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樹集團虛假廣告門事件還未塵埃落定,丁香醫生創始人親自上陣了!
在2019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年會上,丁香醫生創始人李天天不僅表示喝椰奶不會從小變到大,且再次強調吃核桃不能補腦,燕窩阿膠花膠等價值不如雞蛋。
養元飲品(六個核桃)、東阿阿膠(000423)、同仁堂(600085)等中槍,再想想此前被怒懟過的雲南白藥(000538),薩普愛思等,丁香醫生真的好忙啊~
1
植物蛋白飲料:椰樹集團 養元飲品
2月17日,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現場闢謠:吃何首烏頭髮不會偏黑、核桃不會補腦、喝椰奶不會從小變大。有買燕窩、阿膠、花膠的錢,買雞蛋吃效果會更好。
就這麼一句話,至少牽扯到椰樹集團、養元飲品、東阿阿膠、同仁堂四家公司。
目前還處於風口浪尖的椰樹集團,對於廣告涉嫌虛假宣傳一事回復稱:
還表示,「我從小喝到大「這句廣告詞不是指喝椰汁豐胸,而是宣傳消費者對椰樹牌椰汁信得過。
相當於打了個擦邊球,側面回應丁香醫生「椰汁不能豐胸」闢謠。
儘管如此,仍難掩椰樹集團業績下滑、品牌老化的現實。
2017年年初,椰樹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趙波表示,2016年飲料企業普遍面臨產品滯銷的壓力,椰樹集團產值為40.21億元,較往年呈現下滑態勢。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椰樹集團年產值顯示為44.56億元;2014年為44.5億元;2015年為42.91億元,2016年為40.21億元。連續4年,椰樹集團的產值持續下降。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養元飲品上。
和椰樹集團一樣,養元飲品亦是主打植物蛋白飲品——六個核桃。
「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這個經典廣告讓六個核桃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再加之各種營銷,六個核桃硬是在承德露露(000848)的包圍下打出一片天。
然而,丁香醫生表示,核桃不會補腦,而且六個核桃一罐飲料裡面的核桃大約是2個。
注意,六個核桃自己可是從來沒說過一罐產品含有6個核桃,那只是一個產品的名字或品牌。
在廣告宣傳方面,椰樹集團和養元飲品心有靈犀啊~
而在業績上,養元飲品自2015年開始,營收增長出現了放緩跡象。
2017年,即養元飲品上市的首份年報,營收利潤雙雙出現小幅下滑,營收77.41億元,同比下降13.03%;淨利潤23.10億元,同比下降15.72%。
雖說2018年上半年業績實現增長,但其中面臨的壓力不可忽視。
分析人士表示,近年來,植物蛋白飲料增速放緩、競爭對手輩出,給原有的老品牌帶來較大的挑戰,如果品牌不升級升級,面向年輕人市場,單純只靠營銷方式來鋪攤子,最終只能陷入危機中。
2
醫藥、保健品:東阿阿膠 同仁堂
不僅僅是飲料,燕窩阿膠等保健品更是多次被丁香醫生diss。
在此次亞布力論壇上,李天天更是再次重申:有買燕窩阿膠的錢還不如吃雞蛋,雞蛋價值比他們高。
這一次,輪到東阿阿膠、同仁堂中槍了。
暫不論阿膠燕窩營養價值到底幾何,但看公司經營情況,可知保健品生意大有可為。
尤其是東阿阿膠,年年漲價幾成常態,業績更是隨著提價年年上漲。
2018年底,東阿阿膠有決定對部分產品的價格進行上調:
粗略計算下,2006年以來,東阿阿膠提價多達19次,硬生生將一款平民補品提高到奢侈補品檔次。在官網上,阿膠價格不菲:
而漲價的大部分原因都是「驢皮原料緊缺」, 還好,最近的這次提價,驢不用背鍋了~
公開數據顯示,2001年公司的重要產品阿膠塊零售價80元/公斤,到2018年3月已漲至5996元/公斤,17年間上漲75倍。這漲幅比房價還兇啊~
終端產品提價,東阿阿膠的業績自然是大幅飆升。
公開資料顯示,公司營業收入從2006年的10.69億元增至2017年的73.72億元,同期,扣非淨利潤從1.57億元增至19.61億元。
但要注意的是,2018年前三季度則實現營業收入43.84億元,同比下降2.16%,實現淨利潤12.25億元,同比下降1.73%。
對此,有分析人士表示,漲價效應已經慢慢減弱。畢竟高額的價格必然會導致部分客戶流失,而且,有了東阿阿膠的例子,這幾年,同仁堂、太極集團(600129)、佛慈製藥(002644)、康恩貝(600572)等上市公司也先後殺入阿膠市場,打破了東阿阿膠幾十年來一家獨大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比起東阿阿膠,後進入的公司阿膠產品相對沒那麼貴。
金妹兒在官網上看到,東阿阿膠125g阿膠產品價格是750元,而同仁堂125g阿膠產品價格為519元,便宜了30%:
可以說,目前東阿阿膠面臨著來自同行的競爭。
而金妹兒發現,東阿阿膠前三季度應收票據帳款為22.42億,導致現金承壓。三季報顯示,經營活動流出資金高達11.74億。
這意味著東阿阿膠存在一定風險,畢竟高額的應收帳款就像顆地雷,不排除未來變成壞帳的可能性。
另外,應收帳款的高企或從側面反應公司業績不是那麼穩妥。
當然,高達14.78億的帳面資金和10多億的理財產品表示:東阿阿膠不缺錢~
再看看同仁堂,除了中藥、阿膠等產品,燕窩產品亦是支柱。
同仁堂集團旗下的同仁堂健康藥業,主營業務就是主要為蟲草、燕窩、西洋參等功能性保健品,蜂蜜、魚翅、烏雞精之類的食品,兼有保健品。
涉及產品多數都逃不脫丁香醫生的Diss~
健康藥業早年靠冰糖燕窩起家,之後推出了洋參、人參、鹿茸等系列產品,回報豐厚。據說其出品的即食燕窩產品一年就實現了過億元的銷售。
而上市公司同仁堂雖然沒怎麼涉及燕窩,但最近因子公司問題蜂蜜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剛好,蜂蜜也被丁香醫生說過。
目最新消息是,同仁堂被罰沒1408萬元、吊銷子公司經營許可證、高層調整。不過涉事的子公司對上市公司業績貢獻不大,故影響有限。
公告顯示,同仁堂蜂業營收僅佔其2017年度經審計營收133.76億元的2.09%,淨利潤佔其2017年度經審計淨利潤17.42億元的0.15%。
但「蜂蜜門」事件的爆發對同仁堂品牌形象仍造成了一定影響,同時也爆出內部管理混亂等問題。
除了上述公司外,丁香醫生還槓過權健、雲南白藥、薩普愛思等~
當然,丁香醫生背後亦不乏資本支持,背後的團隊丁香園目前已經獲得了多輪融資,目前估值已達到了10億美元:
2010年,丁香園獲得DCM的200萬美元A輪融資;
2012年12月,完成B輪融資,金額在千萬美元左右,由順為基金領投;
2014年,丁香園獲得騰訊7000萬美元戰略投資;
2018年4月,丁香園完成了D輪融資,此次融資金額在1億美元之上。
同時,「丁香醫生」微信公眾號的註冊人是杭州聯科美訊生物醫藥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天天名下擁有多家醫藥健康公司。
所以,看看丁香醫生背後的實力,就可知其為何能和這麼多公司槓上了~
編輯|梅婧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金妹兒
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
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本報法律顧問
北京煒衡(成都)律師事務所 羅浩斐 律師
聯繫電話 18628017105
聯繫金妹兒
商務合作:028-86968491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金融投資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