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武漢這所大學曾在重慶南濱路辦學七年

2020-12-12 上遊新聞

抗日戰爭時期,私立武漢中華大學輾轉流亡到重慶南岸龍門浩繼續辦學,走過了一段自強不息的歲月。12月10日,華中師範大學(原中華大學)黨委書記帶隊到南濱路米市街探訪學校遺址,開啟了一段尋根之旅。

中華大學在米市街的臨時校址遺址

1938年,日寇直逼武漢,中華大學西遷湖北宜昌小溪塔。武漢淪陷後,又遷至重慶南岸龍門浩的米市街,利用南岸下浩禹王宮前殿和正殿繼續辦學,那時候有師生共約500人。由於禹王宮當時的可用面積只有2000平方米,為了解決校舍擁擠,中華大學在禹王宮後面的山坡上修建了4棟三層高的教學樓,1939年還修建了大禮堂。

重慶大轟炸期間,學校為保全師生的生命,在通道旁邊的石壁上,開鑿出一條蹄形防空洞,可容納二三百人。每當防空警報響起,師生們便有序地躲進洞中避難。

儘管當時條件簡陋、生活艱苦、戰火紛爭,但中華大學的師生依然很樂觀。當時校外的娛樂活動很少,如果想看電影,還得乘船過江。學校便組織了各種文藝活動陶冶情操。

1943年,中華大學成立了俱樂部,學生們在這裡唱歌、跳舞、演戲。老師們還組織學生唱英文歌曲,有時候還帶學生去教堂唱聖歌。1944年,學生排演的《耶穌降生》英文歌舞劇轟動全校。這些活動不僅活躍校園氛圍,也給困苦的學生心靈帶去了一絲慰藉。

中華大學臨時校址遺址前的展牌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中華大學武昌校區位於糧道街,重慶校區位於米市街,然而「糧道街無糧,米市街缺米」,校長陳時常常為學校無米下鍋而發愁。

當時,根據國民政府糧食部規定,戰時政府機關及學校採取計口分配平價米辦法,即大口月領兩鬥、小口月領一鬥。1940年12月,重慶市糧食管理委員會核發給中華大學當月的平價米為:大口389名,小口4名,計米78石2鬥。由於缺糧食,1941年7月23日,中華大學還曾提出,希望將暑期回家學生的月領米在市面上公售以抵其下學期學費。

1945年春天,學校復原遷回武昌舊址,結束了在重慶的辦學時光。

2006年5月,南岸下浩米市街德安裡發現了「武昌中華大學立礎紀念碑」。碑刻上書:「武昌中華大學重慶南岸臨時校舍立礎紀念,民國二十八年一月廿六日立」,碑高36釐米,寬20釐米。此碑成為抗戰時期中華大學在龍門浩辦學的歷史證據。

「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振興中華』,為了保留這群讀書的『種子』,學校從武漢輾轉搬遷到重慶,實屬不易。這次來尋根,就是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凌雲說。

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凌雲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陳竹

相關焦點

  • 南濱路長江匯打卡武昌中華大學戰時校址
    一身正氣西遷路 1938年6月,武漢會戰拉開帷幕,武昌中華大學面臨留守或搬遷的十字路口。 此時,日軍司令長官岡村寧次負責攻略武漢地區。
  • 重慶珍檔 | 南濱路上那幢中西合璧的紅色老建築,記錄了中華大學在...
    作為中國私立大學的開拓者,陳時不僅享有「南陳(時)北張(伯苓)」的美譽,還是中國近代著名大學校長之一。在抗戰烽火中,他率領武昌中華大學師生流寓重慶,走過了一段自強不息的歲月。抗戰教育急先鋒陳時(1891-1953),字叔澄,生於湖北黃陂陳家中灣書香門第。
  • 抗戰時期,重慶守護了大批故宮南遷珍寶
    還有,你知道嗎,重慶與故宮歷史淵源悠久——抗戰時期,安達森洋行舊址、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等,是故宮文物南遷到重慶的重要存放點,其中安達森洋行舊址曾存放故宮文物3694箱,重慶與故宮博物院一道不畏艱險,為保護故宮稀世珍寶盡到最大努力。
  • 重慶南濱路:下浩老街正在被拆除?找個涼快的天去看看
    第一站:下浩老街 (建議早晨遊玩)地址:位於重慶南岸區,臨近南濱路重慶黃山抗戰遺蹟博物館又名「黃山療養院」,在重慶的陪都時期,它曾經是蔣介石的官邸,博物館內古樹名木數量位居重慶首位,遺址面積4053平方米,總佔地500餘畝,每一處遺址都是一處特色景觀。
  • 南濱路、米市街、彈子石老街,重慶旅行打卡好去處!
    #城市之星訓練營##本地旅行#重慶南濱路處於中心地位,它北臨長江,背依南山,可觀最美渝中夜景;歷史悠久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開埠文化、大禹文化、碼頭文化、抗戰遺址文化如珍珠般遍布沿線,使南濱路獲得了「重慶外灘」的美譽。
  • 重慶南濱路:有暗的黑,就有光的明
    近期一個起價上10億的司法拍賣,就將我們的目光拉回到南濱路的鑽石地段上,只不過這「白月光」在群魔亂舞的洗刷下,已有點像「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令人唏噓。7折後近12億南濱路上的大甩賣3月22日,本該是重慶南濱路刷屏的日子,原本這天是2020重慶國際馬拉松賽在南濱路起跑的日子。
  • 抗戰時國立中央大學曾遷往重慶 大禮堂成惟一遺蹟
    70年前,這個「松林坡」曾有著全重慶,甚至全國規模最大、系科最全的高等學府——國立中央大學。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這個松林坡,有當年中央大學遺址。  重慶曾有全國最高學府  「抗戰時期,國立中央大學曾遷到重慶,就設在重大松林坡」近日,網友「重慶_崽兒」在大渝社區上發帖說。
  • 重磅,南濱路立德樂洋行舊址將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
    立德樂洋行,南濱路上一棟塵封多年的知名歷史建築,在歷經120多年風雨之後,終於塵埃落定,將和其他幾棟百年歷史建築一起,打造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結合歷史文化和現代時尚,帶領市民見證開埠時期的風雲變遷。
  • 驚喜,南濱路上新!幹大事必須服融創:南濱核心低密住區,期待不?
    這點,沒人反對吧? 02搜索條件二:區域利好 Ok,找到滿意的區域,接下來就要符合第二個點——區域有沒有實質性的利好。 首先,南濱路是「重慶外灘」。
  • 重現抗戰烽火歲月 交通大學渝校舊址紀念碑在重慶落成
    中新網上海12月8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交通大學8日宣布,交通大學渝校舊址紀念碑落成活動儀式在四川美院舉行,自全國各地的100餘位交大校友齊集重慶九龍坡,共同見證交大渝校舊址紀念設施的正式落成,一起重溫抗戰時期交大盪氣迴腸的烽火歲月。
  • 網友吐槽重慶「土豪金」建築 南濱路喜來登酒店上榜
    最近,重慶雙子樓和山寨中國館因外觀為金黃色,被網友列入全國「土豪金」建築之一。  網友吐槽,咱重慶「土豪金」建築其實遠不止兩個。  重慶還有哪些「土豪金」建築物。這兩個建築現在如何?昨天,網友吐槽,其實,多年前「土豪金」建築早已悄然進軍山城,主要集中南岸、江北一帶,而且大多是一些商業建築。
  • 重慶國際馬拉松賽期間南濱路、巴濱路交通管制,多條公交線路受影響
    2020重慶國際馬拉松賽將於2020年11月15日7:00至14:45在南岸區南濱路和巴南區巴濱路舉行。13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獲悉,為確保活動順利進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決定在活動期間對馬拉松賽沿線道路分時段、路段實施交通限制。
  • 南岸老街明年重現開埠和抗戰重慶風貌
    這是主城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街區,約兩公裡長的道路上,散布著20多個國家級、市級和區級文物點和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是重慶工商業貿易的搖籃,擁有中國版的好萊塢,是抗戰時期許多國家使領館的所在地…… 隨著歲月流逝,曾經繁華的老街已然滄桑。
  • 在重慶逛吃彈子石老街,解鎖南濱路隱藏玩法
    南濱路去了好多次,但是每次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彈子石老街和法國水師營修好後,就去探尋南濱路耍事。吃的比較少,就先發出來。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圍繞王家大院形成了繁榮街市,就是後來的彈子石老街。重慶開埠後,這裡更是洋人聚集,洋行林立。洋人洋行隨開埠進駐重慶的同時,修領館、兵營、教堂,還有西洋宗教,帶來西方文化的衝擊。
  • 【重慶「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南濱路將建二塘濱江公園
    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新華網重慶12月25日電 近日,在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兩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間治理提升通氣會上,公布了二塘濱江公園的設計方案。計劃將深挖二塘作為江州古道川渝第二驛的文化脈絡,以生態水岸、江灘記憶為設計出發點,打造集運動休閒、觀景打卡、親子科普於一體的濱水公園。    說起二塘,估計大多數重慶人都不知道在哪裡,更別說這個名字的由來。
  • 韶關發現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辦學舊址
    近日,省「三師」(建築師、設計師、規劃師)專業志願者、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韶關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現並確定了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址韶關辦學的舊址。沿著泥路艱難地往山中走去,懷士堂、校長室、學生宿舍等一處處滿溢著校友們記憶的遺址均已考證確認。在懷士堂遺址前,擺好了不少當年師生們使用過的瓷器殘片。在這些遺址、舊物背後,鐫刻的是嶺大這座華南知名大學鮮為人知的抗日辦學光輝歷程。抗戰時期廣州淪陷後,嶺大在香港借用港大校舍複課。1941年底,香港淪陷。嶺南大學校本部從香港遷校於當時的曲江縣(今韶關)仙人廟大村等地上課。
  • 2020南濱路抗洪搶險攝影展(視頻)丨直擊南濱路清淤 陳環 左其志 周...
    2020年7月2日至8月14日,南濱路共經歷了長江1號至4號四次洪峰過境。南濱路建設發展中心根據應急演練的科目以及應急預案的內容,有力有序有效開展防汛工作。2020年8月20日08:15,長江5號洪水洪峰過境,洪峰寸灘最高水位191.62米,洪峰流量74500立方米/秒,受災長度約8公裡。造成直接損失達20億元。
  • 重慶黃桷坪不凡氣質:抗戰時上海交大在此辦學 走出21位院士
    今(8)日上午,由羅中立擔綱整體設計的交通大學渝校舊址紀念設施在四川美術學院黃桷坪校區落成,這座由鵝卵石、紅磚頭、石磨等構造成的藝術品,試圖帶著人們一起重溫抗戰時期交大盪氣迴腸的烽火歲月。    黃桷坪曾是交通大學舊址 這裡走出了21位院士     「學校不惑之年,日寇入侵……迨至一九四零年,戰事嚴峻,艱險倍增,遂設分校於重慶,選址小龍坎,是為交大渝校……太平洋戰爭爆發,滬校部分師生輾轉遷徙重慶,渝校遂稱『國立交通大學本部』,且移址九龍坡之黃桷坪。」
  • 重慶野貓溪存抗戰防禦炮臺 曾擊落一日軍飛機(圖)
    記者 熊平  其實,在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本對重慶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期間,為抵禦日軍進犯,在三峽夔門至朝天門的長江沿線一帶,曾有一條江防要塞發揮了重要作用,保護著大後方的百萬軍民。  近日,黔江區市民張漓向本報爆料稱,除已發現和保護的重慶抗戰遺址,在南岸區野貓溪還保留著這條防線的一座要塞遺址,當年還曾擊落過日機,但至今鮮為人知。
  • 《無問西東》引發高校懷舊情結 這些大學當年也曾在重慶辦學
    你可知道,許多當年的名校,其實都曾在重慶辦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重慶成為高校內遷的首選目的地。在抗日戰爭期間,共有30餘所高校從全國各地遷到重慶。時至今日,你若徜徉在北碚等地,看到那些讓人敬仰的大學名稱,那段仍存在於西南許多街巷裡的記憶,總會讓人感慨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