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也就是5月16日,成都進行了一場土地拍賣,這場拍賣的關注極其高,基本上都成了成都各大涉房地產媒體的頭條。大家最關注的點還是在於地價和參拍開發商:兩宗土地都毫無懸念的上萬了,甚至宗地二還成了不少媒體口中的「新地王」;宗地一有7家開發商報名,最終由碧桂園競得;宗地二有29家開發商參與競拍,基本上雲集了國內主流的一線品牌房企,最終由禹洲地產競得。
雖然這宗地有很大的關注度,大家議論紛紛,但是這背後也有不少缺乏專業性的傳統媒體或者自媒體以訛傳訛,打胡亂說。「了不起的成都」特總結了一下,以正視聽。
第一, 這宗地不是「地王」,如果非要用「地王」來形容,得加限定條件「成交單價」。
「地王」一詞可不是隨便用的,一般來說業內分將地王分成總價地王和單價地王,每一類裡面還可以分名義的和實際的兩種類型。總價地王,目前成都的總價地王還是中海地產競得的天府新區「677地標地塊」,面積將近300畝,總價約48億元,無論怎麼算他都是地王。名義地王是指不考慮無償配建、公建配套等成本,而實際地王則要考量這些成本。
在2017年,成都土地市場很火熱,很多拍賣成交土地都有無償配建指標和公建配套要求,你看他的成交樓面地價(即名義地價)不高,但是很多都有無償配建並移交人才住房、租賃住房等要求,會把真實的地價拉得很高。如下圖就是2017年9月7日成都那場熱門土拍的真實地價測算結果,一半以上地塊的真實樓面地價都過2萬了,遠比三聖鄉華新村這24畝的樓面地價高,因為這宗地幾乎沒有公建配套成本。
第二, 高價地對周邊的影響有限,購房者又不是人傻錢多。
在土拍一結束,很多人就在傳言房價要怎樣怎樣了,甚至有人編出了如下的段子:
「前方記者報到#偽#據悉,藍谷地業主紛紛放下手頭工作,匆忙趕往小區門口的鏈家,或急電經紀人撤下所掛二手房源,一時間藍谷地周邊交通擁堵,基站接入量超標通訊不暢,二手門店紛紛關門停業,計劃籤約的二手房買家被紛紛甩單,哭坐街頭,業主們交頭接耳三五成群紛紛表示當年「一個好地方」的買房承諾終於兌現」
真的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地價的高與否,是個相對的概念,18400元/平米跟現在及過去的地價比,確實略高,但是跟未來比就不一定了。這塊地的高地價,可能意味著高房價,但對周邊的傳導很有限,尤其是在「限價」的行情下,政府對新房價格的審批都是有一套科學合理的算法,會綜合考量地價、開發成本、合理利潤,以及周邊房價。比如武侯金茂府的地價是17160元/平米,今年開盤的均價在3萬元/平米左右,周邊地價比他便宜得多的樓盤,房價也便宜的多,比如西派城(新房均價一萬六千,土地拿得早,區域最便宜)、龍湖天宸原著(新房單價2.2-2.5萬元/平米,樓面地價9800元/平米)。
一般來說,地價佔房價成本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這是業內通行的估算方法。
新房政府限價,二手房則看品質,禹洲地產競得的這宗地,18400元/平米的樓面地價、容積率2.0、建築密度不超過20%,非常適合做高端改善產品;宗地所在的嬌子立交內側,前幾年一直以剛需為主,包括藍光金悅天驕、東方美地、華興新居、藍谷地,戶型小、容積率高、建築密度大,居住舒適度不高,很多人有了換房的需求和打算。產品不一樣,價格相差也很遠,可以參考保利天悅、融信公館等樓盤,這些樓盤周邊的二手房房價跟新房並不在一個檔次。
第三, 關於首進成都的禹洲地產
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禹洲地產,這家廈門籍的房企,同為廈門房企的還有建發房產(就是天府新區樓盤建發淺水灣的開發商)。很多人說,禹洲地產的拿地行為與中南置地的2017年4月6日土拍的行為類似,擔心他會被套;這個不好預測,我們暫時不下結論。在百度搜尋引擎,以「禹洲 地王」為關鍵詞,也可以搜到很多新聞,禹洲在廈門、集美、新安等多地都創造過地王。
關於禹洲,之前在德商茶店子拿地的那場土拍中,他已經出現了,這次拿地可謂謀劃已久。
至於這宗地為何會拍出18400元/平米的高價,這無疑是禹洲地產的戰略拿地,顯示出入蓉的決心。此外,這宗地樓面地價雖然高,但由於地塊小,總價也就低了。對於禹洲地產這樣的上市房企,不到6個億的土地成本,根本不在話下。順帶說一句,廈門的房價比成都高得多,土地成本也高得多,禹洲這樣的房企見識了沿海城市的大風大浪,根本不在乎成都的這點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