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作文,學生總是喊沒材料,沒詞可寫,其實,材料就在那兒,只不過是你不知道或者說沒能力用罷了。
比如說,被絕大多數學生所不屑的課本,就是如此。它可不只是聽聽看看的課文,它還是很好的作文材料提供者。
十多年前,為了讓學生體會課本在作文考試中的作用,我特意用第一冊語文教材(老人教版)中的課文作為素材,把那次期末考試的作文寫了一下。
今天又把這篇文字翻了出來,現把它全文錄下。
作文題:
現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燈》中借一位朋友的話說:「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那麼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還需要什麼呢?
請思考這個問題並展開聯想,寫成一篇「三自」文章,不少於800字。
活著,究竟,我們應該怎樣活著?
是孔子所稱讚的曾皙的「暮春三月,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遊玩之際的瀟瀟灑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是孟子那為達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而東奔西走的棲棲惶惶(寡人之於國也《孟子》),還是荀子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的勤勤懇懇(勸 學《荀子》),抑或是莊子那「望洋興嘆」後「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的戰戰兢兢(秋 水《莊子》)……
古聖先賢的回答,讓我們有了參照,讓我們有了感悟:但這是他們的腳步,印上了那個時代的獨特風華。而我們呢,我們近現代人又如何呢?
這裡,有馬丁·路德·金為了「一個夢想」而伸展開的稿紙(《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有聞一多在怒其不爭的「死水」上咬碎的鋼牙(《死水》聞一多),有毛澤東那「戰地黃花分外香」的豪邁嗓音(毛澤東詞二首 沁園春 長沙 採桑子重陽),有魯迅那寂寞中為前驅不斷的搖旗吶喊(《<吶喊>自序》 魯迅)……
變化的是時代,是人物的獨特個性,但不變的,是情,人間至純的真情。正是由於這情,才支撐起了一個個頂天立地的生命。
不錯,正是由於這些情感——無論是親人之間,陌生人之間,人與事業之間,還是人與國家之間——都深深地烙上了人性的鮮明印痕的情感,才使得一個個人生花團錦簇,才點燃了一團團火熱的生命激情,鋪展開一個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如果沒有親情的照耀,史鐵生的輪椅又怎能搖出那座「廢棄」的古園?又怎能有《我與地壇》這篇名文的傳世?(《我與地壇(節選)》 史鐵生)如果沒有那為了完成「向可憐的人類吹噓勇氣」的大業,我想,貝多芬又怎能忍受他那難以忍受的病痛以及心理上的折磨,而傲然挺立於「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成為《名人傳》中的首席,而為我們所景仰(《名人傳》序 羅曼·羅蘭)。
是的,正是因為他們胸中充溢著的人間至愛,對母親的愛,對人類的愛,才使得他們的人生踏出一條陽光大道,指引著一個個靈魂在生活的百花園中徜徉……
「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巴老說的多麼好啊。「單靠吃米活著」,那又與禽獸何異?又怎配稱作萬物之靈長?
而有些人呢,確實也不是「靠吃米活著」,而是靠「吃人」活著。《<寬容>序言》裡的守舊老人,曾經有多少人在他的口下不得超生?他沒有情嗎?有。但他的情,他的愛,只有面向自己時,才會「春暖花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而面向別人時,收穫的只能是雪徹冰封。(《<寬容>序言》 房龍)
我們需要這樣的情嗎?
不!我們需要的是烘暖我們生命的情,我們需要的是點亮我們美好人生的情,我們需要的是讓整個世界笑語歡聲的情!只有這樣的情,才能將我們的生命挺立成一座座珠穆朗瑪!
記住,真情若在,生命就在!
此圖是老人教版第一冊目錄
上文中加粗線的篇目,全都選自當年高中語文第一冊中的相關篇目,在整篇作文中佔了一半以上的篇幅。
這說明了什麼?只要我們熟悉課本,就可以應對考場作文。雖說,因個人能力所限,文章質量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但是從應試作文角度,得個二等文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