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學生調皮搗蛋,老師該怎麼管?
在「70後」「80後」的記憶裡,老師還是會嚴肅對待,扔粉筆頭、罰站、辦公室談話……總有一招兒能治得了皮學生。但對於今天的老師來說,管起來就有些束手束腳了——批評不敢說太重,罰站不敢罰太久,畢竟如今的孩子臉皮太薄、心裡脆弱,倘若引來家長不滿,學校多半會選擇處理老師來息事寧人。
但這樣「不敢管教」真的好麼?近些年,這個問題引發了不少人思考。今年7月,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的相關意見,明確教師的教育懲戒權。日前,廣東在全國率先嘗試用立法賦予並細化老師的教育懲戒權。比如,規定學生違紀,可由家長陪寫檢討書;針對一些違規行為,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罰站罰跑」。
儘管這一條例才剛剛提交初審,但引發了輿論的普遍關注,教育懲戒正面臨著因噎廢食的尷尬是公認的事實。「嚴師出高徒」「教不嚴,師之惰」,僅從這些古語就能看出,「嚴」是中國人對老師的基本「人設」。這不是說,當老師的人天生脾氣不好,而是因為嚴格嚴厲乃教學的必須。
求學路上,雖不乏喜悅,但更多是艱辛,而人都有惰性,能否學有所成的一大關鍵就在於學生對抗惰性的能力。這個意義上,嚴師無異於一股外力,幫助學生約束自我,進而在學業上努力。出於年齡和閱歷的限制,許多道理學生本人想不通,導致了師生矛盾的誕生:一邊是「老師管你是為了你好」,一邊是「我不聽,我不用你管」。
雙方發生衝突時,何謂合理的管教,何謂不當的傷害?長期以來,這一界限模糊不清。作為未成年人的學生,不論是在法律上,還是在道德上,都佔據天然的制高點,常常導致老師進退兩難,在自保心理下,不管成了最「討巧」的方式。
學生盡情放飛自我,老師甘當好好先生,這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最後呢?就像網友們常說的:你捨不得教育孩子,社會會狠狠地替你教育他!如今,從教育部門到法律法規,都已經關注到懲戒權缺失的隱患,著手亡羊補牢,這當然是好事一樁。但必須看到,僅有法律的撐腰恐怕還不夠,起碼還需要學校硬氣起來,不能在「校鬧」面前喪失原則,更需要家長們理解老師、信任老師、配合老師,最終形成合力。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教育不能「一味發糖」,也不能僅是「辭嚴色厲」,鬆弛有度、有獎有罰才是科學的設置。把「合理懲戒權」還給老師,保證老師「戒尺拿得穩,腰杆挺得直」,這是對教育工作者的支持,更是對孩子的愛護、對社會的負責。
(來源:長安觀察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