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端午節即將到來,往年常吃的肉粽、蛋黃粽或者蜜棗粽想必大家都吃膩了吧?《生命時報》特邀兩位營養專家推薦他們常包的美味又健康的粽子。
食材:糯米、大黃米、紫薯、紫米、山藥、芋頭、白芸豆、蓮子、炒香芝麻(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其中的三四樣即可,下同);
操作要點:把紫米和糯米(紫米為糙米,最好不要超過一半以上的比例,以免影響口感)淘洗乾淨,用粽葉挽成圓錐狀,放入一半米之後,再將紫薯等食材切成適當大小的丁或蒸熟碾成泥,加點糖做成球餡狀,再放於紫米、糯米中央。
點評:傳統粽子的膳食纖維含量較低,飽腹感低,因此搭配的紫薯和紫米都富含膳食纖維,含有大量維生素,還可提高鉀元素和抗氧化成分的含量。並且口感略沙、纖維略高的食材在一起,彌補了糯米黏軟的單一口感。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推薦:低脂無糖—雜燴粽子
食材:糯米(大黃米)、雞腿肉、排骨肉、燉爛蹄筋、水發海米、竹筍、香菇、海帶、木耳、銀耳;
操作要點:將提前煮軟並用少量鹽調味之後的雞肉、排骨肉、蹄筋、海米、香菇、冬筍等食材,切成適當大小的小丁兒包入粽子當中。
點評:傳統上的肉粽要用一半肥肉的食材來製作,或者再加入很多的鹹蛋黃,總體上口感油膩,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不適合高血脂人群和膽囊疾病人群食用。但如果使用純瘦的豬肉或牛肉做肉粽,蒸熟後餡料較硬,口感不佳。素食中可溶性、不溶性纖維含量均較高,和傳統加一半肥肉的鹹粽子相比,這種混合鹹粽對血脂的上升有抑制作用。
【健康攻略】秋老虎,毒如虎,小心熱症留下病根!
【深度報導】「自殺式」減肥後,真的瘦了還是離死不遠了?!
【食療養生】《如懿傳》裡的藥方藥膳,真能養生嗎?
【當令節氣】處暑|補氣血解秋乏,許你一季神清氣爽!
轉播到騰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