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邁入社會開始,我們身上便多了許多責任,生活中更是多了許多麻煩。倍感孤獨的父母,不盡如人意的伴侶,還有不斷製造麻煩的孩子,我們似乎只有化身超人,才能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
而在與這些麻煩鬥爭的同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空巢症候群等一系列正統或者不正統的心理問題,常常會給我們本就亂糟糟的生活火上澆油。
經常出現的情況則是,初面對問題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問題背後的深層心理原因,當我們意識到時,我們的某些行為則已經對孩子、家庭、或者父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正是對這種情況的恐懼,讓我們在生活中緊緊地繃著一根弦,時時刻刻都想扮演完美的角色,殊不知,這種緊繃的狀態卻讓我們的狀態更加糟糕。
其實,我們需要的並不是緊繃的狀態,而是一個能夠全方位指導我們親密關係、人際關係、育兒的心理百科全書,在我們碰到問題時,我們只需要停下來翻一翻,就能夠獲得想要的答案。
《家庭心理百科》便是這樣一份觸手可及的資料,10位韓國一線心理精神科專家將多年以來患者常見的問題整合篩選,以人的一生成長為線索,採摘出200多條對東亞家庭最具價值的條目,運用自身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做出解答,最終完成了這本「家庭心理急救藥箱」。
作者團隊由宋炯錫領銜,他是韓國高麗大學心理學博士,韓國多個人氣綜藝節目的常駐心理專家,更是韓國國民MC劉在石盛讚的精神科醫生。
書中第一部分介紹了近幾十年流行的重要學術概念,譬如原始信任與安全感、控制與孤獨感等。第二部分則是對於一些親民百科問題的解答,譬如孩子咬手指甲、不好好吃飯,不肯上學等日常問題的可能原因。最後一部分則介紹了重要的心理學概念,譬如,俄狄浦斯情結、分析心理學等。
作為近鄰,韓國在文化上與我國有著相通之處,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讓我們手足無措的局面時,不妨靜下來,在這本百科全書中去尋找答案。
01 放棄追逐「完美」的影子,勇敢接納真實的自己
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能勇敢地去追求喜歡的人、不敢挑戰自己喜歡的工作,總想著,我要再好一些,才能配得上。
殊不知,這種追逐「完美」的心態,不僅會讓我們錯失很多機會,更會影響到我們的親密關係。
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30歲的出頭的公司職員,父母整天催婚,但他自己覺得一個人活得很舒服。他覺得為他人付出和讓步是一件非常消耗自身精力的事情,因此每段戀情總是超不過3個月。
作者認為,當我們走出校園,正式步入社會時,培養親密感便是此時的重要任務,我們需要與他人之間建立連接,否則就會陷入空虛和孤獨之中。
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方法,需要不斷的做出犧牲和讓步,如果向這位公司職員一樣,害怕發現自己和戀人不完美的一面,不願付出,最終也會因為身邊沒有值得信賴的人而陷入孤獨。
書中還有一個案例,一個女孩,由於小時候父親出軌,父母離婚了,她對婚姻的期待很高,和男朋友交往還算順利,但有時對方說很忙而忽視了她,她就會疑神疑鬼,想瘋了一樣感到不安,男朋友覺得壓力山大,她自己也很討厭這種狀態。
作者認為,這個女孩在幼年時經歷了父母離婚,對她而言,父親因為別的女人拋棄了自己,潛意識裡覺得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成年之後,為了不再經歷類似的痛苦,她在處理與另一半的關係時就會用力過猛。
我們無法左右童年,也無法左右別人的決定,但卻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首先,我們需要獲得自我認同。我們需要明白,從來都沒有什麼完美的人,與其去苦苦追尋那些虛幻的「完美」的影子,不如靜下心來看看真實的自己,或許我們有一些缺點,但我們也有很多別人無法比擬的優點。當我們能夠客觀的分析自己的內在時,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贏了。
其次,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人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所謂成功,不過是一時的輝煌,成長,卻可以讓我們受益一輩子,碰到問題時,抱著成長的心態,能夠讓我們生活得更從容。
放棄對完美的追逐,接納最真實的自己,每天都有成長,有收穫,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02 放棄做「完美」父母,與孩子一同成長
人類的幼崽並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出生不久就可以行走並獨立捕食。人類為了生存而直立行走,擁有了更發達的大腦,孩子在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時就來到了這個世界,因此,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照顧孩子。
很多父母在育兒時難免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這不夠好,那不夠好,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一股腦捧在孩子面前,一旦有一點點失誤便陷入自責和愧疚。
其實,養孩子不必過分追求完美。精神分析學者D.溫尼科特曾提出「足夠好的媽媽」這一概念,告訴我們照顧孩子時不必做到百分百完美。沒有缺點的理想媽媽反而會使孩子失去經受挫折的機會,長大後反而可能陷入更大的生存困境。
並且,育兒時媽媽們的自信心極為重要。新手媽媽很難一開始就做得很好,應該在錯誤中不斷成長,孩子們也是這樣長大的。比起因為太過渴望做好而表現出不安,做得不夠好但仍堅持學習的媽媽反而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書中提到有一位媽媽,工作太忙,孩子兩歲的時候就被送去了託兒所,但她總是擔心將孩子託付給別人照顧會不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孩子的營養和衛生能否得到保障,有擔心孩子在閱讀、書寫、計算等方面落後於他人。
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完美主義的媽媽,她們難以信賴他人,即使將孩子託付出去,也總是放心不下,並且會陷入自責。當孩子生病活做錯事時,她們也會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其實,比起沒能親自照顧孩子,自責感和抑鬱情緒反而更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家庭問題專家J. 戈特曼博士認為,呆在患重度抑鬱症媽媽身邊的孩子,會憑直覺感受到媽媽的抑鬱情緒,這時孩子可能會產生無力感,不懂得玩耍,變得容易發脾氣,沒耐心。
與照顧孩子的時間長短相比,質量才是最重要的。很多研究結果都表明,媽媽工作與否並不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只要與孩子在一起時懂得好好照顧他們,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即可。對孩子來說,比起媽媽花費了幾個小時與自己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和媽媽在一起時有多開心」這件事。
我們不需要成為完美的父母,孩子們需要的並不只是別人告訴他的條條框框,他們更需要的是和成長過程中的歷練。只有在犯錯中不斷成長的父母,才能與孩子一起成長,培養出人格健康的孩子。
03
弗洛伊德認為,只有那些有工作能力並且懂得去愛的人,才真正稱得上是健全的人。
我們需要通過與社會、他人的連接去實現自我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健康的心理狀態會讓我們遇到任何狀況時都更有底氣。
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和人格都與每個階段的經歷息息相關。人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而每個階段的任務都與前一階段的成果密切相關。
所幸,人生不是一幅靜態的油畫,一旦成型就無法修改。人生,更像是一部電影,我們就是電影的主角,會高興,會傷心,會意氣奮發,也會四處受挫。隨著每一段經歷,有些人怨天尤人,停滯不前,有些人則會內視反聽,奮勇前進。
錯誤和挫折都不可怕,在這些經歷中,我們只會練就更強大的內心,在未來,面對複雜多變的環境時,更睿智、更冷靜,乘風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