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農法之育土篇-土壤基礎知識

2020-12-25 上農自然

導讀: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從事自然農法的人相信,一定能找到一種土壤,使植株健壯、不生病、不生蟲,因此如何培育土壤改良土壤是做有機生產的前提,我們將陸續介紹在自然農法中如何利用堆肥、草生栽培、微生物等各種方法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讓我們從本文的土壤基礎知識開始,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土壤的組成

土壤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體系,主要包括:

黏土或沙土等無機礦物質;生存於地面上的植物及其分布於土中的根系和根系分泌物;生存於土中的數量巨大的各類生物(微生物、藻類、土壤動物等)及其代謝分泌物;各種生物體的殘體分解後產生的有機分解代謝中間產物和腐殖質;經由各種途徑(降雨、灌溉、植物根系深層吸收等)而進入土層的水分;存在於土壤顆粒間隙的空氣以及土壤中的有機物或無機物經微生物分解代謝所產生的氣體;現代的栽培土壤依據情況不同還可能包括各類人為帶入的汙染物和化學品殘留,如農藥殘留物、化肥殘留物、重金屬、化工汙染物等。

土壤根系

土壤是一個動態的體系

土壤是動態的,體現在三個方面:

從地質時代就已開始天然的的物理學和化學的的成土過程依然在繼續進行,從表觀上看比較緩慢,主要在一些非作物栽培的地方易被觀察到;土壤中各類生物的生理生態活動和各類物種的遷入遷出活動(包括物種的自然交流和大量的人為幹涉活動),如雜草種子落入和飄出、越冬性昆蟲的遷入和遷出、栽培作物的年間輪替、各類有機肥料(其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和一定數量的原生動物)的施入;人類的栽培管理活動,包括肥料的施入、被吸收、無機/有機化、氣化、殘留和地表流出,農作物的栽植和收穫後帶出,農藥的施用和殘留,秸稈還田等措施導致的土壤反應。

土壤是歷史的產物

土壤是幾十億年的地質進化和幾億年的生物進化二者相互熬煉而成的歷史傑作。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的話,土壤是由礦物質、生物、氣候等條件經過長年的歲月而形成。

46億年前地球初步誕生,經過幾億年的地質運動,於約40億年前,初步形成地球上的第一批山脈,隨後地球氣溫降低,原來的水蒸氣凝結成水,降至地面,降雨過程持續十幾到幾十萬年,最終地球溫度降至可以孕育生命的程度。加上後來地球內部的結構水的加入,漸漸地球絕大部分被水覆蓋,原始海洋初步形成。

原始地球

從38億年前第一個單細胞生物誕生,至地質學上的志留紀(約4.4-4.1億年前)為止這一期間,生命在原始海洋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緩慢的進化著。直到寒武紀(約5.42—4.8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次空前的物種大爆發,在寒武紀開始後的短短數百萬年間,包括現存動物幾乎所有類群祖先在內的大量多細胞生物快速出現。地球開始進入前所未有的生物繁盛階段。寒武紀的生物全部生存在原始海洋中,此期間沒有出現真正的陸生生物。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圖片引自中科院網站

陸生生物的出現要等到地質學上的志留紀和泥盆紀。志留紀時,地球環境再次發生變化,由於劇烈的造山運動,海洋面積減少而陸地面積持續增大。海水逐漸退卻,裸露出淺海海床,原先生活於海中的藻類不得不面臨缺水的陸地環境。一部分藻類因難以生存而死去,一部分藻類由於發生基因突變並接受自然選擇,逐漸進化出具有匍匐枝和直立枝的異絲狀體或類似根莖葉的枝狀體,這些器官使得它們可以盤住堅硬物體,將自身固定附著在巖石表面,逐漸得以直立生長。自此,陸生植物真正出現並進化繁榮至今。到泥盆紀(約4.16-3.59億年前)晚期時,生物進一步由海洋向大陸進發,以真掌鰭魚為代表的脊椎動物經過艱苦的進化,終於登上陸地而成為兩棲類。至此,動物和植物都已經在陸地上先後站穩了腳跟。而微生物,本來就具有很高的適應度,所以也隨著適應了陸地生態環境,其中一部分微生物在和植物一起走向陸地的過程中,逐漸進化出了和陸生植物能夠共生的機能(如菌根菌)。

從以上的背景信息,我們可以推測得知土壤的形成過程:

1、從地球上形成原始大陸到志留紀為止,地球上的巖石接受的是兩個風化過程,一個是因太陽照射巖石熱脹冷縮而導致的物理風化,一個是由原始地球的還原型大氣(主要為二氧化碳)而引發的酸性降雨對巖石進行化學腐蝕,稱為化學風化作用。這個跨度相當長的地質時代所形成的巖石分化產物,可以成為土,但還不能稱為土壤; 

2、當第一批陸生藻和陸生微生物、以及後來不久出現的陸生動物開始在陸地上生活之後,它們的殘體落到地面上便可被微生物分解,分解後的產物進入土壤,形成了地球上第一批陸地有機質和腐殖質。植物的根扎在含有有機質的土中,其根系分泌的根酸類物質又可以繼續溶解巖石。巖石出現裂縫後,微生物進入其中生活,其代謝分泌物也可以一點一滴的溶解巖石。自此有生命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土壤誕生。

我們也可以從文字的發展看出人們對土壤的理解。比如,在中國古代的甲金文中,「土」字的寫法是如圖1這樣的,簡單來說,就是描述了一個高於地平線的堆積物。而另一個字,「壤」是由土字旁和襄字旁組合而成的。「襄」這個字,原就有包含、包藏的意思(圖2和圖3),如詞語「囊括」。這個字的甲金文描述的是在一片土地上所展現的自然或人為活動,在圈起來的一個範圍內,裡面有土、生長狀態的植物和掉落在地上的樹枝殘體。將「土」和「襄」組合起來成為「壤」,很好地體現了土壤即是內涵豐富的有機無機結合體這一意義。

土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地球上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土壤厚度平均為0.5m,因為在原始土壤形成的過程中,0.5m以下的巖石層已經接收不到太陽的輻射熱和來自酸雨的巖石的侵蝕。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個洋蔥,那麼地表的土壤厚度連洋蔥最外層的褐色果皮的厚度都不到。但正是這層薄薄的土壤層,承載了幾乎全部的的陸地生物的生命活動。目前人類所能認識的宇宙範圍中,地球是唯一具備這種土壤的星球。土壤是人類最緊密的生存依託乃至精神寄託。自文明化以來,人類不僅靠自己的勞作從土壤中獲取了充足的食物需求,更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地球文明。

相關焦點

  • 關於各式各樣的自然農法 | 百科
    即使在福岡兒孫輩農場,也沒有採用他的自然農法,而是一般有機農法。《無III自然農法─實踐篇》一書是福岡正信在1972年,實踐自然農法25年後自費出版。直到1985年,日本春秋社才替他編成《無》三部曲:《無Ⅰ神的革命─宗教篇》、《無Ⅱ無的哲學─哲學篇》、《無Ⅲ自然農法─實踐篇》。1978年,大陸學者黃細喜、顧克禮合譯簡體中文版,並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 國外自然農法的興起-4
    21世紀以來,日本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原川達雄提出了按照自然農法創建自然循環型區域社會的理念與技術。原川認為,當今人們的生活方式是一味地追求很方便地獲得豐富的物質享受,盲目大量生產、消費、浪費,導致垃圾場爆滿、河道淤塞,產生環境汙染和各種疾病多發等負面問題。
  • 自然農法思考 :自然農法的實操細則
    自然農法的實操其實是對土壤學與生態學原理的靈活運用。現在的可持續農業流派眾多,千奇百怪,我們常常戲稱之為「農法的江湖」。然而無論何門何派,何種農法,都離不開面對這幾個問題:(種植前)土壤類型、種植品類和品種;(種植中)是否翻耕、水、肥、雜草管理、病蟲害、播種方式(直播或育苗)。首先考慮種植品種。 品種與土壤類型、狀態(各方面指標)、運輸流通方式直接掛鈎。
  • *日本有這樣的一所農業大學–MOA自然農法大學校*
    在這所自然農法大學校,有每日充實的勞動、有早晨摘下的美味的蔬果、有令人驚喜的季節變化、有對生命環境抱著真摯熱愛的人們…有這樣的一所農業大學。一天之中至少有半天在田裡度過,以實踐為重。第二年的課程,可以擁有自己的一方田地,從資金、種子、管理到出貨皆自己計劃,模擬真實的農民生活。強調從做中學。所以自己育秧苗、自己做堆肥、自己做培養土、自己搭溫室…,凡是自己能做到的絕不假他人之手。
  • 什麼是自然農法種植?
    1自然農法的概念自然農法依據自然科學理論,採用自然農法發展模式,通過物質自然循環,利用土壤改造減輕使用農藥、化肥等造成的環境負荷,也就是說自然農法是充分立足於自然力,高度利用自然生物系統,嚴格按照自然規律實施的農作方法及其體系。
  • 秀明自然農法實施綱要
    ⑸含化學合成物的資材  ⑹天敵、小動物的利用  ⑺其他  ⑻資材的處理第六章 輸送、選別、調整、洗淨、儲藏、包裝等的程序管理第七章 秀明自然農法的階段附錄(參考資料1)秀明自然農法的農產物之標示第一章 秀明自然農法1.秀明自然農法的定義所謂的秀明自然農法是由岡田茂吉先生所提倡的農法
  • 福岡正信與自然農法:「無為」的農耕哲思
    在臺灣談到自然農法,知道岡田茂吉的人應該遠超過知道福岡正信的人。福岡正信年輕時生了一場大病,差點就此買單,在養病期間,從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學悟出了自然農法的構想,著有《自然農法》、《一根稻草的革命》等書。在他看來,現代科學農法雖然給人類帶來了進步,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但是它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弊端。什麼是自然農法?
  • 青少年兒童勞動教育與「耕育農法」田園體驗
    2、 耕育農法幫助青少年兒童掌握勞動生產的技能「耕育農法」是一種使用傳統農耕技術與現代生物科技集成的生產方法,也是有機質農業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古今融合的生產方式。重點在於傳承田園農耕模式,發展生物生態循環模式,延伸多功能文化體驗模式。
  • 聶瑞東:雲頂山上的「自然農法」人
    自然農法耕作起源於日本,主要特點是:擇荒地、自留種、不施肥、不灑藥、地連作。依循大自然法則的農業生產方式,以維護土壤生機的土壤培育為基礎,絕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和各種生長調節劑以及任何有殘害土壤的添加物。
  • 葡萄乾、普渡寺美女和自然農法
    自然農法是一種依循大自然法則的農業生產方式,指的是不用任何方法,任其自然生化,取自然生長之物,以養性命,以維護土壤生機的土壤培育為基礎,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和生長調節劑以及任何有殘害土壤的添加物,自然農法的創始人是日本的岡田茂吉。
  • 還原生活,自然農法,和諧共生!
    一份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勞動中品味《老子》的智慧:夫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瑞和農業遵循的生產原則—自然農法自然農法 堅持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依據大自然法則耕作。關於環境 要求水源、土壤、空氣清潔,遠離汙染。
  • 自然農法助力有機農業發展
    自然農法出產的農作物,保持著作物本身甘美的滋味,有著比較優質的口感。自然農法以天然的耕作方式生產綠色無害的農產品,滿足了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自然農法通過減少化學物品的使用來優化土壤,美化環境,為有機農業保留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自然農法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型農作方法,可以保持恆久的生命力。
  • 當科技遇上樸門永續自然農法
    當科技遇上樸門農法,這是個很好的題材,數百年來,人類就一直運用科技去改變自然,人類決定我們想要什麼,然後就強迫環境去改變、適應人類,但樸門農法卻相反,樸門農法利用科技去觀察、
  • 自然農法,如何造就一杯潔淨好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許多方面是由其賴以生存的「地」的條件所決定,土壤類型、植被種類決定了傳統農業社會人的生活費方式。而「地」又由其所處的緯度、海拔、降雨量、氣溫、光照而不同。四季變化草長花落遵守著自然界的規律,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自然農法怎樣做到種地不施肥?
    微生物是土壤生命力的來源,微生物系的健全是作物能夠茁壯成長的關鍵,而微生物的世界複雜的程度遠超過人類所能控制,大量施加這塊土地不可能出現的化學或天然物質都會對微生物造成嚴重的幹擾,當微生物系遭到幹擾之後,作物就容易生病。土壤本身便已充分涵養農作物所需的各種養分,若是額外添加化肥和有機肥,反而成為大地、作物與人體健康的絆腳石。
  • 自然農法創始人「福岡正信」vs 樸門永續設計之父「比爾·莫裡森」
    福岡正信使用日語將他的耕作方法描述為自然農法(shizen nōhō),不需耕作,不需肥料,不需農藥,不需除草,仍然帶來豐收,驚異的「自然農法」。儘管自然農法被認為是有機農業的一個子集合,它與有機農業仍有相當差異。福岡正信在1937年因肺炎住院,養病期間頓悟無的哲學,並辭去工作。
  • 無為,農法的極致 | 福岡正信
    自然界本來沒有生死、大小、盛衰、強弱之分,害蟲與天敵是弱肉強食的關係,也沒有正邪善惡之分。動植物在地球上發揮的全部作用,是不可能靠科學的分析和人們的智慧來補充的。自然是人類無法知道的,任何解釋都存在著不合情理、犯錯誤的危險。有無限多的原因,要想追根尋源,不可能找到什麼是真正的原因。
  • 小禾的菜園共學網絡|懶人自然農法點燃種植熱情
    不管在哪裡,大家都在探索以環境友好的方式種植,看見我們與土地、與自然的關係。 小禾的菜園的第一期共學,我們請來了種植達人Helen分享「懶人自然農法」,一起來到小禾的菜園@新新木朗農場,在實踐中學習、探討。Helen老師在課程中著重分享了懶人堆肥的方式,讓大家用全新的視角理解了我們應該如何與土壤中的微生物合作,從而給作物提供充分的營養。
  • 自然農法,究竟是「謬論」還是種植模式的「新生」?
    自然農法由日本福岡正信提出,他對於自然農法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執著感,像是被某種力量所號召,堅持讓作物按照其原有的規律進行生長,按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作物是長出來的,而不是種出來的"。這一切在外人甚至是自己的父親看來,都有些荒誕不羈,但對於福岡正信來說,這才是生命生長的真諦。
  • 自然農法連載-2.2.6 歐洲其他國家
    (4)生產出自然風味的馬鈴薯。此外,還進行綠肥和穀物混作試驗,取得理想的效果,特別是蚜蟲、銹病、白粉病等病蟲害遠少於現行農法。荷蘭人民和政府普遍關心生物農業。在農業高等院校、園藝高等院校,除了教授現代農業技術之外,也講授生態農業技術。