦法是讀書。
現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在家就可以看到任何東西,這在古代是不能想像的,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其中的娛樂一旦陷入,會耽誤學習,這也是現在家長頭疼的地方。
但利用好,就可以成長無止境,只有自己才能限制自己。
工作以後面對讀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被文化薰陶。讀書是一種修行沒有限制,暢遊書中世界,體驗百味人生,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每本書的內容都不相同,不可能一直由老師帶著,遲早要自己面對,把方法變成自己的,誰也拿不走。
1.如何快速閱讀
以音樂舉例,聽音樂不是為了記住每一句歌詞,每一個音符,而是享受旋律節奏,會有那麼一兩句歌詞動人留下印象。
和讀書一樣,不是為掌握全部內容,也無法做到,只為讀完留下自己的感悟和收穫。像看小說一樣,精彩之處會停留,閒聊地方就粗略帶過,並沒有什麼不同。
養成閱讀習慣必不可少,在固定的時間閱讀,融入自己的生活,人每天專注的時間有限,一天集中一小時閱讀,都比懶散的看一天要強很多,慢則十天一本,快則一天一本。持之以恆的堅持,才是積累的基石。
流水式閱讀能更快一步,書籍目錄是內容概括,對於不需要閱讀的內容,跳過並不影響對全書的理解。
對於故事講解,直接看結論就好,開頭五句知道要說什麼,看最後五句的結果就掌握。
對於需要的內容停留,有目標的前進,輕重緩急中讀完。
2.大量讀書如何記憶和挑選
把感悟和收穫留下,再次複習就會輕而易舉想起,用以下方法記錄:
一行採集:有感覺的文段,寫出自己的感覺,短小精悍就是自己的。
一行精華:在採集中有最喜歡的一段,這就是閱讀的核心,不論和作者表達是否一樣,這才是能留下來打動自己的收穫。
一行評論:對精華評論,記錄心情,複習時是最快回憶的方式。
對書籍的選擇,分為三種:
不必要讀的:書籍都有價值,但是並不適合自己的需求。
無法快速閱讀的:如小說、散文等,需要每個情節都要看,跳過就無法跟上作者的思路。
可以快速閱讀的:主要適用當下的商務類書籍,多為論述事實,表明主張。
堅持一段時間有了積累,有了經驗,讀書的不適應都會散去,萬事開頭難,如何邁出第一步,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
其實我們生來是一張白紙,在不斷學習經歷中,畫上屬於我們自己的色彩,這就是進步。面對更好的未來,方法已經準備好,讓我們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