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中國宗教信仰:多一些尊重理解,少一點偏見

2020-12-19 佛教在線

近期,美國有關方面先後通過編造不實報導,召集「促進宗教自由」第二屆部長級會議等方式,炒作中國宗教問題,其實質是將宗教問題政治化,借宗教問題幹涉我國內政。中國佛教協會等各全國性宗教團體針對美方這一混淆視聽、罔顧事實、顛倒黑白的無端指責表達了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公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中國政府2018年發表的《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中也明確指出,中國始終堅持從本國國情和宗教實際出發,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國五大宗教的全國性團體和數以億計的信教公民是最有發言權的!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也得到了真實了解中國情況的世界各國人士的客觀評價和積極讚譽。而美國的做法,恰恰傷害了愛好自由、熱愛和平的全體中國信教公民的感情!

一直以來,中國佛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堅持和踐行「人間佛教」思想和佛教中國化方向,正信正行,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中國佛教寺院定期舉行講經說法,蔚然成風;每逢佛誕日、觀音菩薩成道日等重要佛教節日,各地寺院都開展隆重的慶祝活動;廣大信眾可以根據宗教需求到寺院裡參與祈福等各種佛事活動。目前,我國依法登記的佛教寺院約3.35萬座,佛教教職人員約22.2萬人,各種不同層次的佛學院41所;各地佛教界均設有公益慈善組織,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開展了大量慈善公益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影響。中國佛教界始終主張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間要加強對話,增進理解,交流互鑑,擴大共識,通過世界佛教論壇等多種渠道與平臺,以實際行動不斷加深與包括美國在內世界各國各地區佛教界的友好交流。這一系列有目共睹的事實,都離不開我國政府貫徹實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及其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元、五顏六色的,文明通過互鑑而更加多彩,信仰因交流而更加珍貴。文明和信仰之間的交流互鑑與彼此尊重,是推動人類進步與世界和平的源泉動力。在信仰和價值的層面,這個世界並不存在誰高誰低,各個國家、各種民族、各種宗教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因緣。因此,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和合共生、各美其美才是人類發展的正道正行,衝突、歧視、對抗不應成為今天現代社會條件下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間的相處之道,信仰上的傲慢和偏見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大障礙。聚同化異而不應激化矛盾,互利共贏而不應以鄰為壑。只有秉持包容精神,才能實現人類信仰的共生和文明的和諧。

萬物並育而不害,大道並行而不悖。謀求世界和平,是各個宗教的共同願望。多年來,我國宗教界同世界各國宗教界密切聯繫、合作共事,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目前,個別國家用雙重標準對待國際上的宗教與人權問題,這是不得人心的,是宗教領域的霸權行為。希望停止一切利用宗教幹涉別國內政這一錯誤做法,多做有利於各國人民友誼和各國關係正常發展的事情。我們呼籲世界各國宗教界加強交流合作,增進共識,為促進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貢獻。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美文: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解
    讓我們對她們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解。很多人覺得護士不就只是打針輸液,直接聽醫生的話就行了,所以很多人對護士還是有一定的偏見,在醫院時間長的患者是最能懂護士的人,雖然是醫護關係,但有時候也像家人一樣。
  • 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中國宗教環境越來越好
    在位於市中心的一座教堂,350多件實物展品依次排開,呈現聖經在中國的傳播歷史,展示中國基督徒對聖經的熱愛。  這是中國基督教會5年內第二次在美國舉辦聖經展,也是讓美國民眾了解中國基督教真實情況的又一次努力。展覽間歇,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高峰牧師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細述中國宗教環境、西方為何存有偏見及中美宗教交流等熱點問題。
  • 國新辦發表《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
    中國的宗教政策法律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具體而言:一是尊重宗教自身規律,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問題,認為宗教是人類社會一種客觀、普遍的社會現象,只要信教群眾有需要,就應該鄭重對待、依法保障,不以主觀好惡為標準,不因個人意志而轉移。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客觀」。二是對所有宗教一視同仁,不會偏袒某個宗教,也不會歧視某個宗教。
  • 《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發布會
    很高興和大家在這裡見面,非常感謝大家對中國宗教狀況和宗教政策的關心。  1997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白皮書,首次向世界介紹中國尊重和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狀況。從那時到現在20多年過去了,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取得了重大進展,宗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許多重要經驗,逐漸形成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中國特色。
  •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發年度報告指責中國 外交部:充滿政治偏見...
    記者問:近日,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發表2020年度報告,其中指責中國宗教自由狀況。你對此有何評論?耿爽回應稱:中國是法治國家,中國政府依法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中國各族人民依法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目前,中國各類信教群眾近2億人,宗教教職人員38萬餘人,宗教團體約5500個,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4萬多處。
  • 科學,宗教,與信仰
    舊文提到,在尋求心理疏導的時候,求助於宗教也是一種很常見的行為。我坦白說,我沒有宗教信仰,但對於那些虔誠的信仰者,我也表示尊重和理解。更需要說明的是,科學與宗教也並不一直是對立的,實際上相當多科學家,特別是國外的科學家,相當高的比例是虔誠的教徒。那麼我的理解是,這個世界有太多無法解釋的事情,有太多科學無法覆蓋的領域,我覺得,能讓科學解釋的,用科學來解讀,暫時無法用科學解釋的,求助於宗教,也無可厚非,畢竟宗教本身也是無法證偽的,但科學找到正確解讀後,還是應該相信科學。
  • 方立天教授:對宗教應有的態度—尊重 包容 友善
    要解決我國宗教工作中長期存在的「死結」,關鍵在於要解決好對宗教的根本看法問題。改變對宗教的根本性看法,調整對宗教的態度,對宗教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包容、多一分友善,才能解決長期困擾我們宗教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難題。我相信「事在人為」,只要我們及時轉換思路,就可以真正解決我國宗教工作中的難題,讓中國宗教界成為實現偉大「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積極因素。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你能說清楚自己相信什麼宗教嗎?但我們能說清楚自己的信仰。我們是有信仰的,而且我們信仰的東西非常之多。我們的老祖宗幾乎什麼都信,他們希望得到什麼就會設立一個專屬的信仰,家門口有門神,灶頭上有灶君,愛情有月老,理財有財神,求子有送子觀音,生意場上還有關公。
  • 外交部回應「國際宗教自由報告」:美方應摒棄偏見,反思自身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提問,美國國務院日前發布2019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對中國的宗教政策進行指責。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記者會上也借宗教問題對中國共產党進行攻擊。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華春瑩表示,美方所謂的報告涉華內容和蓬佩奧的有關言論罔顧事實,充滿了意識形態的偏見,大肆詆毀中國的中央政策,嚴重幹涉了中國內政,中方堅決反對。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此次座談會圍繞兩書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在致辭中講到,「理解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的宏大敘事,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理解中國宗教。
  • 正常的宗教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
    正常的宗教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無神論者是怎麼看待宗教信仰的呢?我不信上帝,不信真主,不信佛祖,但對於那些新的人,可以理解。與之相處,求同存異而已。我不想去理解她們為什麼要信,更從來不辯解我為什麼不信。我認為,正常的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如果自己信,就要強迫他人也信,不信就是異端,此種就是邪道了。我覺得榮格談神話的一句,可以拿來參考一下。大意就是當一個人在講述神話的時候,他不是一個人在說話,而是千萬個人在說話(指千百年來傳唱神話的人),正是因為神話,人類度過黑暗的童年時代。
  • 再談高校宗教信仰問題與宗教學教育
    要討論如何科學對待高校學生宗教信仰的問題,首先要正確把握和區分幾個事實:與5年前相比,高校學生接觸宗教更為便利,途徑也更為多元;高校學生接觸宗教之後,存在著宗教好奇、宗教朦朧、宗教參與、宗教虔信、宗教執信等不同層次的區別;大多數學生參與宗教活動往往來自於某種心理需求,只有少部分學生才是在尋求純粹信仰的滿足;高校學生參與的宗教活動的複雜情況,使學生無法區分打著宗教旗號的政治活動和正常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七、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唐宋時期,在高昌回鶻王國和于闐王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底層民眾普遍信仰佛教。元代,有大量回鶻人改信景教。直到今天,仍有一些維吾爾族群眾信奉其他宗教,也有許多人不信仰宗教。  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地區,與阿拉伯帝國興起和伊斯蘭教由西向東擴張有關。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不是當時民眾主動改信和轉型,而是宗教戰爭和統治階級強制推行的結果。
  • 信仰不是宗教,那麼信仰是什麼?
    雪漠:不要把信仰掛在嘴上◎聽眾:您講到信仰,我就想請教三個問題:第一,您覺得,在這個缺乏信仰的年代,我們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信仰?第二,當我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時,身邊的人可能會不理解我們,甚至跟我們的信仰相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放棄自己的信仰,還是為了信仰傷害身邊的人?
  • 信仰的力量:請尊重印度「苦行僧」,收起你的好奇心
    信仰的力量:請尊重印度「苦行僧」,收起你的好奇心宗教信仰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特殊的凝聚元素存在於各國。在中國,由於民族眾多,宗教眾多,但事實上,中國並不是一個宗教氛圍濃厚的國家。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多數人可能已經失去了對心中某些東西的尊重,這在今天的年輕人中可能更為明顯。相比之下,在印度,宗教是一種極其神聖的存在,印度發生了許多原始的信仰行為。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前往印度這個神奇而傳統的國家。
  • 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全文)
    七、發揮宗教界的積極作用  結束語  前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地處中國西北,千百年來,這裡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的地區。  新疆的宗教歷史表明:一教或兩教為主、多教並存是新疆宗教歷史的基本特點,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關係的主流;宗教必須與其所處時代和人文環境相適應,實現本土化,才能得以延續;不同宗教間的戰爭和同一宗教不同教派的紛爭,致使人們沒有自由選擇宗教信仰的權利。  二、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國政府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 《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
    White Paper...
    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待宗教的基本政策。國家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保護正常宗教活動;公民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不得妨礙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得強制他人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不信教或者信仰其他宗教的公民,不得利用宗教妨害公民合法權益。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必須尊重公序良俗,尊重文化傳統和社會倫理道德。
  • 專業派|中國共產黨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歷程大梳理
    (《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971頁) 五、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有思想、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訊、人身、居住、遷徙、宗教信仰及示威遊行的自由。」
  • 日本人多宗教信仰的背後,體現的是日本式的生存哲學
    日本文化廳2016年曾經做過一項統計,日本總人口為1.26億人,而信仰宗教的人數比總人口還多一半,達到1.82億人!這個看似不可能的結果,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日本人可以同時信仰兩種乃至多種宗教。由此可以得知,有至少數千萬的日本人同時信仰著神道教與佛教。雖然各個宗教團體對於信徒的定義參差不齊,使得這項數據統計不可避免地存在較大偏差,但它也足以說明,日本人並不避諱多宗教信仰。
  • 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信仰!
    現如今,一些宗教勢力向高校學生傳教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校園和諧安定的學習生活氛圍,也給許多師生帶來麻煩和不利影響,境內外敵對勢力也利用宗教及宗教極端思想對學校進行滲透,與我爭奪青年、爭奪下一代、爭奪未來。面對宗教滲透我們要堅定的說「不」!一.何為宗教滲透?目地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