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吵架,才能讓關係更親密?

2020-12-18 扎南說情感

她從來不了解我,我們還有必要在一起嗎?我牙疼他也不知道來抱抱我,太敷衍了,一定是不愛我了。他從來不秒回我信息,沒有以前那麼在乎我了。

最近找我諮詢的小夥伴中,我發現大部分人都存在多多少少的溝通問題。本來親密關係裡的問題就是要通過溝通來解決,大家也明白這個共識。

可是真的溝通時,現實卻是越溝通,越出現問題,溝通最終發展成吵架。並且每一次溝通都會出現衝突,所以開始討厭和對方溝通,漸漸地就認為對方是一個不合適自己的人。

其實你會發現,即使是兩個彼此非常熟悉的人,溝通的時候依然會存在信息傳達不準確的情況。

學校教過你語文,數學,英語,但是從來沒有教過你關於如何跟他人溝通的知識。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下親密關係常見的兩種溝通誤區。

常見溝通雷區

溝通,是由信息傳達者和信息接受者共同完成。任何一端出現信息誤差,溝通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如果再在其中摻雜個人情緒,那就有演變成吵架的可能性。接下來我要說一下信息傳達者最常見的2個問題。

問題1:溝通過程中,把個人意見混淆成事實。溝通的過程,是一次信息交換的過程。一旦在溝通過程把【事實】替換成【意見】,表達出來的意思不但出現了誤差,還有了一絲指責的問題。

事實:你忘記了紀念日,沒有送禮物

意見:你一點都不重視我們之間的感情

事實:你襪子亂丟,沒有擺好

意見:你真是一個不愛乾淨的人

事實:你總想讓我秒回微信

意見:你真是個控制狂

當我們把事實性描述,和意見性描述一起放出來的時候,差別就顯而易見了。在日常溝通中,很容易就會出現錯把【意見】當成【事實】去表達的情況,然後就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爭論,甚至是吵架。

問題2:溝通過程中,把個人推論混淆成事實。當我們遇到困惑的問題時,最常用的解決辦法是:猜想,推論,驗證。這個思維方式的確能幫我們摸清一些事情的規律,但是並不適合用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當中。

事實:你點了一個有蔥的面給我

猜想:你忘記我不喜歡吃蔥了

推論:你不愛我了

驗證:質問:「哼,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這個推理驗證過程的確無懈可擊。但是在一切都還沒有100%確定的時候,就放出結論。信息接收方往往會一臉懵逼,對方只是點了一個面,就被你質疑是否是不愛自己了。這種溝通方式會讓對方困擾,搞不清楚你想要表達什麼內容。容易引發爭論。

固有行為模式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兩種溝通誤區,一般是過去小時候的溝通模式出現了問題,導致你的潛意識中,對一些事情特別敏感。

一種「固有的行為模式」,就像是學騎自行車一樣,烙印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它們成為一種自動反應,我們連想都不用想,行為上就自動運行。就像一個開關,騎上自行車,這個開關就打開了。

感情中也會有非常多這種潛意識的開關,套用問題2當中的案例,我們來分析一下背後的原因。

經歷→小時候你告訴爸媽不喜歡吃蔥,但是爸媽總是強迫你吃蔥,就因為「吃蔥聰明」。你的需求被無視,這讓你覺得到不被愛。

信念→讓我吃蔥的人,無視我個人需求的人,都是不愛我的人

感覺→被遺棄,不被重視,失去愛

行為→質問,吵架,放棄無視自己需求的人

客觀事實是不會變的。變的只有你的信念,同樣一件事情,當你抱有不同信念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不一樣,而不同的感覺則會導致不同的行為。

一個從小就被關愛,被尊重的人,和一個從小就被無視需求,被罵的人,當他們面對來自愛人不及時回覆信息這件事時,態度是截然不同。

前者不會因為這件事,而被激發出任何感覺,就當是對方在忙而已;而後者因為不被重視的感覺被激發,往往就會出現情緒化的行為。

怎麼辦?遵循三個溝通原則

接下來教大家三個溝通原則,只要在溝通的過程,遵守這三個原則,就能避免很多溝通衝突。

說事實:對事不對人,只描述客觀發生過的事實,不做任何猜想。如:我們最近的交流變少了(事實),而不是,你最近不想和我說話了(猜想)。

說感受:直接說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要表達情緒,而不是情緒化地表達。如,我現在很生氣(表達情緒)。而不是,你把我氣死了,你怎麼這麼笨(情緒化表達)。

說需求:說出自己渴望的是什麼,但是不要強迫對方做任何事情,要說需求,不是說要求。如,我希望你能多聽聽我說話。

最後,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讓你和伴侶,他人之間的溝通能夠減少些許摩擦。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點個「贊」,是對我最大的認可。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婚姻中我們如何才能不吵架?
    婚前想像的所有美好,都在婚後的一次次吵架和冷戰中化為一地雞毛。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如今卻形同陌路,甚至互生仇怨,似乎只有離婚才能讓彼此不再痛苦。如果你正在為婚姻苦惱,翻開這本《親密關係》或許能找到解決之道。《親密關係》的作者克裡斯多福·孟是世界知名領袖訓練師、心理治療師。
  • 夫妻吵架背後隱藏著什麼?心理學解析:親密關係的敵人是「控制」
    也就是在吵架的過程中並沒有清醒的認知,不認為這是控制對方的行為,不承認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吵架之後,甚至還可能覺得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卻完全忽視愛人的感受,甚至忽視對方的存在。夫妻之間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思想。
  • 看了《親密關係》這本書,原來吵架是犧牲對方來保護自己
    最近在聽樊登讀書講的《親密關係》這本書,這本書實在是講得太好了,太深入了。在聽樊登去講的時候,他說這個部分是本書的最關鍵的部分,大家需要好好聽一聽。但是約翰自己不知道是這件事情,觸發了他童年時代的那種被父母忽視的不舒服的體驗,他如果知道了就不會和瑪麗吵架了。而瑪麗的父母呢,從小總管著她,這樣就會讓她很沮喪,她想在自己的親密關係裡能得到對方的呵護,當沒有得到的時候,就會想起童年時代被父母那種苛責的不舒服的體驗。
  • 心理學:避免吵架的2個方法,學會終身受用,親密關係穩定長久
    大家好,歡迎來到一縷髮絲,原創文章,歡迎關注和閱讀,謝謝:)關於吵架,往往是因為控制不住我們自己的情緒,一般稱之為「避免吵架的2個方法,學會終身受用,親密關係穩定長久衝動」。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或者技巧,可以有效避免爭吵,讓彼此的親密關係穩定長久下去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方面的內容。避免吵架的方法①:離開根據心理學上的觀點,人的情緒是會感染(傳染)的。
  • 《整理家,整理親密關係》家庭破裂的原罪?竟是不會整理親密關係
    關於親密關係的整理浮出水面,歸根結底,家是讓人相愛相知,身心舒適的地方,怎樣讓人能更好的在家中生活,這就要來了解一下親密關係整理對於整理家的重要作用了。二、為什麼親密關係整理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如此重要?
  • 佐明讀書會 《親密關係》
    但是不管是怎樣的付出與收穫的關係,我們在與另一半的親密接觸中,總免不了發生矛盾和衝突,如何化解衝突收穫幸福,是我們在追尋真愛的路上必須通過的難關。   導讀   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小編很喜歡的一本書,是由克裡斯多福·孟編寫的《親密關係》。
  • 用《親密關係》重新看那場不必要的吵架
    我在看書過程中,腦海中不斷閃現發生在自己身上和親友身上的問題,並對號入座,而且隨著文章的深入更能發覺這些問題當時發生的不應該和解決的不合理,導致矛盾未解決而遺留下互害的釘子印跡。拿自己舉例吧。今年暑假,疫情漫長了的暑假。孩子自初中就在外地上學,我們又先後搬了兩次家,他的朋友都散落在不能說見就見的地方,疫情更不能說走就走。
  • 《親密關係》:深度解讀婚姻,構建親密關係
    但這對解決婚姻中的問題是與事無補的,只能讓自己更痛苦而已,最近看到一本書卻產生了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婚姻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事出有因,我們對於婚姻的理解還是太膚淺,這本《親密關係》看似在解讀愛情,其實個人感覺,如果一樁婚姻,想要美滿,首先得有愛情,所以從構建親密關係開始才是經營婚姻的必行之路。
  • 親密關係中的16個真相,你知道嗎?
    怨恨與幸福快樂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親密關係中,每個人要處理3000次左右碎片之後,才有可能擁有真正開心的親密關係。4. 倆人在一起,起初是需要,不是真愛;吵架,都是在吵對方沒有滿足我的需要,總會回到卡住的那個點——不同的臉,相同的動能;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停止吵架,就會停止;在倆人之間,你心裡的感受和對方心裡的感受是一樣的。
  • 最好的愛情,是擁有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親密關係》的最後一部分,這一部分主要講述了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和最好的愛情之間的關係。兩個人的感情從最初的「月暈」階段,到後來的「幻滅」和「內省」階段,都只是愛情的過渡期,熬過這些,才能迎來感情最好的階段,那便是「啟示」階段。在這一階段,總覺得時間過的太快,好像一眨眼的功夫,那些點點滴滴都成了記憶裡的美好。02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如何建立?
  • 《親密關係》:好的婚姻,一個人努力就夠了
    在婚姻中,吵架的事由千千萬,最後冷靜下來我們發現,原因無非就是那麼幾種:「你不在乎我」「你這樣讓我受到了傷害」......今天解讀《親密關係》,作者克裡斯多福.孟,他說「親密關係的本質是需求」。在兩性關係裡,這是非常經典的一本書,我閱讀了四遍,每一遍都有不一樣的收穫。
  • 學會傾聽,讓你的親密關係更親密
    每一個深層關係都有衝突,不管多麼親近、 多麼了解,衝突都無可避免。而在親密關係中的衝突會讓兩個曾經相愛的人不斷地體會不被尊重、不被需要、不被認可、不被接納的感受,最終可能導致無言的結局。最近一個非常熱門的新聞,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一位女子因為與丈夫發生爭執,狂怒之下下車,結果被老虎咬傷,而下車營救的老母親卻命喪虎口。
  • 親密關係下的陌生人
    我們每個人 內心都會缺乏不同程度的安全感,有些人會拒絕情感,拒絕親密關係,這種心理封閉傾向意味著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些人渴望幸福,追尋幸福,這同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從戀愛到婚姻,我們都在嘗試跟另一個人構建親密關係,在追逐親密關係的過程裡,我們的心態也會不斷受到影響,發生轉變。
  • 為什麼你想擁有親密關係?《親密關係》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最近有幸聽了樊登讀書的這本《親密關係》,我才深深地知道,原來一個人想擁有親密關係背後的需求是:1.獲得歸屬感2.確認自己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都希望在親密關係中滿足需求,當彼此都能滿足了以後,那就會感到幸福。可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卻沒有在親密關係中獲得持續的滿足,原因是什麼呢?
  • 夫妻吵架後怎樣做才能快速和好?
    關鍵是夫妻吵架後,我們作為當事人,必須從每次吵架中學習一定的道理。夫妻在一起,誰也不容易。 我們怎樣才能避免這種低級的爭吵,避免整天犯這樣的低級錯誤而傷害對方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我們學會總結,尤其是夫妻吵架後要學會這些道理,才能做一輩子的夫妻。
  • 什麼樣的親密關係是可以長期持續的?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親密關係讓我們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親密關係》雙十二,沒有購物,而是選擇參加了兩個小時的讀書會,讀的是《親密關係》這本書。
  • 現代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也算是心理學流派當中的一個分支,大概是指不限年齡、性別兩人之間親密無間和諧融洽的關係。也不僅僅限於戀人、夫妻,要好的朋友以及親子也屬於親密關係。 就我個人來說,是一個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人。同樣,很多人害怕以及恐懼與他人產生身體或情感上的親近接觸。其實平心而論,說不需要親密關係未免有些太過,還是對親密關係有些許渴望。
  • 《親密關係》:親密愛人的幸福秘鑰
    那麼,我們真的不可能擁有一個親密愛人嗎?我們為什麼不能經營好一段親密關係呢?也許,你也曾求助過親戚朋友,甚至花重金請「高人」、「大師」指點,卻唯獨忘了從自身尋找答案。因為無論是親密愛人,還是朋友,同事,與這些人關係密切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 什麼是親密關係?怎麼維持親密關係?
    在心理學中,親密關係實際上屬於一個分支,與其內容也被稱作「親密關係心理學」。這四個字囊括的關係其實很多,本意就是指不限年齡和性別的兩人之間和諧、融洽的關係。但目前來說,大多數情況下指的是情侶、夫妻間的愛情。所以在這裡,本篇文章也是著重講解以「愛情」為首的親密關係。
  • 與父母關係很差怎麼辦,怎樣擺脫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比如說很多學員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無法真正的享受愛情,反而備受感情的折磨。在這種情況下必要的心理諮詢就要成為指導工作的一部分。幾年前我還是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心理諮詢師。那個時候雖然說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都能遇到,但是相比起其它類型的心理問題,家庭問題導致的心理問題對個體成長和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的影響特別大。父母婚姻關係不好,自身不容易習慣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