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世界,
不僅僅是讀懂英文那麼簡單
讀懂英文,更要讀懂文字背後的理性觀察與思想脈絡。有174年歷史的《經濟學人》以時代觀察者的姿態參與歷史的進程,延續理性的傳統,在變化萬端的世界帶來冷靜的思考。中英雙語版《經濟學人·商論》邀你一起透過閱讀觀察世界。一鍵切換,快速瀏覽《經濟學人》商業、經濟、金融與科技版塊精選文章,你的眼界將從此與全球百萬精英同步。
換位思考的同理心常常被認為是彌合分歧的良藥,但新書《反對同理心》的作者卻提出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濫情往往讓人短視,同時見樹不見林 。 歡迎試讀《經濟學人·商論》三月刊文章《理性烏託邦》選段。
政治與情感
理性烏託邦一位道德心理學家主張輕情感而重事實在黨派紛爭的時代,越來越多人斷言,如果大家能盡力去對彼此的立場更加感同身受,世界的諸多創傷便可癒合:如果白人警察能想像作為黑人生活在美國的感受;如果非裔美國人能理解警察內心的恐懼;如果反移民的歐洲人能設身處地去感知一個敘利亞難民的處境;如果言必稱環保的自由派能明白工薪階層的疾苦……
歐巴馬在2006年警告說,人們的同理心已處於「赤字」狀態。在今年1月的卸任演講中,他再次提醒道:「在這個日益多樣化的國家,民主若要有效運作,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努力聽取美國小說中的一位偉大人物阿迪克斯·芬奇(Atticus Finch)的箴言。他說,『不從他人的視角考慮問題,……不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就永遠無法真正理解一個人。』」
對於如此高致寬宏的箴言,很少人敢提出異議。但是,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保羅·布盧姆(Paul Bloom)卻不認同。他在新書《反對同理心》(Against Empathy)中提出了挑戰性的觀點:世界不需要更多的同理心,而是要少些。人們不節制地使用情感,但總的來說,情感並不能改善世界。同理心是「含糖汽水,美味誘人,但於我們有害」,布盧姆為我們開出這樣一份營養配餐來取代它:理性、同情及自我控制。
需要澄清的是,布盧姆並非反對善意、愛心或一般意義上的與人為善。他也不排斥同情或「認知」同理心——理解別人感受的能力。他反對的是被定義為「感同身受」(即感受別人的感受)的同理心。雖然以此為美德的哲學家起碼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布盧姆卻表示,這是一種可疑的道德指引。同理心帶有偏向性:人們傾向於同情與自己相像的人。它具有局限性,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只關心短期效果而忽視長期後果。它還會引發仇恨和暴力,比如川普利用被一名非法移民殺害的女子凱特·施泰因勒(Kate Steinle)鼓動反移民情緒,又如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的武裝分子利用「恐伊斯蘭」事例煽動恐怖襲擊。這種同情心是一種「數學盲」,不顧統計數字,對一味煽情的代價也視而不見。
本文來自《經濟學人·商論》三月刊《理性烏託邦》,歡迎登陸《經濟學人·商論》App免費閱讀雙語版全文
智識資產,全球配置
中英雙語App《經濟學人·商論》以電子刊物形式為中文讀者呈現編輯精選的商業、金融、科技版文章。App內每月首日發布新月刊,訂閱用戶當天將獲得10篇主題文章並在每周一到周六收到1篇新文章。年度訂閱《經濟學人·商論》僅需價格人民幣388元。每天1元錢,一年砌就看世界的新高度。
每日閱讀一篇《經濟學人·商論》推送的精選文章,你可以:
《經濟學人·商論》每天的陪伴,不僅將幫你在飛速變化的世界中先人一步,也能助你在人工智慧與終身學習時代的職場步步爭先。
讀《經濟學人·商論》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年砌就看世界的高度
現在訂閱更可獲贈商論全新定製版筆記本
打造你的專屬學習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