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私立武漢中華大學輾轉流亡到重慶南岸龍門浩繼續辦學,走過了一段自強不息的歲月。12月10日,華中師範大學(原中華大學)黨委書記帶隊到南濱路米市街探訪學校遺址,開啟了一段尋根之旅。
中華大學在米市街的臨時校址遺址
1938年,日寇直逼武漢,中華大學西遷湖北宜昌小溪塔。武漢淪陷後,又遷至重慶南岸龍門浩的米市街,利用南岸下浩禹王宮前殿和正殿繼續辦學,那時候有師生共約500人。由於禹王宮當時的可用面積只有2000平方米,為了解決校舍擁擠,中華大學在禹王宮後面的山坡上修建了4棟三層高的教學樓,1939年還修建了大禮堂。
重慶大轟炸期間,學校為保全師生的生命,在通道旁邊的石壁上,開鑿出一條蹄形防空洞,可容納二三百人。每當防空警報響起,師生們便有序地躲進洞中避難。
儘管當時條件簡陋、生活艱苦、戰火紛爭,但中華大學的師生依然很樂觀。當時校外的娛樂活動很少,如果想看電影,還得乘船過江。學校便組織了各種文藝活動陶冶情操。
1943年,中華大學成立了俱樂部,學生們在這裡唱歌、跳舞、演戲。老師們還組織學生唱英文歌曲,有時候還帶學生去教堂唱聖歌。1944年,學生排演的《耶穌降生》英文歌舞劇轟動全校。這些活動不僅活躍校園氛圍,也給困苦的學生心靈帶去了一絲慰藉。
中華大學臨時校址遺址前的展牌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中華大學武昌校區位於糧道街,重慶校區位於米市街,然而「糧道街無糧,米市街缺米」,校長陳時常常為學校無米下鍋而發愁。
當時,根據國民政府糧食部規定,戰時政府機關及學校採取計口分配平價米辦法,即大口月領兩鬥、小口月領一鬥。1940年12月,重慶市糧食管理委員會核發給中華大學當月的平價米為:大口389名,小口4名,計米78石2鬥。由於缺糧食,1941年7月23日,中華大學還曾提出,希望將暑期回家學生的月領米在市面上公售以抵其下學期學費。
1945年春天,學校復原遷回武昌舊址,結束了在重慶的辦學時光。
2006年5月,南岸下浩米市街德安裡發現了「武昌中華大學立礎紀念碑」。碑刻上書:「武昌中華大學重慶南岸臨時校舍立礎紀念,民國二十八年一月廿六日立」,碑高36釐米,寬20釐米。此碑成為抗戰時期中華大學在龍門浩辦學的歷史證據。
「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振興中華』,為了保留這群讀書的『種子』,學校從武漢輾轉搬遷到重慶,實屬不易。這次來尋根,就是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凌雲說。
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凌雲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