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天才兒童?」
相信這是每位父母,在育兒道路上一直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早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天才研究的鼻祖——英國學者弗朗西斯·高爾頓就對「天才」進行了研究。
他發現歷史上的名人,大多出身名門望族,因此他將人類的聰明才智歸功於遺傳。
弗朗西斯·高爾頓
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詹姆斯·弗林提出的「弗林效應」理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駁了遺傳決定論。
弗林發現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發達國家年輕人智商測試分數出現了持續上漲。
詹姆斯·弗林
那麼,天才到底是祖傳的,還是後天培養的呢?
為了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1971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和範德堡大學在美國教育部的扶持下,成立了一個名為SMPY的研究小組。
(SMPY: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 數學能力超群兒童研究)
這一小組以三位美國頂尖教育科學家為核心,對全美5000名最聰明的兒童的成長軌跡,尤其是那些在數理邏輯上TOP1%、0.1%甚至是0.01%的孩子,進行了長達45年的追蹤。
範德堡大學
經過數十年的持續追蹤,SMPY小組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即使擁有超高IQ的天才兒童,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幫助,才能發掘出最大的潛能。
他們發現,如今這群天才兒童中,雖然不乏科學家、世界500強公司CEO、億萬富翁等,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取得非凡的成就,而是漸漸泯然於眾人。
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這些天才兒童們太過於優秀,所以家長和老師都放鬆了對他們的注意力,轉而將精力放在那些資質平平的孩子們身上。
而那些後來取得大成就的孩子們,在他們的成長路上必定會有一位或者幾位不斷給他們新挑戰和幫助的父母或老師。
這也就是說,一個孩子是否是天才,和先天遺傳有很大關係,但是他將來是否能夠有所成就,則很大程度上是靠後天的培養。
這也說明天才兒童並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天生的,只不過想要保持這種天賦,需要我們後天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針對孩子的天賦進行培養。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費爾德曼曾說:「孩子的天賦興趣、父母的養育、學校的教育以及社會的機制,完美地促成了一個人一生潛力的最佳發展。」
天才兒童尚且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幫助,那麼作為「普通」兒童的家長,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權威型家長
所謂「權威型家長」是指,既盡力為培養孩子創造極佳的成長環境,又能對孩子的行為作出適當的限制;既能為孩子設定適當的目標,又能幫助孩子堅持完成既定的目標。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或許能夠明確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但卻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
其實不光是孩子,對於成年人來說也是一樣,我們或許知道自己不喜歡做什麼,但卻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確立目標,並堅持要求孩子服從,並達到這些目標,以此促進孩子的成就,發掘他們的潛能。
成為孩子的夥伴
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家長和孩子站在一邊的,面向同一方向,和他向著相同的方向前進。
只有當孩子覺得你和他是平等的,他才會擁有安全感,放心地與你溝通。
這一點說起來很簡單,但很多父母卻做不到,他們總是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用仰視的態度與孩子,這樣孩子對父母的態度只能是畏懼的,也會打擊孩子的表達欲和創造力。
給孩子真實的鏡像反射
兒童對自我的認知主要來自別人的反饋。
別人的評價,小朋友聽到後搬用到自己身上,就仿佛照鏡子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有越來越多的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也會隨之改變。
因此,對於小朋友來說,別人的反饋十分重要,尤其是孩子的家長,那麼作為家長,應該怎麼樣評價孩子,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呢?
首先,不要採取極端的評價方式,儘量給出客觀具體的評價。
既不能一味的給出負面評價,也不能一味的只給予肯定。
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過高或者過低的自我評價,以後當他面對別人的客觀評價時,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從而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其次,不要不評價。
有的家長認為,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不過多幹預和評價他們的行為,是一種正確的教養方式。
但其實這樣並不利於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他們需要在獲得評價的過程中不斷校正自己的行為,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其實,在教養孩子這個問題上,我相信並不是每個爸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天才,但是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
而孩子能否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與父母和老師的教養密不可分。
在這條路我們都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只要我們始終帶著一顆愛孩子的心,就一定不會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