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來不了解我,我們還有必要在一起嗎?我牙疼他也不知道來抱抱我,太敷衍了,一定是不愛我了。他從來不秒回我信息,沒有以前那麼在乎我了。
最近找我諮詢的小夥伴中,我發現大部分人都存在多多少少的溝通問題。本來親密關係裡的問題就是要通過溝通來解決,大家也明白這個共識。
可是真的溝通時,現實卻是越溝通,越出現問題,溝通最終發展成吵架。並且每一次溝通都會出現衝突,所以開始討厭和對方溝通,漸漸地就認為對方是一個不合適自己的人。
其實你會發現,即使是兩個彼此非常熟悉的人,溝通的時候依然會存在信息傳達不準確的情況。
學校教過你語文,數學,英語,但是從來沒有教過你關於如何跟他人溝通的知識。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下親密關係常見的兩種溝通誤區。
常見溝通雷區
溝通,是由信息傳達者和信息接受者共同完成。任何一端出現信息誤差,溝通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如果再在其中摻雜個人情緒,那就有演變成吵架的可能性。接下來我要說一下信息傳達者最常見的2個問題。
問題1:溝通過程中,把個人意見混淆成事實。溝通的過程,是一次信息交換的過程。一旦在溝通過程把【事實】替換成【意見】,表達出來的意思不但出現了誤差,還有了一絲指責的問題。
事實:你忘記了紀念日,沒有送禮物
意見:你一點都不重視我們之間的感情
事實:你襪子亂丟,沒有擺好
意見:你真是一個不愛乾淨的人
事實:你總想讓我秒回微信
意見:你真是個控制狂
當我們把事實性描述,和意見性描述一起放出來的時候,差別就顯而易見了。在日常溝通中,很容易就會出現錯把【意見】當成【事實】去表達的情況,然後就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爭論,甚至是吵架。
問題2:溝通過程中,把個人推論混淆成事實。當我們遇到困惑的問題時,最常用的解決辦法是:猜想,推論,驗證。這個思維方式的確能幫我們摸清一些事情的規律,但是並不適合用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當中。
事實:你點了一個有蔥的面給我
猜想:你忘記我不喜歡吃蔥了
推論:你不愛我了
驗證:質問:「哼,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這個推理驗證過程的確無懈可擊。但是在一切都還沒有100%確定的時候,就放出結論。信息接收方往往會一臉懵逼,對方只是點了一個面,就被你質疑是否是不愛自己了。這種溝通方式會讓對方困擾,搞不清楚你想要表達什麼內容。容易引發爭論。
固有行為模式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兩種溝通誤區,一般是過去小時候的溝通模式出現了問題,導致你的潛意識中,對一些事情特別敏感。
一種「固有的行為模式」,就像是學騎自行車一樣,烙印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它們成為一種自動反應,我們連想都不用想,行為上就自動運行。就像一個開關,騎上自行車,這個開關就打開了。
感情中也會有非常多這種潛意識的開關,套用問題2當中的案例,我們來分析一下背後的原因。
經歷→小時候你告訴爸媽不喜歡吃蔥,但是爸媽總是強迫你吃蔥,就因為「吃蔥聰明」。你的需求被無視,這讓你覺得到不被愛。
↓
信念→讓我吃蔥的人,無視我個人需求的人,都是不愛我的人
↓
感覺→被遺棄,不被重視,失去愛
↓
行為→質問,吵架,放棄無視自己需求的人
客觀事實是不會變的。變的只有你的信念,同樣一件事情,當你抱有不同信念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不一樣,而不同的感覺則會導致不同的行為。
一個從小就被關愛,被尊重的人,和一個從小就被無視需求,被罵的人,當他們面對來自愛人不及時回覆信息這件事時,態度是截然不同。
前者不會因為這件事,而被激發出任何感覺,就當是對方在忙而已;而後者因為不被重視的感覺被激發,往往就會出現情緒化的行為。
怎麼辦?遵循三個溝通原則
接下來教大家三個溝通原則,只要在溝通的過程,遵守這三個原則,就能避免很多溝通衝突。
說事實:對事不對人,只描述客觀發生過的事實,不做任何猜想。如:我們最近的交流變少了(事實),而不是,你最近不想和我說話了(猜想)。
說感受:直接說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要表達情緒,而不是情緒化地表達。如,我現在很生氣(表達情緒)。而不是,你把我氣死了,你怎麼這麼笨(情緒化表達)。
說需求:說出自己渴望的是什麼,但是不要強迫對方做任何事情,要說需求,不是說要求。如,我希望你能多聽聽我說話。
最後,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讓你和伴侶,他人之間的溝通能夠減少些許摩擦。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點個「贊」,是對我最大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