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最著名的一首詠物詩,新穎別致給人無限美感,小學生都會背

2020-12-20 十二讀書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巔峰。唐宋時期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詞人。他們留下的經典作品經千年而不衰、歷萬世而彌珍。但這些當時最有才情的騷人大多不是狀元,大多一生仕途不暢。

但是,賀知章是個例外,他不僅是狀元出身,而且一生仕途順暢,直到86歲得玄宗皇帝親自送行——告老還鄉。

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與李白、李适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並稱為「飲中八仙」;又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司馬承禎稱為「仙宗十友」。

李白有詩云:「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能得詩仙李白稱狂的人,天下間非賀知章莫屬了,故此賀知章又有「詩狂」之稱。

可惜的是,其作品大多散佚,今存詩作僅19題20首。我們常人所熟知的不過也就是語文課本學到的《回鄉偶書·其一》和《詠柳》。

《詠柳》是賀知章最著名的詠物詩,內容新穎別致給人無限美感,小學生都會背。我們且來共讀: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開篇將樹擬人化,讓人讀時能感覺出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這裡的「碧玉」應該是有兩層含義: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採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後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古代的妙齡少女聯繫起來,而且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

第三句由「綠絲絛」繼續聯想,這些如絲絛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來讚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後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信息。

這兩句把比喻和設問結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致,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託無限的美感。

《詠柳》整首詩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由於生逢盛世、仕途順利的人生際遇和曠達灑脫的個性,賀知章在詩歌中沒有憤世嫉俗,身世悲涼的哀嘆,即使有惆悵,基調也是樂觀豁達的,風格氣度雍容,清新瀟灑。

賀知章的詩歌感情自然、逼真,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源於生活,發於心底,意境深遠。就拿這首《詠柳》來說,全詩無一字生僻,讀來猶如春風拂過綠柳,令人心曠神怡。這也是為什麼小學生也能倒背如流。

你喜歡這首詩嗎?還能背誦此詩嗎?

相關焦點

  • 賀知章最快樂的一首詩,年年入選小學課本,老師強調必背古詩
    在大唐的詩人中,賀知章應該算是最幸福的一個,他沒有李白的鬱郁不得志,也沒有杜甫為生計困擾,他不像其他詩人一樣遭貶謫,他是武則天時期的狀元,也是浙江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狀元,從他考中狀元後,仕途就一直順順利利,連後來的唐玄宗也很優待他,在他86歲致仕後,還讓太子率百官送行,更親自為他兒子取名,可見賀知章多麼簡在帝心。
  • 賀知章最著名的一首詩,4句話道盡他的無限鄉愁,入圍《全唐詩》
    有些人可能半生回鄉一次,也有些人落葉都不曾歸根!翻開古老的詩詞書冊,透過一首首流傳千古的唐詩宋詞,體會彼時那些身為羈旅行役的詩人一生奔波名利,不得還鄉的無奈和悽涼!其中比較經典的詩詞有柳永的《少年遊》,「長安古道馬遲,高柳亂蟬嘶。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 賀知章最著名的一首詩,28字寫出他告老還鄉的無奈感慨,都是淚
    本篇為0293期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們共同欣賞了宋代著名大詩人楊萬裡的一首詠柳詩《新柳》,隨著現在天氣一天天地轉暖,春色盎然的暖春悄悄地來臨了。路旁、河邊的柳樹漸漸開始發芽。楊萬裡的這首《新柳》倒是和現在的時節很是相稱!
  • 王維最美一首詩,全文僅20個字,小學生都會背,讓人忍不住驚嘆
    大家好,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已被小編的華麗文採吸引了吧,你一定要成為小妹的鐵桿粉絲哦~   王維最美一首詩,全文僅20個字,小學生都會背,讓人忍不住驚嘆   唐朝有一位詩人特別討厭這樣囉囉嗦嗦的一大堆,他的詩不但簡短,而且連生僻字都很少,他就是詩佛王維
  • 論中國詠物詩的寫法類型
    這種寫法著重表現物的外在形式。正如《文心雕龍?物色》所說:「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如駱賓王七歲時所寫的《詠鵝》:「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即活靈活現地再現了紅掌白鵝在綠水中劃遊高歌的形象。又如賀知章的《詠柳》也是一首偏於寫形的詠物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 賀知章的一首經典詩,語言清麗,意境澄明悠遠,驚豔了千年的時光
    賀知章的一首經典詩,語言清麗,意境澄明悠遠,驚豔了千年的時光冬去春來,萬物甦醒。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百花相競盛開,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到處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是朱自清眼中的春天。
  • 賀知章的一首謎語詩,謎底人人皆知,內涵卻令人嘆為觀止
    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詩謎是謎語的一種,通常以詩為謎面,以題為謎底。如白居易的「烏鳶爭食雀爭窠,獨立池邊風雪多。
  • 賀知章的一首謎語詩,謎底人人皆知,背後深意卻少有人知!
    這些謎語詩,無不以其獨特的語言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令人嘆為觀止。可以說是情景並茂,趣味盎然,既是好詩,又是好謎。本文就讓我們通過賀知章的一首詩《詠柳》,來一起領略一下我國古典詩歌中謎語詩的藝術魅力。顯然這首謎語詩的謎底是人人皆知了,就是題目中所說的「柳」。那麼賀知章這首詩的背後究竟有何深意?它又是如何不著一個「柳」字,卻處處有柳的呢?
  • 春天的詩篇,這兩首詩最出名,出自白居易、賀知章的筆下,很優美
    這首詩的時候,眼前就浮現出了一幅優美的畫卷,在深山的優美景色中,掩映著一處古寺,一片片的桃花正要盛開,如同在仙境中一樣,超凡脫俗的人才能更看到這樣的景色。這首詞把春光描寫的生動傳神,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在人間人們正在找春姑娘,但是不知道去了哪裡,詩人來到了大林寺,突然發現了春姑娘原來在這裡,這是一種驚喜,心情是激動的忐忑的。
  • 「詩佛」王維最美的一首詩,小學生都會背,但不一定懂
    唐詩宋詞是古人就給我們的一大財富,許多人從小就抱著唐詩三百首來朗誦,讀背,不得不感嘆古人在用字和遣詞造句方面驚人的智慧,唐詩讀來往往朗朗上口,詩人們也是輕輕鬆鬆用簡短的需要表達內心豐富的感情。今天七哥想說的是「詩佛」王維堪稱最美的一首詩,這首詩短小精悍,全詩不過才二十個字,小學生很快就能背熟,可是小學生並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唯美意境。這首詩名字叫《畫》,僅用一字做標題,年年入選小學生課本,字字簡單,都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的句子卻是美出了新高度。
  • 詠物賦、詠物詩、詠物詞中吟詠對象的流變,隱含之義不可不知
    詠物的概念最初出現在先秦時期。《國語·楚語》中記載:「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蕭統的《文選序》裡「風雲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由此可以表明:詠物主要是描繪一個事物或是吟詠一個獨立的事物。例如那些風、雨、植物、樹木或者是其他的關於魚、昆蟲、鳥和野獸。關於他們的範圍,不可能一一列舉。適合描述的種類幾乎是無限龐大的。
  • 曾經有個近視眼,寫了一首詩,結果現在小學生都會背
    曾經有個近視眼,寫了一首詩,結果現在小學生都會背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有一首詩,小學生都會背,沒錯,就是《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標題僅一個字全文僅20字,小學生會背卻不懂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全文僅20個字,卻如詩如畫美得讓人心醉 推薦語:山的壯闊和高低沒有關係,水的風採和深度也不相關,一首詩的精彩與否和字數也是不搭噶的。試問古代眾多朝代當中哪一個朝代的佳作最多,出的詩人最令後世敬佩,相信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回答道:唐朝。
  • 十首詠物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古代的詩人很喜歡詠物,他們在描摹事物中加入自我感情,用文字借詠物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把這些事物寫得鮮活生動,繼而託物言志,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精選十首詠物詩,體會不同時代的詩人或直白,或含蓄的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
  • 一首出神入化的唐詩,300多年後一晚輩改寫,竟成流傳千古的經典
    他的「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一經問世,就成為經典;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也是小學生會背的詩之一,他的「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更是狂得不得了。但在寫這首詠柳時,這位「四明狂客」,卻表現了不一樣的風趣。詩的第一句,將柳樹比作佳人,只用一個「妝」字,就將這枝柳寫活了;而那垂下的「綠絲絛」,就如佳人身上的綠絲帶。
  • 一首五言絕句,詩中只寫一物,卻引出無限情思
    王維,唐朝著名詩人,才富盛名更精通韻律,有「詩佛」之稱。王維一生所留下的詩作非常多,不論是邊塞詩還是山水詩,都不乏膾炙人口之作。但是,在那個特別的年代,為官者出任一方官員,遠離家鄉是不可避免的事。因此,幾乎所有的詩人都會寫懷鄉思家之作,王維亦是如此。
  • 先偷師「詠物詩」的寫作筆法
    ,就要背的詩裡的一首,而且是字數最少的一首。整首詩只有18個字。嚴格來說,這不是一首很規範的古典詩歌,因為它第一句只有三個字。這首詩向來相傳是駱賓王——一個唐朝時期天才的詩人小時候寫的。反覆強調,大家聽好了啊,我詠的是鵝。
  • 丘為一首經典的唐詩,構思巧妙,新穎別致
    丘為蘇州嘉興人。玄宗天寶二年(743)登進士第,累官太子右庶子,卒時年九十六歲。同王維、劉長卿友善。孝敬繼母聞名於世。為人謙遜有禮。其詩多為五言,大致寫田園風物。原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尋西山隱者不遇》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一首,全詩如下: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裡。扣關無僮僕,窺室惟案幾。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
  • 小學生都會背《詠鵝》它有什麼「奇妙」的地方?
    小學生都會背《詠鵝》它有什麼「奇妙」的地方?說到詠鵝我們應該都讀過這首詩吧,他的意思是白天鵝再叫,脖子長長的向下彎曲,經常想聽這樣動聽的聲音,擁有一身潔白的羽毛,但在綠水上面,他的腳上全是紅紅的,波動的清水遊來遊去。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背後的故事:賀知章《詠柳》
    賀知章生於貞觀之治(627一649年)後的第十年659年,大唐經濟繁榮,朝廷內外一片生機勃勃,度過了整個"開元盛世"(712一741)這一大唐最繁榮的時期,85歲告老還鄉,744年在家鄉逝世。大唐因「安史之亂」(755-763年)而走向衰落時候,賀知章已經不在人世。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