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社交焦慮也是一種精神疾病

2020-12-18 騰訊網

本文圖片如有違規或侵權,請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

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當自己的外在形象、社交、語言表達、生活、學習和工作等方面表現不佳的時候,就會擔心別人會不會喜歡自己、討厭自己、看不起自己。當別人不喜歡、討厭、看不起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憤怒、委屈和自責。

而社交焦慮比較嚴重的朋友,和別人在一起,會感覺別人都在關注自己,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點,並感覺他們在心裡看不起、嘲笑自己。

有的還會感覺周圍的人都在議論自己。因此而感到緊張、不安、委屈和憤怒,並對他人產生敵對情緒和拒絕、迴避心理。

01

社交焦慮症的表現有哪些?

社交焦慮的人在緊張不安的情況下,會出的身心不適感和異常表現包括:

心煩意亂、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肢體僵硬,頭暈、頭痛、頭脹,思維受阻、反應遲鈍,表情不自然、眼睛不自然、手足無措,不適應、逃避社交…...

02

社交焦慮症的心理特徵

不足,害怕別人會看不起自己。因此形成了思想矛盾和心理衝突。

嚴重的還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幻聽和幻視,仿佛聽到或看到有人在議論、看不起、嘲笑自己。而深感痛苦,出現自責、自罪心理。

社交焦慮比較嚴重的朋友,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傾向於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較,以挫敗自己。

而且對於自己的要求偏高,做不好、做不到或者出錯的時候,會嚴厲的批評自己,自責、自罪,會有一定程度的羞恥感和負罪感。

03

社交焦慮形成的惡性循環

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意、要求高、自我貶低的時候,或者當我們比較在意自己的表現、他人對我們的看法的時候,我們就會比較容易緊張、焦慮、挫敗、自責。

外在的表現就會緊張不安、身體僵硬、反應遲緩、表情不自然、語言表達受阻...

自我評價低、自我要求高,和不太好的外在表現,交互影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人之所以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是因為封閉了自己的心,在自己的思維框架和情緒感受裡糾結。社交焦慮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不早點發現自己有這方面的困擾,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的話,後果會越來越重。

相信有了我們專業精神科醫生的指點,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治療之後,大家都可以好起來,自信和勇敢的面對以後的人生。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焦慮障礙是精神疾病
    文/羊城晚報記者 餘燕紅近年來,從政府官員、企業員工到學生,因焦慮抑鬱自殺輕生的個案頻發,各類因精神疾病而放棄生命的新聞不絕於耳。「適度焦慮是生活中的一個正常部分。」廣東省神經心理學組組長、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腦系科主任潘小平教授指出,「當焦慮嚴重幹擾每天的生活,持續存在、不合理且無法抵抗,影響個體的生活、工作甚至社交時,便有可能是焦慮障礙,需要引起重視。」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圖片來源:GfK而當代的焦慮和「時代病」進一步嚴重,就會真真切切地在一些人身上表現為精神疾病。如果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外貌焦慮,TA 可能存在精神障礙,叫做:軀體變形障礙英文叫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虎嗅網
    圖片來源:GfK而當代的焦慮和「時代病」進一步嚴重,就會真真切切地在一些人身上表現為精神疾病。如果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外貌焦慮,TA 可能存在精神障礙,叫做:軀體變形障礙。英文叫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也有翻譯為體像/體象/體相障礙、幻醜症等。它是一種真實的精神-心理疾病。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圖片來源:GfK而當代的焦慮和「時代病」進一步嚴重,就會真真切切地在一些人身上表現為精神疾病。如果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外貌焦慮,TA 可能存在精神障礙,叫做:軀體變形障礙英文叫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也有翻譯為體像/體象/體相障礙、幻醜症等。它是一種真實的精神-心理疾病。
  • 「焦慮」也是件好事?7個問題檢測你的焦慮程度,超過5分的人要注意了
    【「焦慮」也是件好事?7個問題檢測你的焦慮程度,超過5分的人要注意了!】當現實性問題解決了,焦慮也就自然解除了,這種焦慮整體上是無害的。焦慮和我們的緊張度有關,適當程度的焦慮情緒,可以激發我們的動力和衝勁,使人的能量發揮到更佳狀態,有益無害。但要注意,凡事都要適度,如果過於焦慮,不僅會失去有益無害的特質,還可能會導致精神緊繃、降低效率。
  • 抑鬱、焦慮、強迫症,中國人的三大精神障礙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然而世界範圍內的精神障礙和心理問題卻愈發嚴重。精神衛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也越發到大眾的關注,抑鬱、焦慮、強迫症等精神類疾病也逐漸從邊緣地帶走入了大眾視線。其實抑鬱、焦慮、強迫等都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但是通過自我調節一般很快就能從中走出。
  • 青春期哪些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讓家長頭痛?
    六、社交恐怖症: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對不熟悉的人講話、在眾人注視下運動或與異性交往時,往往會出現顯著的、持續存在的擔憂或恐懼,擔心自己將面臨窘境或恥辱,對所恐懼的環境一般採取迴避行為,即使堅持下來也十分痛苦,經常會出現焦慮、多汗、面紅耳赤等症狀。
  • 容易臉紅,可能是社交焦慮的表現
    (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在一種或者多種與陌生人接觸或有他人對自己進行評價的社交情境中表現出持續的害怕。社交焦慮會對個體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它與個體的抑鬱症狀和反社會行為等存在聯繫。嚴重的SAD患者可能表現過分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者在公共場合進行社交活動,如果把SAD患者暴露在社交情境中,患者有可能誘發強烈的焦慮、驚恐發作、歇斯底裡。SAD是一種常見的、能力受損的心理問題,但人們對SAD重視不足,僅25%得到治療。
  • 心理理論與社交焦慮關係密切
    社交焦慮是一種人格特質維度,它是指在社交互動或表現情境中對他人負面評價的擔憂或恐懼。在社交焦慮輕微的情境下,這個詞通常被認為是害羞的同義詞,輕微社交焦慮可能在建立社會關係時是適應的。但是,如果焦慮持續且過度,社交焦慮就會干擾人們的日常功能,並導致明顯的痛苦,那麼這些人之後可能會被診斷為精神障礙,如社交恐懼症(SAD)或更慢性、更普遍的迴避型人格障礙。社交焦慮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與低受教育水平和職業素養、顯著的社會認知損害和人際損害以及嚴重的精神和醫學共病有關。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而當代的焦慮和「時代病」進一步嚴重,就會真真切切地在一些人身上表現為精神疾病。如果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外貌焦慮,TA 可能存在精神障礙,叫做:軀體變形障礙英文叫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也有翻譯為體像/體象/體相障礙、幻醜症等。它是一種真實的精神-心理疾病。
  • 一篇文章了解社交焦慮-SAD
    Leibowitz(1985)提出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在一種或者多種與陌生人接觸或有他人對自己進行評價的社交情境中表現出持續的害怕。社交焦慮會對個體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它與個體的抑鬱症狀和反社會行為等存在聯繫。
  • 實用心理疾病小手冊:焦慮與各類恐慌病症
    02 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怖症)如字面意思,社交恐懼症就是指怕人。在當今社會,社交恐懼症非常普遍。恐懼症雖然讓人痛苦,但它不屬於重度精神疾病的症狀,也不能說明患者性格軟弱、抗壓能力差。一般來說,這種病很快就能治癒,而且效率很高。有趣的是,至今幾乎還沒有科學知識來解釋這些恐懼症的根源是什麼,有人認為是童年陰影,有人認為是基因,也有人認為是環境所致,眾說紛壇。單純恐懼症極其普遍。約10%-20%的人一生中都有患恐懼症的時候。
  • 精神疾病的進化意義:厭食、焦慮、抑鬱、躁鬱、精神分裂為何存在
    一篇短文,這是我最近看《新發現》雜誌發現的,是國外科學家從進化心理學角度,對精神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少有心理方面的文章從進化角度進行分析,比較新穎,所以整理了一番,加了一點自己的理解,發布如下:精神病學家觀察到,精神疾病的遺傳性大約在40%至60%之間。
  • 青春期也是精神疾病高發期 孩子不合群,問題出在哪?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青春期也是精神疾病高發期。    雙相情感障礙  15-19歲是首發高峰  近來,雙相情感障礙為人們逐漸熟知,它可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殺手」。  這個男生患的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強迫症。兒童強迫症的發病率為0.5%-1%,青少年時期發病率會增加到1%-2%,平均發病年齡在9-12歲。兒童早期和青春早期是兩個高發年齡段,成人強迫症患者中,約有1/3的人在兒童期發病。  強迫症狀通常可以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兩種。強迫觀念是指某些想法不斷重複出現,明知沒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
  • 打遊戲上癮的人注意!這是「精神疾病」,得治!
    原來,WHO在今年初宣布,該組織將在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並列為精神疾病。  目前,國際精神醫學領域通用的診斷體系主要由WHO的《國際疾病分類》和《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構成。  2013年,美國精神病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發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引入了「網際網路遊戲障礙」(Internet gaming disorder)這一概念。
  • 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雖然正常範圍的腦室擴大不是一種疾病,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導致巨腦室和腦積水引起的痴呆。這些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當過敏原不存在時,過敏反應經常被視為安慰劑反應的一種形式。 4,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來源:大話精神 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個體具有明顯不同於他人的個性特徵。
  • 一篇文章了解社交焦慮-SAD(綜述)
    (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在一種或者多種與陌生人接觸或有他人對自己進行評價的社交情境中表現出持續的害怕。社交焦慮會對個體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它與個體的抑鬱症狀和反社會行為等存在聯繫。嚴重的SAD患者可能表現過分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者在公共場合進行社交活動,如果把SAD患者暴露在社交情境中,患者有可能誘發強烈的焦慮、驚恐發作、歇斯底裡。SAD是一種常見的、能力受損的心理問題,但人們對SAD重視不足,僅25%得到治療。
  • 【蓋章了】科學事實證明:恐音症其實也是一種疾病
    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娛樂方式還有運動方式等發生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改變,當然,一些我們新興的病症也與之出現,比如說,有我們最常見的選擇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密集恐懼症還有強迫症、臉盲症等等。除了這些,小陶今天還要給大家說一個新名詞——恐音症(Misophonia)。
  • 心理課:失眠、焦慮、抑鬱等精神類疾病患者最大的悲哀是什麼?
    小編作為一名長期失眠患者,伴隨有輕微的焦慮和抑鬱,也感受的到作為失眠、焦慮抑鬱患者的痛苦,下面是小編自己的看法(不接受反駁)。作為失眠、焦慮、抑鬱症患者,我們最大的悲哀不是我們患了這些精神類疾病,而是我們偏執狹隘的思維方式,總是拒人與千裡之外。我們渴望有人幫助,但又時常拒絕別人的幫助。
  • 遊戲成癮被歸為精神疾病 9條診斷標準中5條就得注意
    用罷學「威脅」父母,經常在家發脾氣,僅僅半年時間,初中生變成網癮少年,而這些情況並非個例  「遊戲成癮」被歸為精神疾病  9條診斷標準 中招5條就得注意了但要注意了,痴迷遊戲無法自拔也是一種精神疾病!  2017年底,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在2018年首次把「遊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與此同時,在剛更新的《國際疾病分類》中,也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遊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以幫助精神科醫生確定患者是否對遊戲產生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