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版8月7日刊登本報駐英記者稿件《「女王英語」風光不再》。我國知名英語專家陳琳教授讀後有感,特向本報發來此文。
日前在《光明日報》上讀到,有過40年歷史的英國「女王英語協會」(或稱「皇家英語協會」)宣布解散了——作為一個多年從事英語語言研究的工作者,一時感慨萬千。
其實,「女王英語協會」並不是由英國王室或政府建立的,更不是出於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的授意,而是一個由語文教師發起成立的民間組織,其初衷是倡導學生和社會人士能正確使用標準英語。
說起「標準英語」,過去被稱為「國王英語(King’s English)」。只是現任女王60年前登基後,逐漸改稱「女王英語(Queen’s English)」。在一定程度上,由於英國王室人員和上層社會人士為了顯示自己的所謂高貴的社會地位,說起話來咬文嚼字,發音上拿腔拿調、裝腔作勢,故意顯得高人一等,與眾不同。因此,在一般老百姓,尤其是工人階級人群眼中,「國王(或女王)英語」一詞,多少是帶有貶義的。
從語言角度來說,正如我國以漢語普通話作為標準一樣,在英國英語中,一般以英國本島南部蘇塞克斯(Sussex)地區的發音作為「被大眾接受的語音(the Received Pronunciation—RP)。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以英國英語作為授課語言的教師一般也以RP為準。
說到此,想起一件有趣但也說明一定問題的往事。上個世紀50年代,在北京曾舉行過一次國際工會會議。我被借調去做翻譯(當時我是北京外國語學院的一位年輕講師),分配去和英國工會代表團一起工作。我非常努力、認真、友好地工作,但發現這些英國朋友對我比較冷淡。我很納悶,就只能更加勤懇地、友善地對待他們。這樣,可能感動了他們,過了四五天,他們中一個較年輕的團員很友好地問我:你為什麼要用那些官老爺腔調的英語和我們談話?是看不起我們嗎?這我才恍然大悟:這些代表們多是英共或英國工黨的人,工人出身,許多都是說一口Cockney English(英國倫敦東區工人聚居區的「土語」),不習慣甚至厭惡所謂King’s English。我只好很耐心地向他解釋:我們在學校裡教學生,不可能教授英國的不同方言或不同地區或人群的特有的語音,還只能以RP為準。我還對他表示歉意,說以後我們在教學中也應注意讓學生知道並注意這個問題,並請他將此意向他們團長解釋一下。果不其然,第二天這些英國工人朋友們就對我大大友好了,我還向他們學一些Cockney English的土話。
說到此,又想起另一往事:1978年末,我奉命主持由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英語講座。播出的第二天,《參考消息》上就轉載了英國路透社的一條消息,標題是:「皇家英語響徹中國上空(King’s English rolls all over China)」,這裡似可看出英國人對自己的「正統」語音的驕傲。但是,近年來,我們看到,一向以傳播皇家英語為榮的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播音員先生們也已逐漸放棄了拿腔拿調的老做法。而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自己在公眾講話和社交場合也在開始使用一般人民群眾易於接受的語言。
我想說的是,英國皇家英語協會的解散,符合當前各國社會在不同程度上、不同情況下日益「群眾化、人民化」的大趨勢,無需為之惋惜。但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或由國家規定、或是約定俗成,都有一個為大眾所接受的通用語言(包括語音),這是社會生活交往的需要。在我國,漢語普通話已經由於歷史的發展和各民族共同的和諧生活的現實而成為大眾接受的通用語言。我們就應當在保護民族語言和地域方言的同時,繼續大力開展推廣和規範使用漢語普通話的工作,使它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與和諧社會的發展中、在傳承我國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中繼續發揮其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作者簡介:陳琳教授是知名的英語專家,曾主持改革開放後第一套向全國播放的電視廣播英語課程並撰寫教材,該教材當時以「陳琳英語」之名風靡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