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我覺得如果能夠改變一兩個人的教育方式,都是對你和我最大的肯定……」非常贊同凌媽(張可欣女士)此觀點,這也是我們努力整理、收集、分享育兒思想,讚賞、親近友、親、鄰之所在。「寫不出好文章時,就努力編發好文章」源源不斷的動力,除了已邀請的五位品學兼優的特約小作者,我們還會攜手一批凌媽這樣的有思想、有堅持的家長,共同做好「社區+教育」。
一.關於尋求「特殊照顧」
「研究證明:過度寵溺造成身心的全面退化,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沒有一邊寵溺無度,一邊健康成長……」那些總想讓自己孩子得到「特殊照顧」的,基本是這三類人:
1.不明白,不理解、不重視正常成長之重要;
2.當寵物繼續嬌寵——也希望幼兒園、學校如此;
3.土鱉、暴發戶搞特殊心理作祟。
二.關於啟蒙教育的「一對一」
「那些在啟蒙教育階段想通過『一對一』惡補的,不是過度寵溺,或者只把孩子當玩具——沒當正常的人對待,就是該做的沒做——沒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嚴重缺乏堅持力,進而造成了巨大的欠帳……」事實上,大部分名師根本不喜歡一對一,以避免沒有成就感,尤其是砸牌子。欠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受西方瓦解我國普惠式教育的各類公知、噴子所謂快樂教育矇騙,該抓的沒抓——比如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2. 缺乏必要的堅持,原地打轉,甚至不進則退。受家庭、積澱等軟環境影響,重複犯錯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人類必須的糾錯成本。
3. 「金錢萬能」作祟,該做的沒做——以為花錢可以買回教育的缺失。既白白浪費錢,又耽誤孩子,更毀了名師之聲譽。
三。關於啟蒙教育之氛圍
「啟蒙教育不但需要良好的氛圍——積極向上甚至你追我趕,才能有持久力。『對於品質好又有堅持力的,儘量給予幫助」這是選擇性教育,或稱教育必然有選擇性之所在……」從學前到小學的觀察研究基本也得到了相應的佐證,正向例子比比皆是,這裡僅舉兩例:
1. 越小的孩子對環境要求越高。一個學前班20個孩子中,如果有一到兩個習慣不好特別搗蛋的,基本可以被積極向上的氣氛所歸正,但如果有三個以上,不但難以改變這種孩子的陋習,弄不好甚至被逆化。
2. 大班與小班的概念不絕對。觀察發現,跟蹤對比一個三人小班與一個12人組成的大班學習效果,大班的孩子不但整體成績好,精神狀態也超越了小班。
四。關於好的學習夥伴
「好的夥伴與好的氛圍同等重要,孩子玩伴、夥伴受圈子化(鄉、友、親)、母親閨蜜化等影響,成長差異化日益明顯……」通過5年多對5+5+5鄉、友(主要是同學)、親圈的跟蹤,與有全球化、中國化視野的白領精英家庭真正崇文重教,特別是有強大堅持力相比,差距可歸結為三個方面:
1. 父母圈子僅限於老家親屬的:基本大人曬吃曬喝玩遊戲,孩子厭學、肥胖、玩遊戲佔比最高。
2. 父母圈子僅限於老鄉的:孩子抗幹擾能力極差,孩子缺乏本體意識,困於小農、小市民思維明顯。
五,教育是事業,不是生意!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謀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馬克思)
雖然傳銷被幹滅火了,但把教育當生意,甚至以傳銷、組團詐騙式大面積存在。「那些缺乏本體意識,浮躁盲從、患得患失者,不但會將曾賺取的幾桶金交出去,也會輸掉孩子的教育……」綜合既被詐財,又貽誤孩子教育的,基本有兩大特徵:
1. 心懷僥倖、貪圖便宜,總想幫孩子走捷徑——該抓的沒抓該做的沒做。這些是打著教育的詐騙團夥的主菜。
2. 魂不守舍甚至不知魂歸何處,這種嚴重缺乏本體意識,缺乏自主判斷能力的家長,不知不覺中在戕害著孩子。
共同做好「社區+教育」
「我覺得如果能夠改變一兩個人的教育方式,都是對你和我最大的肯定……」非常贊同凌媽(張可欣女士)此觀點,這也是我們努力整理、收集、分享育兒思想,讚賞、親近友、親、鄰之所在。「寫不出好文章時,就努力編發好文章」源源不斷的動力,除了已邀請的五位品學兼優的特約小作者,我們還會攜手一批凌媽這樣的有思想、有堅持的家長,共同做好「社區+教育」。
【關於】孫雨果,社會學者、專欄作家、人文行者。迄今在國內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各級媒體,以及海外華文媒體發表作品愈千篇。自大二與小夥伴單車6000裡,完成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五省的社會調查後,堅定開啟走遍中國、記錄世界的不懈之旅。對於社會、財經、文化的思考、探索從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