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加法老算錯,還要掰手指?蒙臺梭利這樣教,輕鬆培養數學思維

2020-12-13 媽媽沒時間

前陣子,我的一個閨蜜找我。說她家孩子上中班後,老師開始教10以內的加法。

孩子學得很吃力,做題老出錯,她很著急,所以想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小樣媽上網一搜,發現有這類問題的家庭還真不少。

有媽媽說孩子4歲,一開始學加法還學的挺好的,可後來越學越糊塗,現在做題全靠蒙的。

有大班的孩子必須掰手指才能做題,媽媽急得直跺腳的。

底下的留言也是五花八門。有教死記硬背的,說像唐詩一樣把加法口訣背下來就行了。

還有的媽媽說對孩子一定要有耐心,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不一樣,可能你家孩子對數字不敏感,別太強求他了。

對此,小樣媽只認同「要有耐心」這一點。因為批評、指責,確實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還會讓他處於壓力狀態下,影響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然而,很多幼兒園的孩子學不好加減法,並不是因為笨,而是我們教的方法,不適合他們的思維特點。

學齡前的孩子,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所以讓他們做「1+1=2」這類純數字的練習題,對他們來說太過抽象,沒辦法理解。

反倒是很多媽媽擔心的掰手指,這種方法還比較形象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符合孩子這個年齡的認知特點。

到底3-6歲的孩子怎麼學10以內的加法,才能真正理解、掌握,並建立起數學思維呢?

包括蒙臺梭利在內的很多早期教育專家都給出了同一個答案:操作實物

《玩是最好的學習》裡的一句話,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學習數學的最佳方式莫過於操作實物,把東西排成排、比較不同組物件之間的差別等等,再沒有比實物操作更有效的學習法了。」

下面,小樣媽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是如何教孩子10以內的加法的。

我們用3個步驟來讓孩子學懂10以內的加法。

01 理解數字是可分合的

在教孩子具體的運算前,我們要先讓孩子感受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理解數字是可以分合的。

比如5可以分成1和4,2和3。只有先理解了這個關係,孩子才能明白1+4=5,5-1=4的真正含義。

一開始,我們可以藉助食物,來幫助孩子理解什麼是整體,什麼是部分。

比如早餐時煮兩個雞蛋,一個是完整的,另一個對半切開。

給孩子吃水果時也可以這樣,一個是完整的橙子,另一個切成4瓣,問孩子哪個是部分,哪個是整體

等孩子對食物的部分、整體概念比較熟悉後,我們就可以過渡到數字上。

我們可以在紙上畫一些這樣的方格,方格的數量由你決定。比如這次玩5的分解,我們就都畫5格。

把方格剪成統一長度的紙條後,給孩子一把剪刀,請他沿著方格的線,把紙條剪成任意兩部分。

我們可以把5格長的紙條剪成1格和4格,2格和3格,3格和2格,一直剪到沒有新的組合為止。

接著,我們在紙條上標好數字,有幾個格子,就標數字幾。

最後,我們和孩子一起,把格子紙條一組組分開,來看看5這個數字有幾種不同的組合。

02 用紅藍棒來湊10

孩子理解數字能夠分合後,我們就可以引入蒙臺梭利有名的紅藍棒了。當然,爸爸媽媽也可以找其他類似的實物來代替,比如樂高。

我們這裡先來看看,在蒙氏學校裡,老師是如何用紅藍棒,教孩子學習10以內的加法吧。

圖片裡的這10根木棍就是紅藍棒的示意圖。

紅藍棒一組十根,最短的木棍10釐米長,最長的一根有1米。每根木棍都按照10釐米的長度分段,交替塗成紅藍兩色。有幾段顏色,就代表數字幾。

(也有小尺寸的紅藍棒,方便孩子操作)

在用紅藍棒教孩子加法的時候。我們先請孩子按照長短順序,從1到10把木棒排好。

如果是第一次接觸紅藍棒,我們可以請孩子數一數每一根木棒有幾段顏色。

從上往下依次是1,2,3……直到10。

等孩子熟悉後,我們請他把木棍1放在木棍9的右邊,把木棍2放在木棍8的右邊,把3放在7的右邊,把4放在6的右邊。

就這樣,包括10在內,我們得到了5組長度為10的木棍。而木棍5,把它放在10的下面翻轉一次,正好等於10,這其實是5*2=10的乘法概念。

通過反覆操作上面的過程,孩子就能明白1+9=10,2+8=10這樣的加法概念。

因為孩子是在一次次操作木棍的過程中感知、觀察和學習的,所以記憶和理解的效果都會比做練習題好。

10以內的其他加法,比如1+4=5,2+3=5,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教給孩子。

沒有紅藍棒的,可以用兩種顏色的樂高積木代替。

03 更多的加法練習

在孩子熟悉了上面這種湊10的方法後,我們可以變換更多方法,來讓孩子不斷地練習10以內的加法。

比如,我們可以準備這樣5*2的十格陣,給孩子提供2種顏色的材料(如樂高、貼紙、橡皮泥),來讓孩子做加法的練習。

題目可以提前寫在卡片上,或者用擲骰子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出題。

也可以用分解圖的形式,來幫孩子練習數字的組合與拆解。既鞏固了加法,同時也為之後的減法學習做準備。

另外,我們還可以用數軸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理解加法。

比如3+4=7。我們先讓孩子在數軸上找到3,然後接著往右邊數4個數字,就得到了7。

這也是一種加總的概念。如果孩子之前操作過紅藍棒,就能理解數軸上的0到3,相當於長度為3的木棒,3到7相當於長度為4的木棒。兩個木棒拼到一起,就得到了3和4的總和7。

這就是我們讓孩子不斷練習操作的意義。

我們再怎麼給孩子講「3+4=7,你一定要記住」,在孩子的腦子裡,這一行等式還是抽象的,容易混淆和遺忘

但如果孩子經常地用紅藍棒或其他實物操作,他就會有感覺、有記憶,有自己的頓悟。

這樣的學習才是紮實的,才能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為今後的學習打基礎。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媽媽們對孩子學習加法有更多的了解。

別再逼孩子做練習題,也別怪他們掰手指了,多準備一些實物,讓他們數個夠吧。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轉發支持小樣媽。

相關焦點

  • 孩子算數的時候還要掰手指?五個口訣教會孩子「湊十法」
    我對孩子的數學非常小心,因為我本人並不擅長數學。所以對孩子數學就很上心,希望孩子在數學上可以有個好成績。後來有人跟我說可以給孩子學學「湊十法」,對孩子的數學有好處,我就去打聽,給我孩子用上「湊十法」,果不其然還是有效的,孩子再也不用「掰手指」了。自己就可以算。
  • 幫助孩子掌握「湊十法」,告別「掰手指」,輕鬆學數學
    可是孩子不能總停留在掰手指計算的階段,因為孩子總要面對更困難的挑戰,一時的投機取巧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湊十法的計算技巧,可以幫助孩子緩解新知識帶來的疑問,並且促進孩子成長。4、能以任意一個數為單位進行口頭計數很多家長教孩子數數字,都會從1開始數起一直到100,甚至更多,可是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陷入一個定式思維,並且認為什麼事都要去從一開始數起,最後導致一旦不讓孩子不以
  • 3-6歲的孩子算數,掌握「湊十法」5大口訣,讓孩子告別「掰手指」
    現在很多孩子的數學是個「老大難」,在這種趨勢下都想孩子儘早地接觸數學,也就是「笨鳥先飛」其實在孩子3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培養孩子,這樣家長就不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了。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那麼掌握「湊十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什麼是湊十法?
  • 6-7歲孩子用手指掰算加減法,媽媽說再掰手指就給你手指……
    孩子剛開始學加減法,很多媽媽可能都會碰到這種情況,孩子加減法算不過來,就開始掰手指,手指掰不過來,就恨不得連腳趾頭一起用上,媽媽們見了就恨鐵不成鋼了,這麼簡單的算法怎麼就算不過來呢,還要用手指頭,手指頭不夠還要用腳趾頭,後面再不夠,還要別人借給你手指腳趾嗎?這要算到何年馬月?
  • 如何打造孩子的數學腦?5個方法鍛鍊孩子數學思維,娃以後錯不了
    一次偶然機會,跟我初中的班主任也就是教我們數學的老師一起聊了會天,我就無意當中提到了孩子數學這個問題,以我老師的多年經驗就告訴我如何提升孩子的數學腦,並告訴了我四個方法能鍛鍊孩子的數學思維,我覺得挺有效果,我就想分享給我的粉絲們。
  • 蒙臺梭利常青藤MIS蒙氏數學,為孩子建立正確的數學思維
    孩子在小學階段,自己本身還不會學習,需要有人幫助他建立起學習思維,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上課主講學習內容,忽略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家長每天都在忙工作,顧不上教,也教不了孩子;市場上的補習班五花八門,更是不知該如何選擇。
  • 用好這些方法和資料,孩子不用掰手指、背口訣,也能輕鬆做對加法
    今天是《6歲前這樣 數學,小學不吃力》專欄的第11節課,我們來聊聊怎麼教孩子「加法」。預告一下,今天這節課有非常豐富的練習方法和配套素材(10份素材,共47頁,購買課程後私信領取),能夠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不用再擔心他不愛學,一聽要做題就不專心,坐不住。
  • 寶貝,你掰手指算10以內加減法究竟到什麼時候?
    一旁的政媽急了,連聲說:「掰手指哦,掰手指算哦。」政政不好意思撓撓頭,伸出一雙手,左手伸出2手指,右手伸3手指,很快告訴我是5。後來我又隨機報了幾道10以內的加減法,政政不掰手指就算出來。我跟政媽聊了下自已教過的一個孩子情況:我曾接手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個8歲左右的男孩子還在掰手指計算,成了學數學的學因生,後來在輔導這個孩子學數學的時候,非常難,孩子學得也很吃力,這個男孩子智商絕沒有問題,想來最初學習的關鍵的時候重視不夠啊。
  • 自己家孩子5歲還在「掰手指」學習算術,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朋友最近反映,幼兒園的孩子雖然在家沒有升學和工作的壓力,但簡單的5+2=?都需要在那裡掰手指頭算半天,而且還算不明白,怎麼教都教不會,就和家長對著幹。我能說,他家的孩子才剛剛3歲嗎,能夠很聽話地掰手指都是對5+2最大的支持了。
  • 你學你的速算,我掰我的手指!速算,不香嗎?
    然後,細看了一下廣告裡的計算法,果然不是小學教材裡教的方法,屬於某種速算技巧。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類似的速算廣告,每天都出現在各種平臺推送中。幾乎所有的線上機構都在推送,而覆蓋年齡段,從初中下降到小學,甚至在學前階段擠入數學啟蒙課程體系中。
  • 3-6歲孩子數學啟蒙,掌握「湊十法」這5大口訣,計算能力越來越好
    在幼兒研究專家Mann Loepke的眼裡:「不能僅依賴背誦數字去理解數學」,父母通過湊10法則,能夠讓娃輕鬆學會運算數學的能力。 ,進而達成全面發展大腦思維,從而提升認知力與數理能力。
  • 幼升小數學銜接,你家孩子還在用掰手指計算嗎?暑假如何科學糾正
    如果學前還用掰手指計算,暑假一定要通過正確的方法糾正過來。通過手指等實物,認知數與量之間的聯繫,幫助孩子理解「數『,發展數概念系統是某個階段的必經過程。數概念系統的發展包括數的認知,數的大小比較,數的組成等,是計算的基礎。符號運算比較抽象,藉助實物的幫助,更符合這個階段認知特點。
  • 考研數學145分,我想告訴你6歲前,培養孩子數學思維的3個重點
    你知道給孩子做數學早教,除了數數和加法,還應該教哪些內容?簡單的加法孩子老是算錯,還要掰手指,你有沒有為此著急上火,吼過孩子?想要孩子小學數學成績好,跟得上老師的節奏,是不是大班的時候報個幼小銜接班就行了?
  • 孩子只會掰手指算數?試試這個方法,提高孩子計算能力!
    家長朋友們,今日份的數學思維題來啦~幼兒園小、中、大班,幼小銜接班的孩子都可以參與答題哦~小朋友,觀察圖片並發現規律,選出問號處正確的圖片。答案:解析:孩子只會掰手指算數?試試這個方法,提高孩子計算能力!
  • 6歲孩子還在掰手指做加減法,家長該不該制止?
    加減法計算,一直是孩子早期學習的難點。對於孩子在計算中遇到的問題,我們經常收到家長這樣的反饋:孩子在做加減計算時,必須要掰著手指頭數,才能知道結果,怎麼辦?有些幼兒園老師、家長擔心孩子會因此形成依賴,總會進行制止。掰手指算加減,真的代表孩子不聰明,掰手指真的是不好的行為嗎?
  • 教娃念「123」不科學?真正的數學思維啟蒙要培養「數感」
    在給孩子做數學啟蒙的時候,家長通常是從數數開始教的,有些家長還會聚在一起比一比孩子能數到多少數,覺得孩子在同樣的年紀能數到100的就比數到50的厲害。但實際上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理解數字的含義,只是在背誦數字而已,真正的數學思維啟蒙要培養「數感」。什麼是「數感」?
  • 如何培養孩子思維的深度?
    之前在微信群,我們特意請來北京兒童數學思維訓練第一人周爺爺,為大家帶來了一場滿滿的乾貨分享:3-10歲都要聽的數理思維能力培養免費講座。周老師的講座內容特別好,我們在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周老師的講座精華。在講座之前的這篇「孩子前學後忘,越教越笨?
  • 3-6歲孩子數學啟蒙,掌握「湊十法」5大口訣,孩子不再依賴掰手指
    但所有的家長都有著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怎麼可能甘心讓自己的孩子落後?但我國著名心理學專家張謙曾表示:「我家的孩子雖然資質平平,但從小就教他算數學,只有我們認真培養孩子,孩子才能成長為我們希望的那樣」。
  • 解密蒙臺梭利常青藤MIS蒙氏數學,讓孩子愛上數學
    但這並不代表家長們就可以高枕無憂,因為孩子回校考試一定會有部分孩子存在成績落差,所以為了追趕上其他孩子,課外輔導必將開啟新一輪的帷幕。作為與學而思和猿輔導同樣知名輔導機構——蒙臺梭利常青藤MIS蒙氏數學,在此脫穎而出,廣泛受到家長們的認可,同時也為家長省了很多心!
  • 孩子數學不好怎麼辦?其實培養數字思維很重要
    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部分家長可能還沒意識到培養數學思維的重要性,但是等到孩子「幼小銜接」,就有很多擔憂:別的孩子已經學雞兔同籠了,自己家孩子還在掰手指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學習沒興趣自己輔導沒耐心,孩子也聽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