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所以稱之為孩子,是因為孩子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和人格,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圍事物的影響,會不自覺學習身邊的人和事,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總是把自己的日常情緒帶給孩子,很容易讓在孩子性格成立的初期受到影響,而且在孩子小時候灌輸給孩子的影響,會在孩子身上存留的時間更久,傷害也更深。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有了不好的情緒之後,要自己找到合適的發洩方式,不要對著孩子發洩自己的垃圾情緒,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
讓孩子產生焦慮
家長長時間在家裡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會讓孩子產生焦慮的感覺,讓家庭氛圍變得緊張,降低孩子日常生活的幸福感,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甚至變得唯唯諾諾,對生活失去信心。
容易影響孩子健全的人格的形成
父母營造出來的壓抑緊張的家庭氛圍,會直接讓孩子感覺到缺少來自父母方面的愛,進而讓孩子感覺到沒有安全感,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等孩子將來長大以後,悲觀沒有幸福感,很容易像現在的家長一樣,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緒,甚至隨便的宣洩。
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長期面對父母的憤怒,很容導致孩子變得非常的乖巧,隱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最終形成「討好型」的人格,挑著別人喜歡的說,最終成為一個只會討好和奉承的人。
注意家庭氛圍
我們在家裡要學會察言觀色,注意孩子的行為和肢體語言,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讓孩子成為我們情緒的受害者,要注意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一個和諧歡樂的家庭成長。
家長學會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是成年人必備的社交技能。不僅在工作上如此,在生活中更是如此,尤其是對我們的孩子更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當作情感垃圾桶。除非你想讓你的孩子和你一樣,成為一個情緒暴躁的人。
垃圾情緒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放鬆方式來排解壓力,同時可以積極的與家人及時溝通。在家人的支持和幫助下,不僅有利於自身負面情緒更快排解,還能促進親子關係的建立。這樣的家庭關係也才能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