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BBC電視臺推出一部關於中國古代詩人的紀錄片,但卻在國內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要問爭議點在哪裡,相信當你看到這部紀錄片的名字時就明白了。
不賣關子了,本片的名字就叫做《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沒錯,在杜甫他老人家在國內火遍全網之後,這一次又出圈出國了,真是應了那句著名的梗——「杜甫很忙」。
雖然片名取得有點直白,在國內的媒體行業這種標題絕對是不合格的,但這部紀錄片的製作依舊精良,保持了BBC在這個領域中的一貫水準。製作組把杜甫與西方著名的文學大神但丁、莎士比亞比肩,認為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評價可謂相當之高。(就是不知道李白老鐵有沒有意見?)
演員陣容方面,《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請到了人文歷史學家Michael Wood(麥可·伍德)為本片撰稿和串講。並特意邀請了英國著名演員Ian McKellen(伊恩·麥克萊恩)在片中用英文朗誦杜甫的詩歌選段。這位老戲骨因在魔幻巨作《指環王》系列中出演白袍巫師「甘道夫」,科幻大片《X戰警》中飾演的「萬磁王」而被廣大觀眾所熟知。
但不為人知的是,Ian McKellen在大學時期便主修文學,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學青年。早年參演了包括《麥克白》、《第十二夜》在內的大量經典莎士比亞戲劇,即使在後來成名之後,他也不顧年事已高,繼續活躍在世界各地的戲劇舞臺,大家都知道,相比影視劇,演戲劇又辛苦又賺不到錢,看得出來老爺子對文學是真的熱愛,因為一個人只有為了自己的愛好才會不惜代價。所以此次BBC邀請他來參與評價來自神秘東方國度的大詩人,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從某種程度來說,我們這次有幸看到這部作品,還要感謝70年前,一個名叫洪業的華人,這個人的人生也充滿了傳奇色彩,限於篇幅所限這裡就不做介紹了。作為哈佛燕京學社的創始人和國學研究所所長的洪業,在僑居波士頓期間出版了一本用英文寫成的書(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跟今天BBC的片子僅有一字(母)之差。它也成為了西方世界第一部由中國人撰寫的杜甫傳記,自此杜甫開始進入西方學術的主流視界。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而且由於才疏學淺等原因,筆者本是刻意迴避評價杜甫的,但作為文章的主角又不得不提,下面就勉為其難的簡單說兩句,權當是拋磚引玉,如果哪裡講的不對,希望大家不要介意並歡迎指正。
談這個問題之前,請允許我設定一個前提。那就是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說「詩聖」杜甫和「詩仙」李白並稱古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應該問題不大,爭議的焦點只是在於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似乎更多的人認為李白更靠前,當然這種東西是不可能有官方統計數據或者定論的)。BBC這部片子好巧不巧,直接把最偉大詩人的名頭安在了杜甫身上,因此才會在國內引發巨大爭議,所以請李白的粉絲們稍安勿躁。
其實即使在詩人們生活的唐代,除了在韓愈、元稹、白居易等少數圈內人之中略有爭議之外(因為杜甫的寫詩技巧是最優秀的,他的七言律詩被公認為唐朝最好,甚至超過李白,可以說沒有之一),李白的名頭是要大過杜甫的。而且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風格也遠不及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受官家的喜愛。
直到北宋中期,杜甫的聲望和江湖才開始逐漸被確立,在與白居易、賈島、韓愈、劉禹錫等唐代名家的多輪PK中獲勝之後,杜甫得以脫穎而出,並引發了「千家注杜」的文學盛世,「杜律」也開始垂範後世。當然,李白仍是主要對手。
到了清代,金聖歎拋出一個概念——六才子書(就是六本才子必讀的書籍)。這六本分別是《莊子》《離騷》《史記》《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雖有偏頗和作者的個人喜好,但杜甫作為唯一的詩人代表入選,也可見其當時的江湖地位。正如莎士比亞妙語連珠,卻能在幽暗處照亮人性;但丁輝煌壯麗,但能在天堂煉獄間發人深省一樣。杜甫在安史之亂那個社會劇烈動蕩的年代,切實感受到國家社會人民之痛,他沒有選擇迴避和忽視苦難,在坦然面對之餘,杜甫把孔子以來一代代仁人志士的思想,轉化為最能打動人的詩句,給人們點燃希望和給予關懷,換言之,杜甫就是當時整個民族精神的代表者和塑造者。
或許李白和杜甫誰更偉大這個命題在人們心中永遠沒有答案,但是具體到BBC的這個片名,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如今這個特殊時期,我們藉助外國人的視角重觀杜甫,興許會有別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